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月英
(廣東省中山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中山 528400)
在精準扶貧政策中,云南學生有機會前往廣東求學,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但這些云南中職生入學之后,由于廣東的生活方式不同和環境陌生,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心理很容易出現不平衡的狀態,有的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想家心理,有的學生可能會因為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無法處理與同學的關系。云南中職生出現這一系列的心理反應是正?,F象,教師需要正視學生的這種現象,并結合實際情況給予其相應的幫助,使學生能夠較快適應學校環境,更加積極熱情地面對校園生活。作為一名主教心理健康和德育的教師,筆者通過對云南中職生的觀察與分析,在下文中簡要總結了云南中職生學校適應的現狀,并從心理健康和德育角度探尋了幫助云南中職生適應學校的有效路徑。
對于云南中職生來說,學校的生活占據了他們成長中的絕大多數時間,但由于廣東地區的教學環境與之前所處的環境有很多不同,導致云南中職生難以直接適應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學習成績,還影響了心理健康。進入新環境后,不管是學校硬件設施還是教師的教學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在大班化教學之中,教師很難根據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使得云南中職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此外,由于中職生的年紀較小,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隨著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舒適,很容易降低自覺性,開始接觸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人或事。
云南中職生來粵求學不僅是學習基礎知識,還要通過良好的環境促進自我健康成長。進入新環境之后,多數學生都渴望建立同伴關系,希望與當地學生建立深厚的友誼,但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由于生活習慣、表達方式、民族語言、興趣愛好與其他學生不同,交往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這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挫敗心理,進而產生一系列負面情緒或行為問題[1]。因此,仔細觀察校園中的學生會發現,云南中職生經常會選擇獨自行動,害怕與他人進行交流。此外,云南中職生與教師的關系也比較疏遠,面對完全陌生的教師,學生極易產生恐懼心理,這非常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甚至會阻礙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要想盡快適應新學校的生活,首先要具備健康的心理情緒,這樣才能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新環境中的各種問題。對于云南中職生來說,來到陌生的學校環境,看到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導致情緒適應問題出現。面對全新的環境和人群,由于中職生的年紀比較小,本身就容易產生害怕的心理,加上剛剛進入校園還沒有歸屬感,遠離家鄉所產生的無助感、消極的情緒會在學生內心中不斷積壓。若中職教師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生心理積壓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不僅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要想幫助云南中職生更快適應新學校的生活,教師需要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建立針對性的管理體制,以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以云南中職生的特點為切入點,為其建立健康橫長檔案,將學生的成長背景、適應狀態及問題等問題記錄下來。對學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之后,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學生的心理變化,在開展教育活動時也能更得心應手[2]。例如,部分云南中職生剛來學校的時候,由于與從小生活的文化環境不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行文習慣都存在差異,與當地的學生經常會產生摩擦。對此,教師為學生建立了成長檔案,記錄了學生的詳細情況,并設計了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使學生了解了當地的行為習慣和交流方式,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并且越來越適應新學校的生活。通過建立成長檔案,教師可以更全面地對學生的適應情況進行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之后,教師也能及時采取針對性的引導,幫助云南中職生更快融入集體。
中職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并主動肩負起更多的教育責任。因此,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觀念,善于發現、尊重云南中職生與當地學生的差異,并積極關注云南中職生的心理需求,增加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對其進行開導與鼓勵,使這些學生能夠在學校內快樂地成長。例如,教師借助學校現有的資源搭建了交流平臺,為云南中職生提供了自由表達的機會,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都可以通過交流平臺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傾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教師可以及時了解云南中職生的需求和心理變化,從而及時制定相應的教育計劃。此外,經過教師與學生的密切交流,構建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學校中的各種活動也得以順利開展,加快了云南中職生對學校的適應速度。
為了幫助云南中職生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教師需要注意指導云南中職生進行人際交往,引導他們與其他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當云南中職生與其他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關系之后,自信心和自尊感都能得到增強,還能改善云南中職生的學校適應問題。但由于云南與廣東的生活方式、民族語言有很大不同,僅憑學生自己的努力很難快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因此,教師可以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3]。例如,在日常教學結束后,教師會根據云南中職生的實際情況開設人際交往技能培訓課,在課堂中為學生介紹不同民族的不同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的精神,并為學生介紹具體的人際交往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生的交際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同伴之間的關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久而久之,云南中職生內心的孤獨感和自卑感逐漸消失,在學校中有了自己的朋友圈,遇到問題之后會主動尋求其他學生的幫助。通過人際交往技能培訓課程的開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使學生更快地適應了新學校的生活。
總的來說,對于云南中職生來說,良好的學校適應不僅能使其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還能為其之后的發展奠定扎實的能力基礎。為了幫助精準扶貧政策中的云南中職生更快地適應學校生活,教師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分析并總結學生在學校適應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幫助云南中職生較快地適應學校環境并樹立自信心,以更出色的狀態面對接下來的學習與生活,發展成為優秀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