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包頭醫學院 內蒙古包頭 014040)
田徑運動是一項較為古老的傳統運動項目,其內容主要圍繞走、跑、跳躍、投擲等基本活動展開,對提高人體的身體機能具有明顯作用。田徑運動可以有效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等,增強身體免疫力,有效提高運動技能,磨礪鍛煉者的意志素質。田徑運動的各種實用手段和方法,為拓展其他種類的運動奠定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并在掌握其他運動技巧和提高運動成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田徑運動有著“運動之母”之稱,是開展其他運動的基礎。教師通過有效的田徑教學訓練實踐,可以引導非體育專業學生在課外進行有意識的鍛煉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勤奮向上的精神品質。
田徑教學是對學生意志力的考驗,其教學內容包括敢于挑戰自我的精神、勇于競爭的拼搏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和關愛他人的體育道德精神等等,以及理解和妥善處理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同時,田徑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增強學習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許多運動都是特定條件下田徑運動基本動作的不同組合。教師通過田徑訓練,可以幫助非體育專業學生有效提高速度、耐力等基本的身體素質。在田徑運動中,長跑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耐力,短跑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奔跑速度,而跳遠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彈跳力。實踐證明,身體素質的提高是提高運動水平的重要途徑。從專業角度來看,體育教師都非常重視身體素質的提高,并將田徑運動視作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排球、籃球等其他體育運動也都會通過田徑訓練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例如,足球比賽前還采用十二分鐘跑步測試來評估參賽者的身體素質狀況,這充分展示了田徑運動在體育中的重要位置。同理,身體素質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如果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就能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有效提升運動水平。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鍛煉和增強體質已成為促進健康的重中之重。經過漫長歷史形成的田徑運動深受人們喜愛,人們參加田徑運動的熱情也相應提高。田徑運動種類較多,運動內容豐富,方法簡單多樣,不需要太過復雜的運動設備,也沒有性別、時間、場地等條件的限制。學生通過學習一些田徑運動的基本技巧,有助于培養自己的體育鍛煉意識,使自己掌握一些基本運動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我們針對非體育專業學生開展田徑教學,可以為其樹立終身運動意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高校非體育專業田徑教學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部分教學還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主要是向學生講授一些田徑運動的基礎知識和相應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動狀態。這便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田徑教學本身就是一項注重實踐的運動。這種缺乏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無法很好地運用理論進行田徑實踐,表現出較弱的田徑實踐能力。
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到非體育專業田徑教學的效果,對提高學生的田徑水平也有著重要影響[1]。目前,在一些院校的非體育專業田徑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僅僅使用示范教學方法等等向學生介紹田徑運動技能,灌輸式教學痕跡嚴重。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很多非體育專業學生失去了學習田徑運動的熱情,田徑教學并未達到很好的效果。
體育教師要不斷更新田徑教學觀念,激發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田徑訓練過程。田徑運動是體育中最為基礎的運動。教師通過田徑運動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教師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為學生從事其他運動奠定基礎。在田徑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田徑教學思想,將新課改理念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教學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學生才是田徑教學的主體,學生應該成為田徑訓練的主人,著力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組織相應的活動,激發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運動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整個訓練實踐過程。例如,在田徑教學過程中,許多女同學覺得長跑太過勞累,因而不喜歡長跑運動。體育教師可以將長跑改為跳步練習,并從旁播放合適的音樂,通過這種形式激發女同學參與田徑運動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訓練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有必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田徑訓練實踐活動。考核機制在田徑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成果的一種有效方法。在開展田徑教學的過程中,對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建立考核機制來評價學生在田徑訓練實踐中的表現,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激勵,從而努力進行田徑訓練實踐。例如,在一門田徑課結束時,體育教師可以對今天的內容進行總結,公正點評學生在訓練實踐中的表現,如“某同學在今天的訓練中動作更加規范,表現出了團結合作的優秀品質”等等。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指明學生在訓練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引導他們下一步的運動方向,爭取更好的田徑教學效果。
第一,體育教師要重視培養非體育專業學生在田徑運動方面的成就感。根據非體育專業學生面對田徑運動缺乏興趣,甚至害怕訓練的特點,教師可通過田徑技能教學,使學生獲得實際進步,使他們獲得田徑運動的積極情感體驗。第二,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營造寬松的訓練環境。教師可以讓非體育專業學生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展現自己的運動長處,滿足青年學生的表現欲。同時,這種方式也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緩解體育訓練的緊張氛圍,舒緩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情緒投入到田徑訓練實踐中。第三,教師要注意田徑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每堂田徑訓練課程中,教師可給非體育專業學生新感覺,充分體現田徑訓練兼具體育性和娛樂性的特點。例如,針對非體育專業學生不喜歡的體育訓練活動,教師可適當變換訓練方式,增加游戲元素,讓學生投入其中。第四,教師要根據田徑教材的不同特點,注意對學生田徑學習興趣的培養。田徑學習興趣是非體育專業學生體育體驗和形成認知的重要條件,教師可以采用語言引導、田徑比賽等引發學生田徑學習興趣的方式。
近年來,新課改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對各個學科的教學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優化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教學內容,教師必須牢牢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運動”的理念。針對非體育專業學生群體,教師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探索田徑教學從理論到實踐的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調整和優化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完成人才培養任務。因此,院校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教學內容應突破枯燥固定、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注意將競賽、健身和興趣等要素進行有機結合,提高訓練實踐的比重,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門可以長期堅持的田徑運動,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2]。
盡管田徑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其他運動課程有所不同,但在培養學生的頑強拼搏、努力競爭等優良品質方面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當前,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訓練實踐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教學訓練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存在的問題,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改進非體育專業的田徑教學訓練實踐模式,從根本上激發非體育專業學生的田徑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田徑運動水平的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