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南
(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前進小學 廣東廣州 510850)
近年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檢測中心下發的數據資料顯示小學數學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信心不強的問題。處于新課標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構建興趣課堂愈發地變為數學教師的重中之重。在數學教育實踐過程中,興趣無疑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習興趣日益成為突破和改進小學數學問題的有力抓手。此外,我們也都知道數學這門學科來源于實際生活,但又高于實際生活。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并不是用來束之高閣,而是要充分應用于自己的生活當中。由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作為學生和數學之間的橋梁,將數學、生活、學生這三者有機結合成一個系統,借助生活元素打造興趣課堂。本文嘗試以“加法運算定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為例,將學習興趣作為教學切入口,秉持生活化教學設計思路,在原有優秀經驗或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構建小數數學興趣課堂的做法,以資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和總結推廣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實際上,主要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和體制的影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沒有的良好的塑造,加之教師對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所涉較少,多種原因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很多小數數學課堂上,“填鴨式”教學的影子根深蒂固。在社會過分關注學生考試分數的氛圍影響下,教師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頗為有限。與此同時,學生在緊張的考試成績氣氛中,看重于最終的分數,而忽略了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陷入了枯燥的記憶書本知識、運用書本知識的無趣性學習循環之中,只是單一地學數學、做習題,沒有激發起本該有的學習興趣[1]。
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趣味性課堂氛圍,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激發課堂學習興趣,實現數學教學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生活實踐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師生互動和共同參與度,提高數學學習中的師生互相交流以及探討式學習,給學生創造更加充足的課堂體驗,形成高效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緊密實際生活來理解數學知識,在樂趣中運用生活常識和道理來解決課堂上的數學問題,從而達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教學宗旨和目標。
數學跟生活有緊密相關的聯系,但又并非產生直接的關聯。這需要教師善于將數學和生活之間的牽連進行融合,并放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化教學模式,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提升課堂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率[2]。
由于小學生受到所處年齡階段心智成長程度的影響,在理解數學中富有抽象性的概念、含義、公式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難度。我們知道,抽象性是數學科目的特征,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水平。然而,小學生的邏輯思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在理解問題時使用較多的是形象思維。因此,在學習數學課堂上,學生面對很多需要抽象思維加以理解的數學內容就會感到枯燥和無聊,也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就要充分結合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實際情況,把課堂數學內容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化場景,讓乏味的數學定義和公式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內容,產生積極主動探索的興致,發揮興趣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針對“加法交換律”這一知識點,教師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這一運算規律。那么,教師可以結合“位置”這個關鍵定義詞語來引入生活化的場景。教師讓學生把“位置”想象成去超市里買了兩包糖果在結賬時的“順序”,使學生聯想在收銀臺結賬時,調換兩包糖果結賬的順序,最后付錢的總數是一樣的。根據兩包糖果結賬順序不同但付錢總數相同的道理,啟發學生把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一下,兩個加數的和始終是不變的。這樣,通過引入超市收銀臺結賬的生活場景,就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數學定義。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在講臺上一個人進行詳細地授課,讓學生在臺下做筆記和做練習,并回答教師的課堂提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充分展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的節奏和速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影響聽課的質量,容易讓學生走神或者在遇到難題時不能及時跟教師展開互動,最后落下了課堂學習進度,也更不利于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3]。那么,教師就要避免“獨角戲”式的課堂講授風格,而是要注意調動學習的課堂參與和互動,讓學生充分融入教學過程,釋放學生在課堂上一定的自由探究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多方互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表達和嘗試學習活動。對此,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小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并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4]。
例如,針對“加法結合律”這一知識點,教師要著重講解“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一運算規律。那么,教師可以把學生生活中跟著家長去菜市場買菜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師可以從學校實驗室取一個天平,并準備好三種蔬菜,如:一個土豆、一個西紅柿、一個小南瓜,確保準備好的三種蔬菜的總重量和天平中的一個砝碼在重量上是一樣的。在課堂上,教師先挑選甲、乙、丙三個學生,并讓每個學生從教師那里“買”一種蔬菜。緊接著,教師先讓甲和乙兩個學生把各自“買”的蔬菜放到天平的另一個空托盤里,最后讓丙學生把自己“買”的蔬菜放到托盤里。學生們會發現,天平的兩邊,也就是放有砝碼的托盤和放有三種蔬菜的托盤保持了平衡,從而知道了砝碼的重量和三種蔬菜的總重量是相等的。接下來,教師進行現場調整。先讓乙和丙兩個學生把蔬菜放到天平的托盤里,再讓甲學生把蔬菜放入托盤。這個時候,天平的兩個托盤再次保持了平衡。教師在課堂上設計“買菜”這個生活化的活動,能讓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更直觀也更充滿樂趣地看到在天平的托盤上無論是先放前兩種蔬菜還是先放后兩種蔬菜,三種蔬菜加起來的重量始終等于砝碼的重量,進而更準確地理解“加法結合律”的概念和原理。
小學數學當前的教育改革需要廣大教師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度,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畢竟,現在科技飛速發展,學生可以借助多種科技產品快速又準確地完成數學家庭作業。而這顯然是一種不利于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的現象。加之小學數學對學生的初中和高中數學,乃至高等數學的學習都起到奠基作用,教師有必要提高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質量,保證當節課堂的數學知識在當場消化,同時使學生可以做到獨立自主地解決數學問題,而不是借助于計算器等計算設備。這自然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充分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入生活化元素,構建興趣課堂,創建“生活—興趣—課堂”這一教學新模式,讓生活融入課堂,讓生活化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堅定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