摘 要:小學階段是教育學生的關鍵階段,以往,小學生的教育工作多由學校獨自承擔,此種情況下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部門指出,家庭也需積極參與到學生教育中,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以達到輔助學校教育,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的教育教學目標。而在家校合作教育過程中,有效的溝通是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交融并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發展的必要基礎。基于此,首先,文章簡述了家校溝通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國小學家校溝通的現狀,再次,針對目前家校溝通中存在的缺少渠道、流于形式、溝而不通等問題,最后,提出了應用網絡平臺促進家校溝通的途徑,文章將舉例闡述基于網絡社交平臺提升小學家校溝通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網絡平臺;家校溝通;策略
一、 引言
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是教育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其中明確而具體地提出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就小學階段而言,有效的溝通是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交融并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發展的必要基礎。家長對學校工作的參與程度與學生的成長有著密切聯系,有效的家校溝通是鼓勵家長支持學校的辦學理念、支持學校的教學工作,并積極參與和支持學校教育的前提。
在網絡深入到生活各個層面的今天,家校信息平臺、班級QQ群、班級論壇等層出不窮,伴隨著網絡社交工具功能的不斷豐富,如何利用網絡社交工具更好地開展家校溝通逐漸成為教師和家長所關注的問題。文章試圖在分析目前家校溝通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網絡社交平臺的功能,探究提升小學家校溝通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二、 家校溝通的必要性分析
學生教育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的,其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和成長尤為重要,兩者均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一)家庭教育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家庭是人類生活共同體的最初形態,兒童在家庭生活中直觀體驗到共同體情感。家庭生活共同體的情感體驗,是一個孩子與父母相處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其直接構成一個孩子心靈深處對家庭生活共同體的道德情感體驗,不是外在個體的道德說教,更不是冷冰冰的道德律令。家庭生活共同體的情感體驗,對兒童成長為合格社會成員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教育給予了很高期望:“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一個孩子正是在親子交往中體驗到母慈子孝,在兄弟姊妹交往中體驗到手足親情。
(二)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處首要在于學校教育具有專門性。學校教育的專門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專一。學校有受過專業訓練、具有專業技能的教師、精心設計的教育環境等,從而能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教育,這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還不具備完全獨立學習的能力,其思維水平亦處于具象思維占主體的階段,作為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小學教育對學生學習習慣和興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單純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均無法完成育人的整體目標,原因為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學生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較長,家庭成員對其實施的教育對其日后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優勢和局限性也存在顯著的差異:1. 學校教育的優勢和局限性。學校教育的優勢主要體現為具有完善的教育流程體系和內容,且教師還能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教育,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育流程體系和內容僵化,教育模式單一、不靈活等,難以兼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2. 家庭教育的優勢和局限性。家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具有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持續時間長、方法具象等優勢,其中,教育內容豐富主要是指家庭生活較為豐富,從而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教育持續時間長是因為家庭與學生一生均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家庭教育過程可貫穿學生的一生;方法具象指的是家庭成員在了解孩子(即學生)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可根據其特點選取靈活、適用的方法,對其進行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畢竟不是專業的教育,其也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如家長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知識結構局限可對其教育方式的選擇產生不良影響,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素質等均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隱性教育影響,若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不良、生活方式不當和素質較低,會導致教育出的孩子素質也偏低。
由此可見,在學生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所處的教育地位不同,起到的教育作用也存在顯著的差異,且單靠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均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此,就需要進行家校溝通,以促進學校和家庭聯合對學生實施教育,彌補雙方單向教育存在的不足,這樣才能形成整合教育、整體育人的新格局,從而教育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三、 小學家校溝通的現狀
由于家校溝通、合作能有效彌補學校或家庭單獨教育存在的不足,為此,我國教育部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明確指出,學校與家庭需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共同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的教育,這樣不僅能提高其文化知識水平,還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并且,還能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然而,從我國當前的小學家校溝通現狀來看,家校溝通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1. 家校之間溝通方式和內容過于單一。放學接送時間、什么時候要帶什么學習用具、今天的家業等構成了溝通的主要內容;2. 家校之間溝通時效性不能夠持續保證。很多教師和家長在等到孩子的學習、思想上出現了問題時,才會主動聯系對方,殊不知學生的某些習慣已經養成,因此,教育略顯滯后、被動。例如,某班級在游泳課上出現了學生戲水哄鬧的行為,差點產生溺亡的后果。班主任得知后立即在班級群里發布了游泳課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預防溺水的相關知識。由此可見,家校聯系只是停留在表面。殊不知,學生出現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光靠幾次簡單的溝通是遠遠不夠的;3. 教師與家長之間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導致溝而不通。家庭和學校之間缺少真正的合作機會,家校雙方互不理解,導致惡性循環,甚至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現象。例如,某學生因昨天的家庭作業沒有完成,學科老師直接在班級群里點名批評了該生。該生感到很委屈,家長也很反感教師這種做法,覺得自己孩子失去了面子,于是在群里和老師發生了爭執。班主任了解后發現,原來該生前一天晚上因身體不適,沒有完成作業(家長也沒有提前和老師說明情況)。這件事情反映出家校信息溝通不及時。
四、 借助網絡平臺提升家校溝通效率的策略
(一)基于網絡社交平臺開展家校溝通的優勢
1. 縮短空間距離,開展“點面結合”的多元家校溝通
在有些內容在電話中不方便交流、教師無時間逐一通知的情況下,可借助QQ群這一當下教育最好的助手。它能夠準確快捷地傳達信息,縮短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且把每一個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家長,不用擔心信息有遺漏。
2. 依托網絡時效性,發揮家校溝通的實效性
網絡互動的即時生成性和同步性使得家長與教師可以隨時留言、互動,規避了“當面溝通”的滯后和被動。教師與家長甚至可以即時視頻互動,從而提升溝通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3. 基于網絡平臺的“云端存儲”,實現了家校溝通的延續性
QQ群、微信群里發布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等,讓接受者反復看,便于回復信息時能有針對性,QQ群中小的文件只要是不違法、違規,就不會被刪除,可以一直保留,這為家長查找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基于網絡社交平臺開展家校溝通的內容
QQ、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如此方便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把這個平臺利用好,在內容上除了常規的答疑解惑、布置工作以外,還可以有以下新的內容。
1. 活動宣傳
學校開展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可能每個家長都很清楚,因為不了解,所以家長也不會配合。因此,QQ群可以發布一些學校的信息,讓家長乃至社會更加全面地了解學校,從而進一步關心和配合學校的工作。例如,在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推出了很多微信公眾號,有的宣傳防疫知識,有的進行學生宅家生活指導,還有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等,這些活動不僅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好評,還把停課不停學落到實處。
2. 家長學習
通常情況下,生了孩子自然就擁有了做父母的資格,可是,父母這個角色,是世界上最難做好的角色,是世界上唯一無法退休的角色,是世界上最需要學習成長的角色。因此,學校有必要對家長進行學習培訓,至少要讓家長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教師可以每周發布一條學習的內容或者推送一篇文章分享,例如,《朱子家訓》《童蒙須知》里教育孩子知禮的語言、名人名家育兒的經典名句等。雖然學校無法掌握家長學習的情況,但是每周有規律地推送,家長也就形成了習慣,久而久之,家長總會在不經意間翻看其中的內容。
3. 體會交流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出現各種喜怒哀樂等情緒,有時很想把自己的心里所感、所想記錄下來且分享給別人。教師在QQ群里可以組織家長進行育兒的征文比賽、心得體會分享。
(三)基于網絡社交平臺開展家校溝通的注意事項
當然,既然是網絡社交平臺,亦存在一些網絡安全問題。故而,在借助網絡社交平臺開展家校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如下幾點:1. 線上結合線下,開展有效溝通。溝通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所以在溝通過程中要注意平等友好,情感互通。在線上溝通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學校應當積極組織線下溝通,提高溝通效率;
2. 家校雙方移情換位,才能互相理解,進而更好溝通。發布者要冷靜接納家長的建議,積極回應家長,試著鼓勵家長的努力,理解體諒不用家長、家庭的養育壓力和困難,不強人所難;3. 注意文字要規范。語言的表達和理解因人而異,所以學校教育者在溝通過程中一定要反復斟酌、注意文字等語言表達的規范性,以免引起誤解,導致溝通不暢;4. 互聯網時代,發布者要具備媒介與信息素養,正確使用網絡,要對學生和家長的個人信息、家庭隱私進行保護,以免給他們帶來傷害。不要張口就是否定、批評的語氣,否則會打破家校雙方心平氣和解決問題的氛圍和
教育孩子的目的。
五、 結語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校和家庭從古到今就是一體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完備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的重要教育途徑,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簡單繼續。因此,需要加強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聯系,使家校合一,這樣才能最終促成孩子的健康發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與老師是平等的,只有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雙方才能將教育的合力最優化,讓學生成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參考文獻:
[1]趙加軍.江蘇《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彰顯了“三個轉變”[J].華人時刊(校長),2018(11):8.
[2]毛志遠.試論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17(1):86-90.
作者簡介:郭莉,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