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在闡釋其“新教育”觀點時,對“新教育”的釋義、目的、方法均有清晰獨到的論述,這對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教學目標應符合時代與學生的發展,課堂閱讀教學要改進提問和評價策略,并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關鍵詞】新教育;初中英語;課外閱讀
【作者簡介】王博涵,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為蘇州工業園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課外閱讀形成性評價研究”(課題編碼:20191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教育理論是結合中國實際的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對當下的教育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閱讀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顯現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并凸顯其育人價值,對于具體展現和落實核心素養的本質內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外閱讀是初中英語閱讀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優秀的課外閱讀讀物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在闡釋他的“新教育”理論時指出了“新教育”的釋義、“新教育”的目的、“新教育”的方法等觀點,這些教育觀點對于當下我國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有著寶貴的啟示。
一、對設定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目標的啟示
1.教學目標應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當前我國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現狀并不樂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目標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課外閱讀“不能很好地實現激發興趣、因材施教、科學分級和培養習慣的目標”。師生將大量時間花在應試準備方面,沒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詞匯、語法的講授上,對課外閱讀不夠了解和重視,缺乏指導經驗,在指導缺位的情況下,學生的課外閱讀動機不強、能力不足、素養不夠。陶行知在他的《新教育》一書中指出:“所以現在所需要的,是一種新的國民教育,拿來引導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曉得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共和的國民,適合于現在的世界。”
“殺雞用雞刀,殺牛用牛刀,這就是適合的道理;教育也要對著目的設法。”陶行知先生這樣指出了他對“新教育”目的的看法。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在此基礎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將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這對初中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目標應設定為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2.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根據對某校初中二年級學生的調查問卷統計得知,很多初中學生對英語閱讀沒有興趣,而且這一比例呈上升趨勢。不容否認,課外閱讀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部分學生也對此持肯定態度。但就是這樣,他們也對課外閱讀興趣索然。同時,調查顯示,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學生只占被調查學生的28.29%,只有8.29%的學生閱讀了超過10本以上的英語課外讀物,26.56%的學生一本課外讀物都沒有讀過。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中寫道:“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學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臉孔,學生都畏懼他,那是難免有逃學的事了。”
因此,課外閱讀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目標的確定是以學生的學習成就為依據的,也就是說,目標的確定包括前期教師連續收集信息、學生連續提供信息的系統化過程,這一過程能夠保證所確定的目標是符合學生當前需要的,是貼合學生生活、吸引學生興趣的,這樣課外閱讀的教學目標就是有實踐意義的,就是能夠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
二、對改進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的啟示
1.要改進課外閱讀教學的提問策略。提問對于教師來說是十分常見的教學行為。研究表明,教師每天的教學伴隨著問題,一名教師每天可能要問300-400個問題,每年要問近6萬個問題,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大概要問近200萬的問題。但課外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存在如下問題:(1)所有互動都必須由教師控制;(2)學生只能在教師要求時說話;(3)教師決定什么知識有價值;(4)教師把控課程的節奏;(5)學生的回答非對即錯,教師沒有提供信息量豐富的反饋。這就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興趣不濃,無法充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注重啟發。在學校里并非一面教人, 一面受教, 就算了事。要使學生的精神意志和能力,漸漸的發育成長”,“使他不得不憤, 使他不得不悱”。這就意味著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改進自身的提問策略,使學生專注于思考專門的內容知識,同時使用認知處理策略幫助其進行深層理解和對內容的長期記憶。教師提出的學習問題應該幫助學生澄清或拓展理解,并通過自我評價和形成性反饋的使用監控學習進度。通過思考問題,學生們可以發展個人回答問題的能力并建立尊重思考的課堂學習團體。
2.要改進課外閱讀教學的評價策略。評價是影響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的重要因素。科學的評價可以極大地激活學生的認知潛能。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切不可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統一。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存在對課外閱讀重視程度不夠、興趣不濃、接觸機會不多、閱讀策略不了解等問題,而教師迫于應試壓力,將教學重點放在課內知識點講授和練習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組織課外閱讀教學活動。單純應試導向的教育評價無疑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和目前教師對形成性評價理解不充分、貫徹不徹底有一定的關系。
陶行知先生指出“新教育”要“自新”“常新”和“全新”,這正是形成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幾個原則。第一,課外閱讀教學的評價要強調形成性的目的。打分、評級等終結性評價手段常常引起學生、教師的焦慮和防御心理,這不利于課外閱讀發揮其本質作用。形成性評價作為教與學過程中發生的系統性評價,關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的產出,這些產出將作為反饋作用于師生自身,幫助師生作出教學的判斷和調整。第二,課外閱讀教學的評價要強調開放的評價體系,可以采用傳統紙筆測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口頭或書面表達、肢體動作、檢查表、同伴對話、日志等形式。形成性評價的任務形式豐富多樣,旨在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閱讀的意義,培養穩定的閱讀習慣。第三,課外閱讀教學評價強調教學調整要基于學習證據,教學反饋要被學生使用并對師生行為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連續地收集學生的閱讀證據,以此作為評價的基礎,從而提供系統的閱讀反饋。而反饋并不是形成性評價的終點,學生必須使用反饋并產生學習效果。而對課外閱讀效果的判斷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其大小、好壞,師生行動是否受到影響,無法在短期內有充分的體現,這就需要教師真正理解形成性評價的精神,具有開放的理念和長遠的眼光。因此,教師真正落實形成性評價的過程就是教師真正體會課外閱讀意義的過程,就是教師真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
三、對提升初中英語課外閱讀中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啟示
讓學生參與到閱讀學習和評價的過程中,會讓其提高學習效率。高效的閱讀者會有意識地監控、分析自己的表現并形成一系列有效的閱讀策略。學生的自主閱讀計劃不僅縮短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還可以降低學生在英語課外閱讀中面臨的焦慮、挫折和疏離感,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尤其是整本書閱讀的接受性。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讓學生在學問方面或道德方面,都能夠“自治自修”。這對課外閱讀教學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成功標準的理解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達的單向過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實踐以及與他人的交流中逐漸構建起來的”,因此,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組織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度和同伴參與度。比如,可以在閱讀分享課上讓學生來主導討論。在上課前,教師指定一個學生作為本堂課的報告人,在規定的下課前10分鐘停止授課,請學生報告人總結這堂閱讀課的要點,并回答其他學生的問題。如果報告人不能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忙。一開始學生對做報告這件事猶豫不決,但是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促進全班同學學習的好機會,可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參與度。
“我們做教員的,不但教學生,又要想法子使得社會上的人對于教育認為必要。”“雖然有些困難的地方,我們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戰勝他的。”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困難需要克服,教師應該從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觀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充分發動學生、家庭和社會的力量,讓學生熱愛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切實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通過閱讀,走上更高更遠的英語學習之路。
參考文獻:
[1]王薔,陳則航.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2]羅少茜,黃劍,馬曉蕾.促進學習:二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3]陶行知.新教育[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4):4-7.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