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敏 羅蘭瓊
(重慶市江津區西城小學校 重慶 402260)
拋錨式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引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提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發揮好引領作用,激發學生的潛力,給予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拋錨式教學與單元教學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不再局限于瑣碎知識點的學習,更注重從整體上進行把控,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
所謂拋錨式教學,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拋錨,以“錨”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進行問題探索,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在引入情景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融入趣味性的元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調動課堂學習氛圍的同時提高課堂質量[1]。
比如,學習小學六年級數學西師版中的圓的面積時,在課堂學習之前,按照慣例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圓的周長。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情景:有正方形和圓形兩種餅干,餅干的周長一樣都是16,那么請問哪個餅干更大?由此引入對圓的面積的學習中。既讓學生學會通過周長求半徑,也讓學生在一個較為靈活的題目中更有興趣地進行解答。用靈活的問題設計情景,讓學生產生興趣,幫助在求知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結合拋錨式教學與單元教學,在開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將兩者做到有效結合。針對教師所拋出的“錨”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在討論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在交流中拓展思路,尋找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有針對性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綜合運用,能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所學內容,加以鞏固,提升學習質量[2]。
比如,學習小學五年級數學西師版中的設計圖案時,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的學習之后,我讓學生前后結組結合學過的內容進行圖案設計,相互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將平移、旋轉、軸對稱合理巧妙運用到圖案設計中。結合整個單元內容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進行合理突破,拓展學生的思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之后引導學生進行闡述,講述設計的圖案,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和語言表達。
對知識的深度掌握在于運用,為此,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有效建立學生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在運用中達到鞏固的目的。拋錨式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是引導學生將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在合理使用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性,讓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同時,在生活中的知識運用大多是綜合性的,這也考驗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一舉兩得[3]。
比如,學習小學四年級西師版中的多位數的讀寫時,結合本單元涉及的內容,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單元作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字,并能正確讀寫。同時,鼓勵學生對自己遇到的數字搜集進行整理,自主嘗試,將數字改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內容,并嘗試用計算器進行較大數字的計算。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字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能力。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能夠掌握知識,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素質及核心素養。借助拋錨式教學與單元教學的關聯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在拋錨式教學與單元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