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愛禎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棠澍小學 廣東廣州 510800)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真正的人才不僅要具有實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德育教育最為重要,在每個學科教學中都應滲透德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在親歷科學探究活動中建構科學知識體系,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其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具有創新意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顯而易見,小學科學教育是與德育教育融合貫穿在一起的。所以,科學教師不僅要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還要在科學教學中適時滲透德育教育,把科學教育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有探究自然就有實驗??茖W課中的實驗教學占了大部分時間,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動腦,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習慣的養成將決定人的一生,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在課堂細節中滲透德育教育。在每個學期的第一節科學課時,我都會跟學生再強調一遍科學課堂的具體要求,特別是實驗課的要求。實驗前,學生要明確實驗內容、實驗目的和實驗操作步驟,小組內分工合作,各組員要清楚自己的任務,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責;實驗中要提醒學生愛護實驗儀器,節約藥品,盡量減少器材的損耗,注意操作安全,如實做好實驗數據和實驗現象的記錄,不允許隨意走動,可以小聲討論與實驗相關的問題,不得大聲喧嘩影響他人;實驗后,督促好學生整理好實驗儀器,清理好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垃圾,保持桌面整潔,認真填寫實驗記錄單。在匯報交流環節中,要求臺上匯報的小組成員聲音響亮,表達流暢,舉止有禮,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臺下的同學安靜聆聽,不打斷別人的講話,有任何疑問都得匯報結束后再舉手提出。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明白,科學課并不是純粹的自由活動課,而是一種有計劃且目的性很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實踐課程。學生逐漸能夠體會到小組合作的快樂,逐漸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小學生天生好奇,對所有未知的科學領域都充滿期待,只要我們堅持嚴格要求,抓住每一個課堂細節,把德育教育自然貫穿于課堂點滴之中。長此以往,在學生的腦海里自然會形成一套科學的學習模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能力也能得到鍛煉和發展。在科學教學中就能輕松做到教中有育,育中有教[1]。
大多數小學生做事“三分鐘熱度”,缺乏耐性和堅持不懈的毅力,縱觀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有很多需要長期觀察的任務正適合培養他們的這種意志品質。例如,三年級下冊“種植我們的植物”一課,種植鳳仙花,目的是讓學生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研究植物生長的變化規律。鳳仙花的生長周期要經歷五六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是一項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要求三年級的學生堅持一個學期的時間來觀察一種植物并做好記錄,確實有點難度。但并不是不可行的,這正是科學教師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科學實證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優秀行為品質的好時機。為了讓孩子們堅持每天觀察鳳仙花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我在每個班上設立了一張“鳳仙花的生長變化班級記錄表”,每天以小組為單位如實做好觀察記錄。這樣可以起到及時提醒和監督的作用,讓學生逐漸養成天天觀察、天天記錄的習慣,每月安排半節課的時間進行小組匯報,對于做得好的小組,我會及時提出表揚和鼓勵,并引導同學之間團結合作,互相幫助,使他們在團隊的力量下,堅持到最后,完成觀察研究任務。學生親身經歷完這樣一項完整的探究活動后,不僅認識了植物的生長變化特點和生長規律,還懂得了科學研究要實事求是,不能憑空捏造,為培養持之以恒的優秀品質和下一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的內容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科學發明成就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小學科學教材中編入了不少我國科技成就及科學發展史等內容,這些都是極佳的滲透德育題材??茖W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2]。
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這一內容時,我提前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我國在探索宇宙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如“東方紅一號”“嫦娥一號”;神舟五號飛船把中國人首次成功送上太空,為中國航天事業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使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得以實現;“神舟七號”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等。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在課堂上大膽、自信交流的場景,給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如同親臨現場一般,全班同學都熱血沸騰了。通過收集和整理資料,學生不僅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艱辛歷程,還深深體會到,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天文學家和航天員的艱苦努力,無不被這些偉人所折服。同時,學生為祖國歷代杰出的成就以及當今趕超世界的先進科技而倍感驕傲,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在科學課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這些形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抓住時機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激發學生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立志日后為祖國爭光。在科學課堂中緊扣教材內容把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人類的活動直接影響著環境的發展。從小學科學教材的編排內容來看,教學內容與環保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學科學課中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知識面更加廣泛。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依托環境保護教育這部分內容實施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3]。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的最后一課“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時,我設計了一場主題為“我的家園,我做主”的交流分享會,完全放手讓學生來主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過前面七節課的研究,垃圾問題、生活用水問題已經引起了學生的重視,加上課外相關資料的收集,學生基本能分析出問題的真諦。有些學生說道:“地球空間(就是指環境)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總有一天是會用沒的。我們人類應該合理利用一切資源?!边€有些說:“如果人類破壞了環境,地球就會懲罰我們,會收回一切自然資源,所以我們要保護環境,不能亂扔垃圾,不濫殺動物等?!痹谛W科學教學中,經常組織師生間的交流與分享,能夠逐漸樹立學生的環保觀念,使學生懂得人類有責任和義務去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給學生樹立“我會保護環境我光榮,誰破壞環境誰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依托科學教材中的環保教育題材,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環境問題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更有說服力。在“環境和我們的行動”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調查統計自己家里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并進行分析及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垃圾處理方法。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參與度很高,在積極參與活動中,學生能意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是空喊口號,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這樣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就在無形中形成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能得以提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多種多樣,我們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正確處理好小學科學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巧妙地將兩者融合貫穿在一起,這樣必定能引領學生進入小學科學教學與德育滲透的藝術殿堂,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