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波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基礎部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湖北孝感 432000)
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越來越廣泛地融入教學領域,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得力助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規定要著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改革與創新,增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近年來,全國各級各類職校紛紛舉辦多種信息化教學培訓和比賽,積極推動信息化教學的普及。本文以筆者執教的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中“呼吸系統—肺”這一章節為例,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整合多種信息化資源進行教學策略設計,應用于教學實踐過程,并對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現介紹給廣大同行,以期共同探討。
教材選用的是國家衛健委“十三五”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8版(吳建清等主編),語言簡練,有豐富的彩色高清配圖和典型的臨床案例,實用性很突出。本課“肺”為第十章“呼吸系統”的第四節,主要介紹肺的位置、形態和組織結構。肺是呼吸系統的基礎,結構層次多而復雜,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為身體的各項新陳代謝提供氧分。掌握肺的解剖學知識將為后續生理學、病理學等專業課中學習呼吸系統相關疾病打下基礎。
本教學使用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影像類資源有肺的微課、肺的解剖視頻和氣血屏障的動畫。軟件類資源有帶有AR互動功能的人體解剖學圖集、3D body虛擬解剖軟件、思維導圖軟件X Mind,以及教研室自制的電子拼圖小游戲。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教學管理的平臺是QQ/微信群和“微助教”。
授課對象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入校剛開始系統學習專業醫學知識不久,對人體解剖結構的探究欲較強,但主動學習的勁頭較差,宜采用“任務驅動法”來激發學習熱情。之前學習過基本組織和消化系統等章節,已經具備一定的解剖學學習方法基礎。學生成長于信息網絡時代,熱衷于使用智能數碼產品,對移動學習、線上學習等方式適應性很強,因此,使用多種網絡資源和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化教學的設計和實踐是符合學生學情的。
要求學生掌握肺的位置、形態、結構及肺的微細結構,掌握肺泡和氣血屏障的超微結構和功能,并能在模型和圖片上指出肺的位置,辨認出肺的主要組織結構。教學的情感目標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關注和關愛肺部健康,預防肺部疾病。同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的培養。
基于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在教師的引領下,以任務驅動法為主要的授課方法,對照臨床醫學專業的崗位需求,將教學重點內容分解成幾個任務,引導學生在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完成任務,激發學習興趣,鍛煉自學能力。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教學環節融入信息化技術和資源,具體為:課前準備時,在“微助教”平臺上發布預習任務和肺的解剖微課視頻,使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1]。課中講解時,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利用肺的模型和標本,以及3D body虛擬解剖軟件進行多層次虛擬解剖,虛實結合,化抽象為具體。課后鞏固階段,讓學生自主使用AR互動功能在人體解剖學圖集完成肺解剖結構的復習,以及以小組為單位,用X Mind軟件繪制肺的思維導圖,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形成層次清晰的知識體系,加深和鞏固記憶[2]。
預習任務通過班級微信群和“微助教”平臺布置,要求學生預習教材,觀看“肺的形態和結構”微課視頻。教師及時查看后臺數據,同時在班級群中詢問學生有哪些理解難點,掌握學生的課前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
播放一段新聞調查短視頻,介紹我國矽肺患者的生存現狀,提出疑問:“為何環境空氣中的粉塵最終會侵入到肺部引起嚴重疾病?”激起學生探究肺部奧秘的好奇心,再播放教師自制的介紹因肺病去世的名人的短視頻,引導學生關注肺部健康的重要性。
內容一:肺的位置和形態。提前設置任務:“在拼圖軟件中完成肺的位置的拼裝”,提醒學生注意聽課的重點。首先展示多媒體課件上的彩色圖片示教肺的位置,接著讓學生自行觀察探索互動三維解剖軟件3D body中的肺的結構層次,明確肺的體內定位和體表投影。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這些知識,通過微助教的隨機叫號功能請學生上講臺,在拼圖軟件中把肺和毗鄰臟器都拼裝到正確的位置,這種類似玩電子小游戲的形式能增加課堂趣味性,而且能將抽象的位置關系變得具象化和立體化,便于學生準確理解[3]。介紹肺的形態時,總結出“一尖、一底、兩面、三緣、左二右三分葉”的口訣,展示肺臟模型、標本和新鮮豬肺,學生分組對其進行觀察和觸摸,形成直觀的實物印象。
內容二:肺的微細結構。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肺的微細結構層次多,尤其是支氣管樹的分級多、分支多,復雜又抽象。因此,要注意按照結構層次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展開講解,再與各結構的功能對應起來。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軟件實現這個方案。思維導圖能通過層次分明的邏輯關系展示出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識框架[4]。此時布置第二個任務:“用X Mind軟件繪制出肺的結構思維導圖”,要求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歸納,制作完成后上傳到“微助教”中進行評比。課堂教學時,用模式圖、光鏡圖、電鏡圖等平面圖像和立體模型等多角度講解肺的微觀結構,同時,利用人體解剖學圖集軟件中的拖放功能對組織切片圖進行放大和縮小,使學生對各層級零碎的結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于比較難記憶的氣管的各級分支,總結出“葉段小細終導氣,呼吸細支管囊泡”的口訣,簡單有效。尤其重點介紹肺呼吸部的肺泡結構,這是氣體交換的結構基礎,也是解答課程導入視頻中矽肺發生的病理原因的基礎。
內容三:肺呼吸部的氣-血屏障(呼吸膜)?!叭撕粑难醴质侨绾卧诜沃羞M行交換進入血液中的?”首先設問引導學生思考。結合上一內容中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分布是緊密相連的,讓學生明白氧氣流通于肺泡中,通過呼吸膜的交換作用滲透到血管中。用模擬動畫來演示氣-血屏障的組成和運行原理,動態又形象地將流程中涉及的6個部位串起來,非常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課程的最后,講解肺泡隔的結構,回答矽肺產生的原因是肺泡隔中的肺巨噬細胞吞噬矽塵引起巨噬細胞崩解,從而刺激成纖維細胞增生引起肺部纖維化。
給學生布置兩個課后任務,一是用手機AR技術在人體解剖學圖集中對肺的解剖圖譜進行三維觀察,二是組內合作,查閱資料,制作一張關愛肺臟健康的宣教畫報,并發布到微信/QQ群中,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宣教。選取其中優秀的作品,作為班級社團服務進社區的宣傳資料之一。
在當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已在學生中普及的前提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平臺進行輔助教學管理,如通過“微助教”發布課前預習任務,進行課堂簽到考勤和隨機點名提問,以及收集和評閱課后作業等。這樣就做到了課前有資料可學,課中有平臺可用,課后有記錄可循,教師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圖片、模型和標本等傳統教學資料的基礎上,輔以專業的三維解剖學軟件(如人體解剖學圖集、3D body等)進行多個角度和維度的演示,以提供更符合學生個性化認知的切片圖像、清晰的位置關系和精細的結構層次。做拼圖小游戲和手機AR觀察立體結構的任務方式既能考查學生的掌握程度,又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另外,繪制思維導圖的任務能讓學生自主歸納和總結肺的解剖結構知識要點,有利于復習鞏固??偠灾瑢θ梭w解剖與組織胚胎學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夠拓展傳統教學的廣度和維度,方便教師的教學管理,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對提高教學質量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