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000)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可以說,志愿服務幾乎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衡量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從廣義上講,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資源,自愿為國家、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其主要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指在校的大學生在有組織的前提下,以上述志愿服務精神為宗旨,在無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運用知識、技能等自發、主動地服務社會,同時有助于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而參加的社會服務活動。高等職業類院校旨在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說,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利用志愿服務活動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縮短與社會的差距,在實踐中悟真知、踐行專業技能,更是完善自身、實現德才兼備的有效途徑。[1]
伴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辦學規模的逐漸擴大,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提出“高素質”的呼聲越來越響。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工程也在不斷革新和進步。除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的素質教育基礎功能外,向各類實踐活動要素質成為行之有效的渠道,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就是各類實踐活動之一。總體來說,各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組織基本建立;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規模和頻次都在增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項目日益豐富;學生素質提升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展。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社會異常價值觀的不斷涌現,志愿服務活動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
從組織的角度講,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開展各種類型的志愿服務工作,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我們透過現象看到志愿服務活動的背后,還是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首先,組織管理機構界定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工作歸口應該在學工部門或團委,但再往下就很少有專人專崗了。也就是說,管理部門僅是承擔了指揮的作用,具體操作會布置安排到二級學院的學工口上,二級學院缺乏應有的主觀能動性,從組織的角度講必然就缺乏了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投入不足,包括必要的經費、裝備、統一的服裝等投入都不能有效保障。最后,指導教師的數量和專業性參差不齊,有的僅是一名輔導員或者領隊。一項志愿服務活動必須要有它的主題、思想主旨、策劃方案、效果預期等。如果專業的指導教師跟不上,那么活動的實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其社會性更強一些,因而社會中一些畸形的價值觀和不好的習慣會隨著他們參加單招考試、降分錄取、“3+2”中升高等方式遷移到學校,具體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上來,有的學生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態度。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入黨有無幫助?是否頒發榮譽證書?評獎評優是否優先考慮?我們把這些歸類為極端功利性表現。有部分學生雖然參加活動,但又出現挑項目、挑角色的問題。大型的、官方組織的活動,如大型運動會參加的人多,甚至人滿為患,日常的公益活動參加的人少,這也是一種功利性的表現。還有就是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消磨時間的學生,有空就去、沒空不去;想去就去、不想就不去;心情好去、心情不好不去,報著無所謂的態度,這些學生即使參加了志愿服務活動,往往也會凸顯團隊意識缺失、合作精神不足、紀律性差、不服從指揮等問題。總的來說,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精神理解和踐行不夠,功利色彩濃厚。
當下,各高職院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主要包括三大類:一類可以歸納為傳統項目,主要包括各類公益活動,如公眾場合的衛生清掃、敬老院、福利院獻愛心、暑期下鄉活動等。另一類是常規項目,主要包括各種紀念日、節點、宣傳日等,如學雷鋒紀念日、清明節、無煙日等活動。再有一類,我們總結為隨機項目,包括某城市承辦的大型國際、國家賽事活動,如大型運動會、國際馬拉松、周年慶典等。這類活動學生能參加的次數和人數都有限,因而大規模的志愿服務活動主要還是集中在前兩類,但前兩類活動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創新性少、項目單一。學生參加后極易產生厭倦情緒,特別是現在大學生都是“90”“00”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興趣是需要不斷激發的,如果志愿活動項目的創新性以及活動過程中組織方面和內容方面的創新性不足,是很難調動他們積極性的。學生即使參加了,持久力也不會太強,效果不明顯。
本文認為各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首先,高職院校要健全組織機構,職責明確,最好做到專人負責,使該校的志愿服務活動呈規范化、專業化和可持續化。組織管理部門要設定嚴格的準入條件,以保證志愿者隊伍的基礎素質;要形成在過程中培訓和考核的機制,保證志愿者隊伍的精神狀態始終處于正態方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始終處于穩步上升的趨勢;要保障對因畢業或其他原因退出志愿服務隊伍的同學們志愿工作的認定,具體可以頒發榮退證書。其次要保障必要的經費、裝備投入,組織管理部門要做專門的經費預算,切勿讓志愿者們在精神奉獻的同時,還要附帶“物質”奉獻。最后就是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組織管理部門可以采取多方聯動的措施,尋求外援來解決這一困境。例如,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對接,與本校思政部建立合作機制。思政課要進行實踐教學,苦于無載體,志愿服務活動本身又是非常典型的思政實踐課,但又苦于無指導教師,因此,我們可以將兩者聯系起來,賦予志愿服務活動于思政實踐課的部分學分,思政教師可以隨同學生們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給與相應的指導和評價,可謂一舉兩得。[2]
志愿服務活動的前提是需要志愿者們透徹地理解和堅定地踐行志愿精神。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成不了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因此,在招募環節,組織部門就要做好宣傳、摸底、培訓工作,可以增加一些有儀式感的環節,如簽名、壓掌印、宣誓等,強化學生們的認知。在過程中,組織部門也要定期組織舉辦一些培訓活動,包括志愿服務精神的夯實、志愿服務技能的提升、團隊合作精神的拓展訓練等。另外,組織部門還要增設考核淘汰環節,可以根據服務者的打卡次數、服務效果、日常表現等予以考核、誡勉、甚至勸退。這樣才能保證志愿服務隊伍在精神境界上的純潔,保障志愿服務的效果。[3]
組織管理部門可參照學生的學分制模式增強其參與度,如可以將常規項目設置為必修項目(意思就是必須參加),將傳統項目設置為必選項目(在項目類型上是必修,在參與次數上是可選),將隨機項目設置為加分項目,因為隨機項目主辦方往往把關會比較嚴,條件苛刻,未必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在此基礎上,組織管理部門就可以構思傳統項目和常規項目的創新性,擴展服務項目的類型和外延,如可以將志愿服務與脫貧攻堅聯系起來。學生未必要蹲守扶貧一線,可以在校園中利用網絡搭建運營平臺,幫助貧困地區找貨源、找銷路等。這樣既可以將志愿服務的精神發揮出來,也可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
高職院校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青年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途徑,也是社會育人的集中體現,更是高職院校學生勵練德才兼備身份的重要渠道。因此,各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的組織管理機構,加強服務管理,注重精神價值引導,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