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音
(河南科技學院機電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
2020年4月教育部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到“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這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對于堅守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線的思政課教師和專職輔導員來說,如何提升“四史”學習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感染力、吸引力,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是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當前,95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一代,他們主體意識增強,更傾向于感受力和參與感。
而綜觀高?,F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依舊主要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鈍化了學生的獲得感。并且,現有高校主要在解讀“四史”學習需要掌握的精神實質、時代使命等,少有對具體可行、可以廣泛在學生中推廣的學習手段的研究。因此高校和思政課教師在對學生在進行教育時,應當思考,我們是否可以探尋一種恰當的,能展現大學生自身特特點的方式,尊重他們的個性取向,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證大方向的站位的同時,也應以開放的胸襟和動態的視角,順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體驗式”學習的創始人庫伯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因此,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正是不斷地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將學生客體的位置提升至主體,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雙主體互動。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教育輸出的最終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立足于“體驗式”開展四史學習,創新思政課學習模式,引導大學生靈活多元、潛移默化、層層遞進、富有樂趣的開展思政學習,引導大學生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感和奮斗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對于“四史”學習教育本身來講:“體驗式”學習符合“經驗觀”的課程觀,較之于以往“知識觀”的課程,豐富了課程內容,在知識體系這種間接經驗之上補充了直接經驗。既著眼于補大學生精神之“鈣”,又注重將現實中的“事”作為抓手,在知識傳授之外加入體驗創造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服務社會、真切感受各行各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從“踐之于行”到真正的“根植于心”,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感和奮斗精神。(2)對于學生來講:與傳統思政教育相比,“體驗式四史學習”教育,以四史內容學習為基礎之上,注重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來設計,間接經驗的習得讓位于直接經驗的增進。創造體驗式情景,以直接的、隱形的課堂體驗為內容,引導大學生通過親身體悟建構知識、獲取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重在以身體之,以心驗之,身體力行。(3)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講:確立師生良性互動。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微博、微信、QQ等互動平臺,即時對學生需求給予針對性反饋,使教育雙方的關系更加牢不可破,思政課教師更好地完成教育輸出,學生更欣然地接受信息輸入,形成對思政課教師和四史知識學習的認可或贊賞。
本研究是以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為主體,學院黨委書記、副書記及學生處、校團委等學工人員作為學生管理人員參與其中,打造特色“體驗式四史教育”。它是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尊重大學生時代特點為基礎,通過情景還原、主動參與等靈活方式,引導學生從傳統的灌輸教學中解放出來,通過親身的體驗感受,學會獨立思考,最終形成個性化的知識架構。在教育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育形式守舊,忽略“見之于行”等問題。經過固定的工作平臺和長效的工作機制,逐漸打磨出了可以借鑒,值得傳承的“四史學習”新模式。
為了拓展四史學習教育的維度,將先后開展“體驗式四史學習”項目系列模塊,圍繞“收集紅色資料”“探訪紅色基地”“講紅色故事,訴紅色情懷”“做紅色研究”等方面,通過“研討、體驗、感思”的活動模式,將思政教師的教育引導與學生的充分體驗巧妙融為一體,積極打造符合大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項目,突破了單一的教師主體傳授,實現了知行合一、師生雙主體互動式教學、入腦入心的教學突破。
大學生思政教育一直以來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導,向學生進行理論講授、傳遞知識,然而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留給學生的卻是形式化,缺乏實際體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因此本研究將致力于遵循學生為主體,重學生體驗來開展“四史”學習。
“體驗式四史學習”將分為四個系列模塊。
第一個模塊,收集紅色資料——成為“四史學習”的發現者。
當代大學生更多使用B站、慕課、知乎等開放性社區,他們更加注重過程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一方面,“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利用圖書館、校史檔案、網絡信息平臺,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歷史真相,認真學習黨史國情,知史而愛黨,知史而愛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起新媒體,發揮平臺資源優勢,建設校級“四史”學習專題網站,開設微信公眾號,利用網絡優勢,定期更新歷史人物故事,歷史人物事件,并開設形式多樣的“四史”知識競賽,激發當代大學生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過程的自發性。
第二個模塊,探訪紅色基地——成為“四史學習”感受者。
以往的黨史學習,更多是將革命實物和紅色故事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樣的體驗效果不是很理想,難以完全營造出完全的真實感,學生感受不深。本研究將會采用分批帶領學生黨員,除學校內部的校史館之外,將城市內的歷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相關社會知名人士、革命老兵等納入零距離體驗學習的資源,充分利用新鄉本土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資源,對學生加強四史教育。讓大學生真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通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真切感悟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
第三個模塊,講紅色故事,訴紅色情懷——成為“四史學習”敘述者。
在前期主動挖掘、親身感受的基礎之上,本研究致力于建立專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四史知識宣講團”。分年級、分專業地給學生宣講四史知識,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中原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鼓勵學生成立“四史青年說”話劇社,引導學生采用“歷史場景再現”“舞臺模擬”“還原情景”等多種形式進行藝術化創作。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自主選擇主題,自導自演,把紅色故事、歷史事件、現場采訪、調研報告等做成演講、歌舞、話劇、小品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搬上舞臺。將思政課教師的“教”體現在整個活動的統籌策劃上,將學生的“學”轉化在探究與體驗的行動之中。這種“體驗式”教學不拘泥于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以中原地區文化資源為依托,將抽象的四史知識、思想政治理論、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通過文藝作品的形式,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以切身的體驗去領悟其中的精神,激發學生參與者與觀看者心與心的交流和情與情的碰撞,達到升華感情和堅定信仰的目的,達到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勝信心。
第四個模塊,做紅色研究的——成為“四史學習”的專業者。
目前,教育部正式發出通知,“四史”大學生讀本將于2021年春季學期全面投入使用。學生作為“四史”學生的主體,更應充分認識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力量。思政課教師鼓勵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研究,而是應潛心在歷史的研究中,用心去探尋三大規律,更清晰地研判黨和國家目前所處的黨情和國情,更好地解讀當代中國。從歷史中汲取歷史營養,汲取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本領。學生主動做“四史”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進而轉化為理論研究成果,更好地完善思政課理論體系,做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經過對現有的高等學校思政課程的模式,及“四史”學習方式的梳理、歸納和總結。結合新鄉市高校在思政工作方面的創新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體驗式”四史學習。在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上,以“體驗式”為突破口,注重特色凝練,創新設計符合大學生特點的活動和載體,積極打造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研究項目。這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創新,學生在思政課教師營造的情景氛圍下,通過親身的情景體驗,激發起他們對知識的學習熱情,并通過互動式討論,使感性的現象問題上升為理論的本質問題。在思政課老師的啟發下,構建起相應的知識體系,樂在其中,達到真正的“教、學、做”合一的培養模式,真正地打通了、上活了“課程思政”與“課程思政”。對于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完成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研究也將以“體系化、個性化、制度化、長效化”為特點,建立長期的“指標體系”“課程體系”“評估體系”“保障體系”,從而真正地對新時期高等學校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創新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現實性。
(1)有益于轉變和更新高校的教育觀念、管理理念?!八氖穼W習”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聯動性的工程。將“體驗式”融入到當前的“四史學習”中,學生由之前的接受為主,變為主動學習、宣傳與研究為主線,有助于讓青年大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學促做。不僅可以動態的、多層次的開展“四史學習”,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課中“四史學習”內容的完整性;更能促進“四史學習”教育取得實效。并以此“體驗式”學習模式推廣至高校中思政教學學習中,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內容、教學方式。(2)有益于新鄉市紅色教育基地的開發。新鄉市是一座英模聚集的紅色城市,擁有全國的先進英模人物群體,各紅色基地背后也承載著鮮明的教育主題。因此采用“體驗式四史學習”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起紅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對新鄉市紅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整合資源結構,推進紅色資源轉化應用。(3)有益于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方面的作用。學生作為“四史學習”的主導者,可以在當前高校中思政教育,最大限度發揮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集體作用之下,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協調高校中一切可以加強“四史教育”各方力量,優化思政教育的各項成本,達到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全員、全過程育人的效果。(4)有益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育人實效。通過“體驗式四史學習”,有助于培養一大批思想信念堅定、專業扎實、綜合素質過硬的優秀學生?!皩W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全體青年大學生將自覺將“四史學習”轉化為攻堅克難的精神,銳意進取的氣魄,真抓實干的行動,最終將自己對黨對祖國的深厚情感轉化為投神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