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平
(蘇州市吳江區七都小學 江蘇蘇州 215000)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一味地對學生講解德法知識,而是應當立足于多個角度,優化學習形式,分析教材中的道德品質內涵,創建有效的德育指導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基本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逐步實現高尚品格的發展,促進其道德修養的提升。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指南,教學目標的設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知識建構的效果。教學內容不清晰、教學目的不明確的教學目標,很難指導教師實現對知識的有效講解。而教材是教師展開德育的基本資源,教材中不僅包含基本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也含有豐富的德育品質內容。因此,在實際展開施教工作前,教師可以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品質內涵,并在教學目標中進行明確,從而在課堂指導工作中,通過組織多種形式逐步向教學目標靠近,達到理想的教育狀態,落實對學生高尚品德的培養[1]。
人們的情感產生于生活,教師開展德育指導的最終目的也是讓學生成長為一個高尚、有節操的人,而建構生活情境,則是推動德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為學生講解道德與法治內容時,教師應當立足于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從生活著手,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理解生活情節和生活事物中,真正提高對道德品質的感悟,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同時,問題也是調動學生思維的有效工具,在設定生活情境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強化自身的德育思考效果。
在校生活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元素,所以,在為學生講解“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出發,向學生提出問題,以便推動學生進行有關德育品質的思索。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交友的重要場所,而學校的環境衛生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許多學生認為清掃校園衛生,保護校園環境的整潔,是校園清潔工的工作,忽視了個人在校園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為此,在本節課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校園中的價值,以及自身應當擔負的責任和義務等,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隨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校園中的一些常見環境衛生問題,并讓學生圍繞“為了讓我們的校園變得更加美好,我們可以提出哪些策略”的問題,主動結合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在熱心參與學校衛生管理事務中,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積極保護校環境衛生。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教授道德與法治知識時,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創建教育情境,能讓學生從自身熟悉的事物出發,主動擔當自身的責任,能夠引發學生對德育知識的思考。
德育知識大多是抽象的內容,這對小學生的理解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也不足,使得學生無法基于同理心的角度去解讀道德品質,以至于制約學生高尚品格的發展。所以,為了強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學習德法知識的同時建立高尚的品格,教師可以使用現代教育資源為學生引入實踐案例,讓學生可以直面社會中的各種道德問題,使學生在對案例的分析中提取其中的德育元素,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推動學生良好修養的發展[2]。
比如,“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中主要講解了塑料帶來的影響,以及環境污染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等內容。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講解了白色污染,以及農藥污染等內容后,可使用新聞紀錄片向學生展示汽車尾氣帶來的污染情況,并以網絡調查數據為客觀依據,向學生說明汽車尾氣帶來的霧霾等污染和危害。之后,結合視頻和網絡數據等案例,向學生提出“如何減少尾氣污染”的問題,讓學生對案例中的現象進行分析,意識到減少使用私家車的必要性,從而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師結合德法學科的教學內容,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向學生播放相關案例,能讓學生基于直觀的畫面認識到現存的社會問題,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讓學生形成合作的素質,是德育指導的主要內容。課程改革標準中也倡導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時,主動建立合作平臺,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輔助,相互指導中提高。因此,在當前的德育教學理念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教師也應當注重合作學習活動的創建,讓學生基于合作形成“互助精神”[3]。
例如,在“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教學中,可以先分析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德法素養及學習水平。隨后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出哪些學生的綜合德法素養較高,哪些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較高。之后,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安排,使各個小組的德法素養水平和學習水平實力相當。緊接著,教師為學生提出“我國由多少個民族組成,對此你有什么感想”的合作討論任務,讓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解析本節課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對任務進行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能夠相互指導、相互輔助,從而在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形成互助精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為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我們可以開發、優化多種學習形式,推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使學生逐步成長為有德、有才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