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寧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三里店小學 甘肅慶陽 745400)
近年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手機的智能化為網絡游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可以說,現在的手機已經不再是單純地用來接打電話,而更多的是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消遣與娛樂的工具。因此,社會中出現了大量的手機一族,這樣的情況也蔓延到了小學生的身上。他們對于手機游戲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不愛學習的情況。接下來,筆者將針對小學生玩手機游戲的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筆者經過大量的實踐調查了解到,如今的小學生往往會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玩手機,或者是與自己的同伴玩手機。在小學生中,男生玩游戲的比例遠遠高于女生。玩游戲的學生往往對于手機游戲的玩耍時間超過一個小時。這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并且,手機游戲類型種類繁多,手機游戲設計元素多樣、反饋及時性以及挑戰性并存,成為了吸引小學生的主要因素。男生一般會喜歡動作射擊類游戲,女生一般會喜歡休閑益智類與音樂類的游戲。這與男生和女生的性格差異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手機游戲中的每個類型都會有小學生的身影。由于手機游戲市場不規范,缺乏有效監管,再加上小學生對于手機游戲缺乏基礎的辨識能力,因此在手機游戲中出現了黃色或者暴力的情節也會被小學生所看到。這對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1]
有很多玩手機游戲的學生認為自己玩游戲的興趣遠遠大過于學習的興趣,還有的學生往往會因為玩手機游戲無法完成自己的家庭作業。這些學生顯然已經成為了手機游戲成癮的主要群體。自從學生玩手機游戲以后,他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語言攻擊性傾向。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游戲為使用者提供了基礎性關注的刺激,以及模仿的榜樣;使用者對于榜樣以及具體的行為的認同程度比較高,那么學生進行模仿的幾率就會增大。人們的各種行為習慣的有效養成更多的是依賴替代與強化。往往一個行為所出現的次數越多,那么其持久性也就越強,被有效模仿的幾率自然增大。經常性玩攻擊性手機游戲的學生,就會埋下攻擊性的種子,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自我控制性問題。
由于學校的監管效果比較好,因此小學生經常將校外特別是家庭作為玩手機游戲的主要場所。大部分學生對于手機游戲已經呈現出初步癡迷的狀態,甚至還有部分學生組隊玩手機游戲。部分學生對于手機游戲的喜好程度已經對學生的現實生活、社交產生了影響。同時,還有一部分小學生表示有過手機游戲充值的經歷。這部分學生玩手機游戲的狀態著實令人堪憂。部分家長對于學生玩手機游戲的現象持有寬容的態度,不會直接禁止小學生玩手機游戲。在學校中,大部分教師認為手機游戲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了不利影響,還會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對于學生玩手機游戲會明令禁止。
從學生玩手機游戲的時間與頻率上來分析,有部分學生一有空就會去玩手機游戲,對于手機游戲已經處于無法自拔的狀態。從手機游戲的類型上分析,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會自覺地選擇一些益智類的游戲,但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往往會選擇動作射擊之類的游戲。[2]
一方面,小學生喜歡手機游戲最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的成就感不強。當學生在完成某項任務或者基礎性動作的時候,他們直接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一旦學生獲得獎勵,他們就會持久地玩下去。這樣的動力往往也會推動著小學生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并使他們對于下一次的獎勵始終充滿期待。手機游戲正是利用小學生渴望成就感的特點設計了相應的游戲場景,當學生完成一項任務以后,他們就會獲得相應的獎勵,這種即時的獎勵會促使學生繼續玩下去。同時,小學生的成就感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自然而然就更加愿意沉迷在游戲世界中。[3]
另一方面,手機游戲可以為學生帶來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雖然手機游戲有屬于自己的規范,但是也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創造的空間,可以讓學生有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空間。在現實世界中,自由往往伴隨著責任與義務。而在手機游戲中,學生有自己可以隨意支配的空間。
對于學生而言,手機游戲其實也是他們社交的一部分。群體認同對于小學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經常會聚集在一起討論手機游戲。如果誰不懂的手機游戲的話,就可能會被拒之于社交圈門外。
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當調整自己對待手機游戲的態度。目前,學生家長對于小學生玩手機游戲的態度還是比較寬容的,而學校的教師卻將手機游戲的負面效應看得十分重。實際上,很多手機游戲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設計出來的。他們會比學生家長與教師更加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設計出了一些具有“粘性”的手機游戲。對此,學校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適當融入游戲化概念,讓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提供一些獎勵,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到被肯定。家長則應當認識到孩子的人際需求,給孩子更多實質性的陪伴,比如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運動、活動,創造親子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在學校中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
由于家長對于手機游戲的認識不夠深刻,他們對于孩子的手機游戲行為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認為手機游戲只要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就可以玩。而一旦影響到學習,家長就會規定孩子玩手機游戲的時間。但往往這些規定都無法有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因此,家長應當提升對于手機游戲以及孩子行為的認知,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玩的手機游戲的類型,并積極引導孩子將玩的手機游戲類型轉移到益智類的游戲。同時,對于孩子玩手機游戲的時間以及頻率,家長也應當注重與孩子約定好。如果不能有效制止,那么家長就可以順勢而為,從而有效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首先,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通過有效引導讓孩子明白手機游戲成癮的不良后果。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出現喜歡手機游戲的苗頭。家長就可以朗讀相關的新聞報道,讓孩子認識到手機游戲成癮的危害。家長可以采取一些生動形象的說法,在潛移默化中將玩手機游戲的不良后果植入孩子的頭腦中。其次,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地為孩子制定教育目標。在孩子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家長要善于察覺,并積極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最后,家長要注重監督與獎勵。家長采取積極正面的鼓勵往往會比懲罰更加有效。監督與反饋的關注點在于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于家長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家長需要善于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對于他們的不良行為予以糾正。
首先,我們要從學生家長入手,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不要一味采取強制性的態度,站在孩子的對面制止孩子玩手機游戲。家長不妨試著接觸孩子玩的手機游戲,將玩手機游戲看作是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一個項目。這樣,孩子自然愿意與家長進行交流。因此,家長要善于抓住時機,掌握有效方法,將玩手機游戲轉化為親子互動環節,從而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其次,教師可以在班級中不定期地公開表揚一些遠離手機游戲、自制力比較強的學生,通過利用榜樣的作用,促使部分玩手機游戲的學生形成基礎的明辨是非的意識。
最后,學校還可以積極組織以 “手機游戲”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者辯論賽等。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剖析手機游戲給生活與學習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從而在多元化的觀點碰撞中提升學生對于手機游戲的認識。
我們還要從網絡線上環境入手,從源頭上預防暴力等不健康的網絡游戲內容對于小學生產生的危害。國家監管部門可以出臺相關網絡安全法規,并在具體落實方面注重依托相關服務企業以及網絡產品,從而強化對于網絡環境的監管,加強對于網絡游戲運營商以及開發商的有效監管,為學生健康合理地進行手機游戲提供有效的安全游戲平臺。[4]
綜上所述,學校、家庭與社會應當為小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手機游戲的利弊。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才是他們最為重要的任務,從而引領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