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鈺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普通班,又稱平行班,一般指按照入學考試成績排名中等及偏后的學生組成的班級。普通班的師資水準平平,有些教師是剛從師范學校畢業的大學生,缺乏教學經驗。教師只是按照課程標準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任務則是教學內容中的基礎知識。
重點班,又稱尖子班、實驗班,也有人稱作“清北”班和“火箭”班。顧名思義,其是由入學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組成的班級,有些甚至是以培養考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目標的班級,是學校優秀升學率的主力軍。重點班的教師都是學校里教師隊伍中的佼佼者,教學水平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對于教育和管理學生都有其獨特有效的方法。重點班學習進度快,學習內容以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為主。
“太子”班,是近來興起的富人子弟和官員子弟組成的班級。一些富人子弟如果以自己的成績實力是無法考上重點高中的。為此,學校開設了專門針對這類學生的班級,只要家長提供相應的入學資金就可以了。當然,價格不菲。“太子”班的師資水平也很高,但教師不會硬性要求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因此,教師和學生可以很“和諧”地相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一次明確了“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1]。即便有關部門一再強調,高中分班的普遍現狀仍然沒有改善,甚至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特色班”。其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因材施教”。學校和教師打著“因材施教”的旗號進行分班教學,并聲稱將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的班級進行分類教學有利于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重點班的學生智力水平相對較高,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快。若學校和教師依照普適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就浪費了他們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不能充分施展學生的潛能,因此要單獨安排他們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讓他們能夠攻克更有難度的題目,學到更全面的知識。而普通班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智力水平并不適合高強度的課業任務,正常的教學安排對他們來說是最適合的。
第二,學校升學率和名譽的壓力。升學率是學校的門面,是評價學校等級的重要指標,也是學校名譽和社會競爭力的象征。高中學校更加在乎升學率,因為人們要根據學校畢業年級高考的重本率、本科上線率和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來衡量學校的教學質量。這不但和學校的名譽息息相關,而且影響著學校未來的招生狀況。不僅如此,政府以及教育相關部門也會在政策上和經費上向知名的學校傾斜。因此,學校為了提升自己的升學率,將學校里頂級的教學資源投放到重點班,以期增加考上名校學生的人數,從而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第三,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更多的資金。開設“太子”班可以讓家境富裕的學生帶來充足的經費。學校可以用這筆經費聘請知名的教師來校任教,還可以置辦先進的教學設備,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升學率。升學率的提高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富家子弟入學。如此循環往復,重點班成為高升學率的保證,也是學校發展的保證。因此,學校管理人員不得不在利害關系的驅動下繼續保持這種分班方式。
首先,如此分班挫傷了普通班教師的教學自信和教學積極性。普通班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整體學習能力較弱的班集體,因此提高班級整體學習質量存在實際困難。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自信和教學積極性受到重創。加之普通班教師在學校的社會地位不高,嚴重打擊了教師的教學熱情。[2]學校將班級劃分出等級次序,將學生劃分成不同水平的群體,自然也就對應地將教師分成三六九等。普通班教師的獎金、福利待遇等和重點班的教師形成鮮明對比,經濟收入也隨之產生差距。這使得普通班教師在學校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不斷降低。這些對于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其次,如此分班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使得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學校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研究表明,“普通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不如重點班的學生”[3]。究其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第一,對于普通班的學生來說,學生所在的班級本身就給他們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普通班的標簽仿佛施加給學生一種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時刻提醒學生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相反,重點班的學生在“重點”的標簽下攢足了學習的自信心和優越感。這對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利的。第二,學業成績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重點班的學生相對于普通班的學生而言,學業成績更加優異,考試也更加得心應手。優秀的成績也讓他們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而普通班的學生常常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焦慮,也會因為成績的不理想而困惑和自責。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然而,也不排除有這樣的特殊情況,重點班的學生因為自己所處的班級都是學習精英而感到焦慮不安,感到很大的壓力,提著心,吊著膽,害怕自己被擠出這個群體之外。基于以上的分析,如此分班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危害的。
最后,如此分班有違教育公平。[5]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它既包括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又包括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還包括教育的結果相對均等。普通班和重點班的劃分不僅是師資水平的不平等劃分,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劃分,最終導致了學生發展的不平等。并且,“太子”班的設立使得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運作得到體現,助長了“只要有錢就可以進重點學校”的不良社會風氣,使得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滲透到了學校中。資質優秀的學生和家庭背景強大的學生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而資質平凡、家庭背景普通的學生只能默默接受這樣不平等的待遇。這樣,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就體現為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這種現象使得學生擇校分班不僅是學生個體之間學習成績的博弈,還是學生家長之間社會資源的博弈。顯然,這種不平等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宗旨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