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蘭
(楚雄技師學院 云南楚雄 675000)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本科(簡稱“高職本科”)教育是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即在學生形成比較扎實的全面素質結構和正確的職業觀的基礎上,以就業為導向,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作為主線,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課堂教學是高職本科教學的主要形式,是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基本環節。課堂教學質量是高職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對教育教學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教學督導主要是對課堂教學進行督導,重點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反映出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教學效果等進行檢查指導,以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手段、提升教學能力與職業素養,以促進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水平向學院的目標發展。教學督導有利于了解教學工作的基本情況,可以為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提供參考信息,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教育教學質量督導工作不僅可以全面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學校教學改革方案與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實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也可以促進學校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還能為學校的教學評價、教務管理提供客觀依據,對學校的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重要作用[1]。
充分體現了“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思想,強調對崗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機械工程專業為例,在教學進程安排中,第一年及第二年上學期以校內公共基礎課為主,學習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二年下學期至第三年上學期,主要以專業通用課程為主,同時開展電子實習、課程設計、認證培訓、普通機床操作等基礎實訓,側重對學生機械設計基礎、基本工藝制定、基本操作等崗位基本能力的培養;第三年下學期主要以職業技能課程為主,同時開展一系列崗位技能專項實訓,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生產設備的實際操作能力;第四學年為完整的實訓教學年,主要設置崗位綜合實訓、頂崗實訓、結合實際項目開展畢業設計等三大實踐教學環節,側重通過系統訓練,強化學生崗位技能特色,突出應用能力,實現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與企業用人的“零”距離接軌。
專業通用課程及職業技能課程采用了項目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等方法,學時設置成一半理論,一半實踐,學生邊學邊做。這樣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課程教學規劃要做好、做細,知識點、能力要求、考核要求等都要詳細、明確,以保證任何一位教師上同一門課,都能達到同樣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專業教師應“雙師”化,同時可實行課程教學團隊化,由理論教師與實訓教師共同協作完成同一門課程教學[2]。
教學督導組成員首先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責任感,其次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不斷學習教育教學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經過系部教學督導委員會研究討論選拔出有較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的教學管理人員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有較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敢講真話的學科帶頭人或教師組成教育教學督導組。他們除了采用隨機課堂聽課的形式檢查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檢查班級學生的學習風氣,并對教師上課質量和學生學風進行評價打分。
督導組的督導工作以嚴格教學管理、學風管理、加強教學督導、保障教學質量為宗旨,以檢查督促、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指導整改為工作思路。對課堂教學工作進行監督指導、調查研究、質量評估,為教學工作提供監督指導和咨詢服務。教學督導工作必須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教學檢查,在完成日常的“督教”工作的同時,把“督教”“督管”“督學”三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對理論課堂教學、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學生學風等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評估,特別是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水平、教學效果及師德師風等教學情況進行檢查、評價、幫助和指導,促使他們不斷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在教學督導工作中,要求督導組的老師們本著科學性、客觀性、反饋性、“督”與“導”相結合、民主督促五個原則開展工作。同時,細化工作要求,通過開學、期中、期末三次教學常規檢查,每天教務員對教師到崗檢查,系主任、副主任或教務科長不定時進行抽查,開展學期教師聽評課活動以及在期中、期末開展學生評教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教學督導,幫助教師“診斷”教學,將督導過程中發現的情況和問題及時向相關教師和部門反饋溝通,幫助教師揚長避短,提高教師工作水平和效果[3]。
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對教師工作的最基本考核,是實施學校管理工作最直接的依據。教學質量督導人員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打分,有助于對教師的工作給予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督導人員除了對任課教師講課的優點、長處給予充分肯定,指出其教案、教學組織、教材理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客觀傳達改進其缺點和不足的意見,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外,還認真填寫《教育教學督導聽課記錄表》,及時給老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打分,打分結果作為本學期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的重要依據,避免了考核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同時鼓勵和支持了教學認真,教學質量好的老師持續不斷地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包括教師的“教”的質量和學生“學”的質量。“教”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學”的質量取決于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的煥發和主體地位的確立。在聽課過程中,督導老師檢查記錄學生的上課人數、學生聽課和回答問題的情況,學生做作業的情況,學生上課遲到、睡覺、玩手機情況,從各個方面了解該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對其班級學風進行評價打分。督導人員將收集到的各種教學信息加以整理、匯總、研究后,定期將其以書面形式向部門管理人員反饋,管理人員再將情況反映給班主任,給其提出意見與建議。自實行教育教學督導制度以來,通過督導學生的學習,加強了班主任對班級學風的管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覺性,促進了學風的好轉[4]。
教學督導不僅要把教學檢查情況及時要向任課教師本人作反饋,而且要向教師所在部門反饋。反饋時首先肯定每位教師的優點和長處,同時又誠懇地、實事求是地指出其缺點或不足,做到有事實、有分析,讓人心悅誠服。同時,督導組內部定期開展討論會,研究應如何進一步改進工作,以便更客觀、更公正地實現教學督導的目標。根據教學督導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有目的地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教學督導員作專題講座,理論聯系實例,可使教師從理論上系統了解教學各環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在教學質量督導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督導員對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打分標準不統一,因此,在教學督導前,應該細化標準,將標準告訴每一個老師,讓他們將標準內化成自己的教學目標,這樣有助于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要求,而且,督導員的也明確了打分的尺度,能夠避免出現打分的人情化、隨意性,可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