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大單元設計高中英語讀后續寫學習,以學習計劃中的第一課時為例,提出針對讀后續寫的學習設計應該注意對四個契合點的遵從,即學習目標的層次化、定向化,學習內容的目標化、改良化,學習過程的情境化、主體化,學習評價的階段化、循環化。
【關鍵詞】大單元;高中英語;讀后續寫
【作者簡介】劉琰(1993.07-),女,江蘇常州人,常州市第三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和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資助課題“指向高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立項編號:B-a/2020/02/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讀后續寫是高考英語試卷的新題型,向考生提供一段350 詞以內的語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據該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和所標示關鍵詞進行續寫(150 詞左右),將其續寫成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在該題型中,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續是結合讀與寫的手段,對學生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把握短文關鍵信息和語言特點的能力、運用準確而豐富語言的能力、把控語篇結構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考慮到這個題型的特點,教師不可能用一兩節課就把這個題型講清楚,換言之,這根本不是一個題型,而是對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考察,因此針對讀后續寫的課程設計應該是長期的,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應該實現閱讀、思維、表達等的交叉學習,這正好和大單元讀寫整合的理念不謀而合。筆者選取《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八第二單元的閱讀文本“Turandot in Beijing”為原始學習材料,嘗試設計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本文將以學習計劃中的第一課時為例,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評價四個方面分析大單元讀寫整合與高中英語讀后續寫學習的契合之處以及對后續學習計劃實踐的啟示。
一、學習目標的層次化、定向化
在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的第一課時,學習目標設定為:1.梳理故事的情節、人物和主題;2.對比和評價兩個版本的故事,并總結如何能使內容的安排更合理;3.欣賞Passage2(補充課外閱讀)的語言表達,并總結如何能使語言表達更生動;4.根據本課所學,修改Passage1(教材文本3至7小節)的最后兩小節并互評。
【設計意圖】大單元中的“單元”,是一種學習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學習事件、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一個微課程,一個單元至少要對接一個學科核心素養。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旨在提高高中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而讀后續寫學習計劃的第一課時,旨在讓學生從整體和全局來了解讀后續寫這一題型的考查要求,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以便在后續的大單元學習中獲得提高。故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從學生的困難點出發,針對該題型的能力考查點,涵蓋了閱讀、內容、邏輯、語言、情感等多個層次,具有層次性和定向性。
二、學習內容的目標化、改良化
“Turandot in Beijing”是一篇劇評,在分析這一文本時,筆者發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情節的敘述存在一定的斷層,二是語言表達中規中矩,和學生在讀后續寫中的問題有相通之處。因此,筆者選取了該劇評的3至7小節(Passage1),和一篇課外閱讀(Passage2)形成對比。該課外閱讀文本包括“圖蘭朵”故事的完整情節,且體裁為記敘文,與評論相比,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設計意圖】大單元的學習倡導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即對教材進行教學化處理。教材是英語學習的重要資源,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教學信息,以教材閱讀材料為素材來源的讀后續寫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嘗試。因此,對于讀后續寫題型來說,在選擇學習材料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體裁應以記敘文為主,情節合理且豐富,具有延展性和開放性;(2)閱讀難度適當,篇幅適宜;(3)語言準確、豐富、生動,具有可模仿性。在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中,教師應該立足于現有教材,精心選取適宜的學習素材,從學生的學習目標出發加以改良,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現有教材的教育價值。
三、學習過程的情境化、主體化
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的第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有學生看了歌劇《圖蘭朵》后寫了一篇故事,并向校報《今日故事》投稿,編輯Amy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修改,但因故不能完成后續修改,接下來請完成最后兩段(高潮和結局)的修改。
在這個真實情境的主導下,首先,學生通過問題鏈梳理情節、人物和主題。在對人物的分析中,學生發現Turandot這個人物有其矛盾性。
T: Why has Turandot been so cruel?
Ss: Her ancestor was cruelly killed by a foreign prince.
在對人物和主題的討論過程中,學生發現Passage1中的情節存在缺失,并未包含Turandot的獨白(解釋了她為什么這么冷酷),而這一情節對于Turandot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意義的。同時,在Passage1中,并未解釋Calaf為何在一開始隱瞞自己的姓名,而這一情節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情節漏洞,使情節發展不甚合理。因此,在安排內容時,應確保人物豐滿、情節合乎邏輯、主題鮮明。
在對兩篇文本的語言進行對比與分析時,學生一致認為Passage2的語言更生動形象。學生通過自由討論和鑒賞,認為Passage2有以下可取之處:“More dialogues, more immersive; More specific adjectives, adverbs and verbs, more detailed; More figures of speech, more powerful; More emotions with actions, more delicate.”最后,學生根據學到的關于內容安排和語言表達的知識,完成對Passage1最后兩小節的修改,并進行組內互評互改、組外分享展示。
【設計意圖】基于大單元設計的學習應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應包含四個關鍵點:一是高認知,高認知的起點就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貫注;三是真實任務、真實情境的介入;四是勤反思。對于讀后續寫這一綜合性極強的活動,設置真實情境是學生高認知、高投入、勤反思的有效途徑。例如,在上述真實情境的引領下,學生要做四件事:(1)了解《圖蘭朵》的故事內容;(2)厘清兩個文本(Passage1和Passage2)在哪些方面有哪些不同,即搞清楚編輯Amy作了哪些修改;(3)評析這樣修改的理由或這些修改有什么意義;(4)完成對Passage1最后兩小節的修改和評價。這四件事輻射了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在完成情境任務的同時,充分發揮主體學習地位,達成學習目標,獲得相應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學習評價的階段化、循環化
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的第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三次評價環節。第一次是在閱讀階段,通過問題鏈的設計來推進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和主題的理解,環環相扣、層層追問,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的理解程度,為點—點評價;第二次是在對比和評價階段,學生通過小組活動,總結如何能使內容的安排更合理,如何能使語言表達更生動,教師根據每小組得出的建議來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為點—面評價;第三次是在修改Passage1最后兩小節后的學生互評階段,學生根據Passage2的文本特點形成評價標準,先進行組內交流,而后進行組外分享,為面—面評價。
【設計意圖】基于大單元的教學必須體現教—學—評一致,教師可以把每堂課的目標設計成3-5個,按目標將課堂40分鐘劃分成3-5段,每個時間段聚焦一個目標,教學、學習、評價共享著目標,步步為營抓落實。例如,根據Passage2的文本特點形成評價標準來評價學生習作,關照了讀后續寫的協同性特點,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修改與原文的融洽程度。因此,在基于大單元的讀后續寫學習中,從記敘文的閱讀理解階段,到讀—寫邏輯思考階段,再到語言表達階段,學生需要逐級進階、循環往復,階段化、循環化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在讀后續寫大單元學習計劃的第一課時,學生在真實情境的主導下,完成了對具有豐富情節記敘文的閱讀和梳理;通過對比和評價,總結出如何合理安排內容、突出主題以及如何使語言更生動、更具描述性;關照讀后續寫的協同性特點,進行模仿和續改,實現學習目標,在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同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困難點。這充分證明,大單元讀寫整合與高中英語讀后續寫學習是契合的,后期的實踐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1.歸納文本大意,推斷作者敘述意圖;2.分析故事發展的情境模式,并合理推測新情節;3.捕捉原文伏筆,適當添加細節;4.判斷原文語言特點,并沿用其特點;5.使用具體得體的動詞、形容詞、副詞;6.使用靈活多樣的句式;7.使用流暢的銜接手段;8.使用有效的修辭手法;9.使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包括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等。同時,基于大單元設計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學習,應該注意對四個契合點的遵從,即學習目標的層次化、定向化,學習內容的目標化、改良化,學習過程的情境化、主體化,學習評價的階段化、循環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科考試說明(高考綜合改革試驗省份試用)(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劉慶思,陳康.關于一年兩考高考英語試卷中讀后續寫設計的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5.
[3]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4]崔允漷.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即讓學科教育“回家”[J].基礎教育課程,2019(Z1):5-9.
[5]費勝昌.利用英語教材資源開展讀后續寫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8(5):26-30.
[6]傅詠梅.英語新高考寫作微技能導學——讀后續寫與概要寫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