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華 劉茂華 柳建軍 杜茜詩慧
(沈陽建筑大學交通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8)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因此,高校教師應深入挖掘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綜合人才培養目標。
《地圖制圖學》是測繪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涵蓋地圖制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應用等內容,涉及人類地理文明的探索、全球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的認識、地圖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規定、環境和文化對地圖設計的影響等多種思政教育元素,在本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版本意識,增強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觀念,理解測繪成果資料的重要性,在專業工程實踐中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理解環境、文化、國家政策在地圖制作過程中的影響,培養綜合職業素養,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梳理《地圖制圖學》課程的主要專業知識點,結合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內容,對本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開展了探索,主要總結了地圖制圖技術與思政教育元素的八個融合點。
(1)國內外地圖學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探索。通過學習國內外地圖學發展歷程及燦爛文明成果,培養學生學習人類不斷探索的奮斗精神,認知我國古代地圖學研究與實踐成果對世界地圖學發展的突出貢獻,增強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
(2)國家基礎比例尺地圖分幅與編號與國家地理版本認知,改革創新精神的培養。借助世界地圖認知國家基礎比例尺地圖分幅與編號的方法,了解我國地理疆域范圍,家鄉的地理區位,培養國家版本意識和愛家情懷;此外通過我國新舊地圖分幅與編號的方法比較及新圖幅編號方法的使用優勢,培養學生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
(3)現代地圖技術的行業應用與國家科技發展歷程的緊密聯系。通過多媒體播放多幅我國地圖制作技術的行業應用圖片,認知我國現代科學技術對國家地理信息行業飛速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拓展學生專業視野,增強學生對我黨領導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成就的認同感和為實現科技強國努力奮斗的使命感。
(4)地理空間的模擬與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唯物觀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然辯證思維的培養。通過地圖學家客觀認識地球,并從地球自然表面到旋轉橢球體面的模擬抽象過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客觀認識世界,追求真理的馬克思唯物主義價值觀;通過人類解決地球球體的不規則性與測量地圖制圖技術要求之間矛盾的過程,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能力。
(5)我國地理坐標系的變遷與全球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關系。通過講述我國地理坐標系從建國時參照蘇聯到建立屬于我國獨立坐標系的歷史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科技進步對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行業發展適應全球一體化需求的必然趨勢,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與職業素養。
(6)地圖投影變形與辯證思維的培養。通過地圖投影變形理論的學習,并配合“墨卡托投影下世界地圖的錯誤表達?”等視頻的觀賞,使學生理解地球曲面到平面產生矛盾的必然,并在實際地圖制圖投影選擇中做出客觀合理的判斷,并結合實踐練習,培養學生“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辯證思維能力。
(7)國家基礎地理數據的制圖表達與嚴謹職業態度的培養。在本課程中,講述國家基礎地形圖中重要地理要素如境界線、行政中心、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制圖表達方式,通過國家基礎地理數據制圖規范的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職業態度和高尚的職業修養。
(8)專題內容的制圖表達與家國情懷的培養。通過全國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人口、旅游資源、GDP、產業結構分布和歷史圖集等不同類型專題地圖制作過程的學習與實踐,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我國歷史疆域變遷、基本地理國情與文化資源等,增強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
本課程思政教育按照“頂層設計—過程融入—效果考核”三層控制機制實施教學,保證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自然理解和吸收課程思政要點,實現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課程大綱涵蓋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方法和考核標準等內容,是課程教學按章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通過修訂地圖學課程大綱,大綱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完成課程思政改革的頂層設計,主要包括增設思政教育目標、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點有機結合的教學內容設計、支撐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學方法設計、多維度教學考核設計四部分內容修訂。
本課程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課程思政目標要求,在課程教學中設定思政教育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提升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抓主要矛盾,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2)增強學生地理版圖意識,了解規范化地圖制圖對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重要意義;(3)通過國家基礎地圖制圖方法和規范要求的學習,樹立嚴謹的職業態度和良好的職業修養;(4)通過學習地理基本國情的地圖表達方法,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愛家情懷。
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重點,結合本課程學科交叉多、結合國情緊密、規范性強等特點,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將思政教育內容與課程章節內容靈活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學內容設計,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點的同時,思想也自然受到感染和教育。
(1)第一章國內外地圖學發展歷史知識點中,通過引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地形圖(公元前168年),宋朝石刻《禹跡圖》(公元1136年),南宋蘇州城市平面圖《平江圖》(公元1229年)等古代地圖知識,以及晉朝著名地圖學家裴秀(224-271)提出的世界最早地圖制圖理論“制圖六體”,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地圖發展輝煌成果以及對世界地圖學進步做出的突出貢獻,提升學生愛國意識;
(2)第二章地圖的數學基礎內容中,通過引入“如何實現地球不規則曲面的數學量化”的科學問題,講解地理空間的多級模擬過程,認知地理坐標系建立的基礎等理論知識。在知識點的梳理理解過程中,讓學生形成勇于探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3)第三章普通地圖制圖方法內容中,通過介紹我國基礎比例尺地形圖地理要素的制圖表達方式,尤其是國界線、未定國界和南海諸島九條線等境界線要素的正確繪圖方式,說明讓學生制圖用圖中,嚴格參照國家測繪標準和行業制圖規范,樹立正確的國家版圖意識及嚴謹的職業態度。
(4)第四章專業地圖制圖方法內容中,引入一帶一路專題地圖、世界夜光污染分布圖、我國人口老齡化分布圖,我國GDP空間分布圖、長江經濟帶規劃圖等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專題地圖制作過程的講解,在學生理解專題地圖制作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國家社會發展態勢的科學認知,增強國家榮譽感及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的使命感。
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圍繞思政教學內容和目標,增加案例教學,視頻教學,實驗教學和分組討論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多維度豐富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在地圖投影變形理論的講解過程中,舍棄原有直接引入理論知識的講解方法,先讓學生觀看投影產生矛盾的視頻短片,引發學生對地圖投影后果的理解及討論,提升學生對科學問題認知的深度,并形成兩面性和聯系性的辯證思維。
在國家境界線的繪制方法的講解過程中,課堂上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了多個國家地圖或國界線繪制錯誤案例,讓學生通過反面教材提升正確維護國家地理版圖的認知能力。
最后在考核設計上,提升過程考核比例,增加課后作業的學習任務。本課程主要安排兩次課外作業,增強學生思政教育效果。
(1)通過查詢家鄉的地理位置坐標,確定家鄉地點所在我國基礎比例尺地形圖上的分幅編號,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家鄉地理位置,增強愛家情懷。
(2)登錄國家自然資源部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測繪地理信息),對比不同比例尺下中國地圖中各類地理要素取舍和圖形概括情況,特別注意境界線、海岸線、水系和行政中心城市等要素的繪制和概括情況。通過讓學生觀察國家基礎地理數據,更加了解國家,增強國家版圖意識及職業修養。
通過本課程的思政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實施,學生對地圖制圖學產生了濃厚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有兩位同學提出了建立“歷史地圖數字化圖集”的研究思路,并已開始了資料搜集和區域資料分析的過程;有三位同學想報考地圖制圖學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另外通過專業老師評價,學生整體學習態度更加認真,端正,思考能力有一定提升。
在認真領會習總書記關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重要講話基礎上,結合課程內容和特點,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重點,本文提出了《地圖制圖學》課程中地圖制圖技術與思政元素融合的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改革實施方案,從教學大綱的頂層設計、教學內容的擴充、教學方法的設計和教學考核內容的增加等各方面,實現提升學生解決專業問題能力的同時,正確積極引導其價值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索能力,未來會深入探討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思路,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