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權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浙江臺州 317000)
在國內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根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可以用于汽車消費的收入持續增多。在這樣一種經濟向好形勢之下,汽車及其維修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時代考驗與挑戰。目前,汽車維修領域專門的維修人才還遠遠不夠,特別是高水平維修師傅的人數比較欠缺。對此,本文對中職汽車維修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現狀進行梳理,著重分析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特征,并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為同行業工作人員提供些許可資借鑒的參考信息。
同西方歐美國家相比較,我國由于汽車維修行業的起步較晚,所以整體水平還不夠高,存在發展基礎薄弱、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目前,人才培養的數量還是不足,難以填充國內汽車行業專業維修人才的缺口。在開始培養汽修人才的時候,由于普遍采用最傳統的師傅帶徒弟這樣的模式,因此培養出來的汽修人才在專業理論和培訓實操方面都有所不足,動手實踐經驗也相當匱乏。而且,大多汽車維修行業從業人員受到時代發展的影響,學歷文化水平不如今天專業科班出身的大學生[1]。從汽修專業人才的個人能力來講,能夠做到單人快速準確排除汽車故障問題的人數,距離西方國家80%的達標率還有很大的差距。就現有汽修專業從業人員獲得相應證書的情況來看,還有一部分人暫未獲得技術證書,并且在獲得證書的從業人員中,技師和高級技師的獲得率并不高,只有7%。根據這些數據,不難判斷出,現有汽車維修專業行業從業人員在數量、技術、證書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難以滿足社會對汽修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需要在現有人才培養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培養力度,向社會輸送更多高水平、高技能、高等級的專業化汽車維修人才。
在國內中等教育階段,中職類院校非常重視對汽車維修專業人才的培養。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中職汽修專業探索出許多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向社會輸送了大批汽修專業技能型人才。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正在逐漸退出中職院校,但依舊是眾多模式中的經典范例,應用時間最長。這種模式的歷史最為悠久,發揮的歷史作用也最大。早在改革開放時期,就已經為汽修行業提供了大批經驗多、水平高、技能強的高級人才。這種模式強調師徒二人之間的互動,師傅對學徒進行一對一形式培養。因此,學徒在師傅手把手的培養之下能較快地掌握汽修技術技能,學到寶貴經驗。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學徒接受的理論知識不夠系統化,培養人才的數量輸出比較慢,受到師傅單方面的影響較大。
這種模式主要是對理論知識的培養,能讓學生在規定的學習階段內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完成各課程的系統學習。但是該模式的培養機制更側重于校內理論學習,缺乏對動手實操的培訓。師資大多是理論研究型工作人員,在傳授學生實踐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而且,這種模式在個別時候容易脫離市場行情和汽修行業實際需求,導致學生難以學以致用[2]。
這種培養模式對傳統學徒制進行較大的改進,構建起系統的理論專業知識教學體系,增加大量的動手實踐操作機會,能夠培養出理論和實操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該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培養模式,讓學生同時接受技能實踐型師傅和理論教學型教師的聯合培養,實現理論專業和培訓實操同步學習,成為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才。這種模式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匹配社會工作崗位的能力。而且,具有來自企業的強大師資力量,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應用實踐水平。
這種模式對中職院校來說更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目標性。學校依據當地的企業和市場,根據汽修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來合理制定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體系和規劃。該模式讓汽修專業充分適應了地域性,有利于將培養出來的人才直接輸送給目標企業和市場需求主體。在進行人才培養前,學校一般都會對本地的公司、企業、工廠等市場主體進行全面調研,獲得人才需求數據,并同人才需求企業進行對接,協定人才培養的要求和標準,并在教學課程內容和形式上形成統一設計和方案,根據企業需求制定培訓、課程等環節的內容,最終跟企業形成訂單,進行專門培養。在這種培養模式中,企業一方會為學校提供實習實訓所需的場地、設備、資金等,接收畢業且取得職業資格證的學生進入企業參加工作,直接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在傳統的學校培養模式中,學生前階段在校學習理論專業知識,后階段出校門進入社會企業參加實習。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學生與企業脫節。而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則是對學生的實習階段進行調整。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在學校的第一個學期學習專業理論,其他學期充分結合教學進行實習。學校會根據專業理論學習進度,定期安排學生進企實習以及在企業接受培訓和崗位見習,也可以進行實踐操作。這樣,學生既能學到專業理論知識,也可以同步進行實習和實操,并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和標準,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提前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3]。
國內一些中職院校由于辦學時間不長,師資和教學經驗的積累還很有限。大多民辦中職院校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在硬件和軟件、設施和設備方面比較單薄。同時,沒有更新教學模式,在校企信息對接方面不對稱,學校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需求。近年來,學校培養出來的汽修專業學生,實踐技能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進入企業后需要實習的時間過長[4]。對此,中職院校應重視這些問題,找出根源所在,盡可能培養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水平技術型人才。學校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根據企業要求,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標準,確定適合本專業技能的培養方針,增加投入,完善教學條件,優化師資隊伍,構建強大的專業教學結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汽車工業對汽修人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中職院校應堅持市場和企業需求導向,展開全面的人才需求調研,重新審視自身人才培養模式,合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標準,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創新教學理念和育人觀念,實現學生專業理論和實操雙線發展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符合企業需求、適應市場要求的高水平專業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