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蕊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6)
互聯網時代,伴隨著二次元文化的興起、發展和潮流玩具行業的迅速增長,盲盒經濟熱度不斷攀升,從小小的玩具領域逐漸向更廣闊的市場延伸,市場份額逐漸擴大。隨著“盲盒熱”的進一步發展,盲盒商家為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盲盒種類的開發也豐富多彩。從開始的玩具盲盒,后出現化妝品盲盒、圖書盲、盒文具盲盒、衣服盲盒。除傳統實物盲盒外,還開發了文旅盲盒、機票盲盒等新形式,更有甚者出現寵物盲盒,拿生命當游戲博取眼球。為吸引消費者,商家不斷更換花樣。然而在盲盒火爆消費的背后,存在許多陰暗面: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某些商家以次充好,售賣不合格商品;某些引誘未成年人購買,使其沉迷之中;更甚者無視規則違法經營,售賣違禁品,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因此,盲盒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此亟需采用相關策略以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盲盒消費氛圍。
當前市場頻頻出現商家利用盲盒傾銷商品舊庫存的現象。部分商家在銷售商品過程中會出現庫存積壓的情況,例如書籍雜志。雜志刊物往往需要及時賣出,失去時效性的雜志刊物便成了滯銷的庫存商品,對于積壓的過期雜志刊物,部分商家利用盲盒的不透明性,將舊書、甚至損壞的破書加入其中,以此達到這種具備時效性商品的庫存清理,而由于盲盒涉及金額不大,消費者往往認栽而不退貨維權,商家也借盲盒的隨機性不接受退貨,不公平的傾銷庫存現象頻發。
近段時間,快遞盲盒也不斷流行起來,一些無人認領或者退回商家后被丟棄的快遞包裹,消費者只需以極低的價格就能購買。部分商家利用被“丟棄”的快遞,從快遞公司收購批量的“丟棄”快遞,以盲盒的形式打包進行銷售,然而無人認領的快遞往往價值不大,而商家也對其具體物品內容并不知情,而通過稱重或測量大小的方式按類銷售,如此形成“快遞騙局”現象頻發。但是,由于此類價格極低,即使消費者收到“名不副實”的產品,他們也不會進行維護權益,造成此類商家依舊“為所欲為”。
目前市場上為追求新奇出現了動物盲盒消費。國家對商品的買賣以及可快遞運輸的商品都有一定的要求。寵物盲盒明顯是假借盲盒消費違反法規明令禁止銷售或運輸商品。為了處理好運輸過程的排泄物問題,會對寵物進行禁食等缺乏人道主義的行為,再加之經過長途運輸的損害,作為寵物盲盒的動物大多都奄奄一息,甚至部分出現死亡。國家對活體運輸需要走專門托運渠道,也需要相關疫苗注射證明等,這都是保障公共衛生的基本條例,然而商家為牟利走普通郵遞,無疑會產生各種隱患。大部分“寵物盲盒”打開后,里面的動物經常是魚目混珠的老弱病殘,有的是出現死亡的動物尸體。即使開箱時動物還活著,它們的生命也難以長久存活時間甚至僅有一星期。動物盲盒商家還寫出“售出概不退換”的標語。顯然“寵物盲盒”的商家,追求的是即時的經濟利益,只要能夠吸引消費者下單,動物的生命如何、健康與否,他們都不會認真對待。由于動物自身的多種不確定因素,商家推卸責任,逃避、下架店鋪等操作,對于消費者來說,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沒有辦法保障。
盲盒消費由于看不到具體商品的,人們只有付完款、打開盒子后,才能知道自己買到的是哪款商品。對于許多人而言,盲盒吸引力的所在,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刺激。但也正因如此,消費者無法熟悉盲盒內物品的信息,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缺陷夸大商品的價值,或者售賣偽劣產品。當盲盒中的商品與預期不符時,大部分購買者會選擇繼續購買,不僅沒有遷怒商家,反而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幸運。消費者在購買盲盒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容易受到商家虛假宣傳信息的誘導,從而買到與盲盒本身價值不符的商品,權益受到傷害卻不自知。
盲盒消費導致社會賭博心理、獵奇心理盛行。據調查表示:大部分盲盒的價格并不高昂,通常一頓飯錢買一個盲盒,獲取的是當時的好奇心的滿足和博彩心態的滿足,而且較低的價格也不會造成經濟負擔,類似于博彩的行為促使消費者二次消費,為了限量款、隱藏款等而再試一次。例如一些文具店也會推出文具盲盒產品,將不同卡通圖像的各種文具打包成消費者可以接受價格范圍的盲盒,學生為收集全套卡通形象,會重復消費,本為實用品的文具,不需要多套的文具商品,卻為了收集卡通套圖而盲目消費,甚至會為了商家“限量款”“隱藏款”的噱頭而持續購買。雖然,盲盒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這容易誘發身心發育尚不健全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引發攀比等不良風氣,引導消費者盲目消費。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極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因素影響,未成年人也不例外。據研究調查,很多未成年人表示購買盲盒是受周圍人的影響,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真正是什么,這說明大部分人購買盲盒存在一定的盲從性。在購買盲盒的人群中,也不缺乏為了攀比而進行消費。他們為了滿足這種自我的認同感,購買所謂的“隱藏款”,即使花重金,甚至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圍也決不吝嗇。長此以往,消費者極易形成不良消費的習慣,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通過盲盒的形式,某些商家銷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為防患于未然,相關部門也陸續通過質量檢測等方式,從中發現了部分玩具盲盒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問題。大多數家長并不知道產品的安全性,購買到沒有安全保障的盲盒產品,對兒童的安全造成潛在危險。未成年人對盲盒產品的質量沒有清晰的認知,買到劣質產品不會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同時大部分未成年容易形成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習慣,未來網貸風險增大。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特別是在經濟法領域,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等法律的共同組成下,使我國經濟領域成功的搭建了基本法律保護體系。但是,各類經濟法律在落實的實際過程中,對于消費者最基本的知情權的保護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導致許多消費市場經營者長期霸占主導地位,商家對于消費者提出對于產品使用知情權的行為視而不見或者是敷衍了事。然而,在我國經濟領域,法治運行和法律保護體系過程中,法律給予更多的是對消費者知情權形式上的保護,對此,消費者知情權的相關法律機制仍還存在一定缺陷。而且,即使有部分消費者選擇用法律的武器去維護本身知情權的權利,通過司法程序來維護個人合法權利和保障自身利益。但是,使用司法程序手段來維護個人利益,不但要耗費消費者很多的訴訟費用、消耗大量訴訟時間,同時也還存在著訴訟風險,所以許多消費者因為這些因素影響而被迫放棄維護自身知情權利的正義行為。
在實際司法實務中,規范盲盒經營者的行為在市場法中存在著非常大的局限性。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其責任認定類型,其中主要有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多數主要為行政責任認定。但是,盲盒經營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缺陷導致相關證據不夠充分、明確,極易被毀壞、消失,從而導致存在巨大難度在追究經營者的民事責任方面。并且盲盒經濟剛剛興起,政府監管不夠完善,制度制定不夠明確,現在盲盒準入門檻低,許多三無產品違法進入市場,過低的行政處罰,政府監管力度不夠,這對某些商家并不能造成威脅,對一些盲盒商家違法行為無法進行的有效防范和規制。與此同時,不正當的新型網絡競爭行為不停更新,而在刑法介入與否、刑事如何制裁依然存在著非常模糊的界限,雖然長期以來,司法部門不斷進行對傳統充分的挖掘罪名解釋的潛能,但是存在著明顯的制度瓶頸通過這樣的思路去定罪。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對虛假宣傳就有明確規定,對于商家的虛假宣傳不僅相關監管部門要進行處罰,同時廣告受害人也可追究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造成社會經濟秩序擾亂的,甚至會受到刑事訴訟和法律制裁。防患于未然,事后的維權手段往往太遲,應該更加考慮如何加強對虛假廣告的有效監察,相關監管部分要通過事前審查和事后審查的方式加強對廣告質量等的審查力度,不僅要確認廣告發布主體的資格,還要審核廣告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許多虛假廣告的情況仍然包含在盲盒經濟之中,消費者權益的有效保護并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
盲盒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往往處于對商品詳情不明確的弱勢地位。知道清楚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所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是消費者本來就享有的權利。盲盒商家應該明確標注產品相關的交易信息。其中應包含商業標識信息,產品或服務信息。盲盒雖然不能透明,但是產品和營銷模式必須“透明”。例如,商家應明確盲盒內各產品出現概率、保證商品質量的真實性、充分告知商品信息等。2021年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含有欺詐行為的,應該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置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如果經營者存在消費欺詐行為,消費者有權要求商家進行賠付。除此之外,有關部門要在盲盒經營者的義務上做出具體詳盡的規定,除了保證售后義務、賠償義務外,也要求盲盒經營者履行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義務。對此,國家郵政局表示,完善失信行為信息披露機制,加快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對販賣快遞盲盒等行為進行整治清查。相關部門必須從全方面規范和限制經營者權利與義務,進而更好地保障盲盒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盲盒經營者務必要遵守《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確義務、履行義務。
相關市場監管部門需對盲盒商家進行嚴格的管治。為保證市場的良性發展,消費者的合理的權益得到保護,對出現消費者侵權的行為監管部門應給予相應的行政監管。國家相關職能部門需介入市場,并通過相關制度予以實現,來效緩解市場自我調節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盲盒的傳統問題,一般聚集在內容產品和宣傳不匹配、拆封盲盒后發現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等,以次充好、以舊充新,都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甚至某些商家為刺激消費者消費,利用購物憑證抽獎的方式,通過分析消費者數據,利用技術手段提高不活躍用戶中獎的概率或中獎的金額,這完全是破壞規則甚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傳播虛假廣告、夸大宣傳是不正當競爭的典型方式,夸大產品、假冒品牌、過度營銷、虛假宣傳等各種違規手段都是商家為達到銷量提高的目的而實施的。這些不當手段都屬于相關法律的不當競爭行為,雖通過這些手段可以快速提高商家的競爭優勢,但一般都對他人信譽、社會秩序等都起到一定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沒有法律的界定,商家會為了獲得收益采取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導致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影響。為此市場監管部門需進行規范處置,采取相關措施。對此,有關部門應及時介入,對該類采取違規手段的商家進行問責,保持對盲盒領域的有效監管。相關部門也應及時制定和完善監管規制,維護市場的秩序和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有關部門應加大監督,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充分實現,“盲盒”的產品質量和銷售形式再到抽獎概率,都應保證公開透明。
盲盒產品廣告需要進行系統規整,需結合盲盒營銷行為方式進行有效監管。首先,針對盲盒宣傳語內容進行有效監察。宣傳語對消費者具有引導作用,它可能通過消費者的獵奇心理、賭博心理,吸引消費者過度消費。通常來說,某個盲盒系列的成功(比如Molly),除了因為IP本身造型獨特可愛,更是因為某個盲盒系列中的隱藏款、限量款和抽獎設置,充滿刺激與新鮮感,帶給消費者層出不窮的驚喜。其次,市場監管部門提高審查廣告內容的真實性,針對盲盒的“不透明性”,需規范其廣告營銷內容與盲盒產品的品質、資質的相符。不僅要加強對盲盒經營者的資質、條件等進行形式方面的監察。最后,責任的追究受到的許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例如,對于廣告侵權刑事追責所進行的標準制定太過于苛刻,應用范圍過于狹小;追究責任成本過高;遏制效果不理想、行政追責難度大。利用公私合作的模式有效規范盲盒經營者,發動消費者和公眾共同的力量,一起融入對盲盒經營者的監管中來,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開拓相關的舉報監督的途徑,以實現及時處理,來保障消費者合法的權益。
盲盒經濟作為新潮消費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發展,經濟模式實現了創新,刺激了消費,為中國的經濟水平的提升貢獻了新的力量。同時,也引發出了諸多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隨著盲盒經濟的蓬勃發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難度也在不斷提升。多方必須共同努力一起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一起實現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無論平臺推出何種產品,不能只關注營銷方式的變化迭代,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卻不提升服務、質量和對權益有效保證。無論是什么樣的銷售模式,都要嚴格遵守市場秩序,嚴格遵守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切實履行義務,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不受損害。否則,任盲盒當前風潮再盛也很難維持下去。而作為消費者要熟悉風險,合理消費、適度消費,不盲目跟風。購買任何盲盒產品都應保持相對理性,尤其是涉及出行的酒店、機票盲盒活動,要從中獲得快樂,不僅是開箱時的驚喜,還需要有“兜底”的準備。消費者面對盲盒不能“自盲”,盲盒中的消費者權益也不能被風吹“盲”,利用好法律的武器,切實維護好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