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卿
(杭州市夏衍中學 浙江·杭州 310017)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中國教育呈現出國際化、民主化、實踐化的特點,教學理念發生深刻變化,素質教育成為主流。化學與科技息息相關,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產生著重要影響,中學又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因此高中化學教育改革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如何應對當前高中化學教育出現的缺陷和不足,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化學教育教學的蓬勃發展,為國家培養創新型、全能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當今時代亟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科目,現階段的高中化學教育雖然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逐漸開始嘗試多媒體教學,但更多學校仍然在傳統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實施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新媒體的使用和化學教學的融合度有限,依舊遵循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課堂主體,通過一遍又一遍講述課本知識,旨在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傳授做題技巧,高考成績是化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其次,高中化學教育在應試教育下主要表現為課堂講授、課下練習、章節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這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其自主學習意識。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講解過程中以課本為中心,僅重視化學核心概念的傳授,相比于專業知識學習,化學實驗課偏少,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課本知識傳授與社會實踐的融合度不夠,使化學教育流于形式,無法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和實踐能力。
1.2.1 化學教育重應試輕發展,出現教育斷層現象
當今的高中化學教育更多的是應試教育,考慮的是如何幫助學生考高分,如何將學生送入大學。在課程教學方面往往只重視化學基礎知識以及題型練習,化學實驗也是僅僅以演示為主,學生的實踐機會少,動手能力較弱。然而,大學化學教育貫徹素質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這限制了化學教育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的銜接,使化學教育失去了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效率和質量受到限制。比如在課程內容方面,高中主要為基礎教育,側重于幫助學生理解基礎化學概念、專業術語和基本理論,廣度和深度有限;而大學主要為高等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和教學素養,兩者之間缺乏合理的過渡,出現教育斷層現象,一些高考化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可能到了大學卻跟不上教學進度。
1.2.2 課程設置不合理,壓迫式學習無法激發學生主動性
信息化時代高中化學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脫離學生主體,以學科知識傳授為教學目的,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設置方面,高中化學從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出發,從原子結構、化學元素、化學反應到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各個方面都有涉及,三年時間需要學生認識并掌握的知識點過于繁雜,這也使得學生對一些知識一知半解,難以形成系統性、整體性認識;化學實驗教育流于表面,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以實現實驗性化學知識的傳授。例如教師在講解化學實驗時,通常并不會每次都帶學生進入實驗室來動手實踐,大部分是將實驗轉變為演示學習或口頭講解,只要學生了解其實驗內涵、能夠應用到后期的解題中便算是完成了教學目標。傳統的化學教育甚至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課堂上只有老師侃侃而談,學生一味地記筆記,缺少師生互動環節,沒有及時的教學反饋。這忽視了人文主義教育觀,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內涵和現階段的課程改革。
1.2.3 現代信息社會實踐驅使化學教育改革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各行各業跨越時間和空間,不再孤立存在與教學課本上,加強了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生活中的化學、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環境保護、化學與資源開發,又比如引發全國乳業危機的三鹿奶粉事件,因摻入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25萬嬰兒的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非法制造“毒膠囊”,這些都是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化學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書本,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揭示它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是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此外,信息化視域使得教育模式發生改變,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化學知識要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并作用于現實實際。
針對現階段化學教育出現的斷層現象,應當更新課程目標,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善化學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在高中期間的化學素養,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實現高中知識與大學學習的有效銜接。教育具有終身性,不能僅僅為了分數和成績而學習,一時的高分不一定意味著化學水平的提高,只有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和科學素養出發,才能保證知識真正落到實處,發揮教育的本質作用。高中時期教師就要有意識地重視化學教育在高中教學和大學教學的銜接,加強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幫助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不僅化工原理、物理化學、生物學、醫藥學等密不可分的,也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傳統的化學教學是學生側重于解題方式和成績分數,除真正對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外,很少有同學會深究化學課堂以外的文化價值,部分學生的機械式學習方式讓他們感到化學知識的枯燥和乏味,甚至出現反感心理。基于這些困境,學校教學辦應當順應課程改革要求,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具體策略的實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結合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團隊制定科學合理的改革手段。首先,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利用圖片、影視、動畫等方式將枯燥的課程知識變得形象生動,營造一種真實的化學體驗氛圍,方便學生有效地融入教學,加強對于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實驗的理解和接受,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實施開放式教學,優化教學設計,注重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社會化,開展教學反饋和綜合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門課程的良性發展,自然少不了理論知識的傳授,這其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改變化學學科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塑造良好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此外,在新的課程改革之下,教師應當轉變課堂角色,重視學生主體作用,增強師生互動,提高高中化學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例如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問題,在相互交流的過程當中加深對于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的掌握課堂知識。與此同時,增加化學實驗教學,讓學生走進實驗室。通過觀察實驗過程和實驗效果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化學教育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總結能力和拓展能力。這不僅僅對學生的高中化學知識積累和成績有幫助,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化學素養。
自媒體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在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網絡中的海量信息難以一一審核,使得一些未經取證的知識充斥網絡并影響人們的認知結構;網民的媒介素養有限,難以區分網絡信息,長時間的流連于網絡使學生產生網絡依賴,造成學習時間的縮減;信息的雜亂無章也使學生的化學知識難以形成系統認識,學習喪失計劃性和主動性。對此,應當建立網絡平臺信息監管體系,加強信息把關,尤其對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要請專業人士來審核管理信息的發布,經常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現階段化學教育出現的新知識和公眾關注熱點進行解讀,幫助學生和社會大眾對化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加強化學學科同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
教學的奧秘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一個學生的化學是否學的好,不應該只看他的分數高低,學校和教師要從整體入手建構綜合開放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化學學業成就的綜合性。既要考慮學生的考試成績,也要把學生的課堂表現、發展潛力納入評價細則,肯定并激勵學生的過人之處,挖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需求,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或許這種方式在學生成績方面無法立馬見效,但是它對于學生的抽象結構水平的提高和化學學習習慣的改善有一定的幫助,能夠增強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很大幫助。
雖然現階段高中化學教學已經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懂得學生深度學習的必要性,但是在“高考是人生重要關口”的觀念和命題之下,學校、教師、家長、甚至是學生自身都奉行“唯分數論”,應試教育下的化學成績是他們共同追隨的目標,化學課程改革并沒有達到很好的實施和貫徹。因此,針對信息化視域下高中化學教育出現的問題,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反饋和評價幾個方面進行策略實施,增加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反思的環節,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促進深度學習,加強化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融會貫通,幫助學生形成以化學視角認識并解決生活在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