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十八中學 安徽合肥 230022)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所具備的適應個人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高中地理而言,其核心素養是指引導學生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掌握地理技能、地理分析方法,并能夠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其中包含了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四個方面。
人地協調觀又被簡稱為“人地觀念”,是地理教育中最核心的觀點。其強調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在分析和解決各種地理問題時以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觀念為導向,來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辦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點。區域認知能力通常是指人們出于認知和實踐的需要,按照相應的標準將地球表層劃分為不同種類、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區域來加以認識和熟知的過程。學生需要通過探究和總結出不同區域的區域特征,并認識到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把握區域間的聯系和特點,從而促進區域發展,提出相應解決方法。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式。學生需要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從時空綜合角度來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斷形成、發展、演化的,能夠從地方綜合的角度來分析自然、人文、社會各要素間對地理特征形式的影響。
地理實踐力并非單純指傳統意義上的地理觀測、地理調查的能力,也包含了地圖繪制、地理實踐、問題討論、教具制作等內容,是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表現。學生需要能夠熟練使用各種地理工具,并運用地理知識來自己設計實驗地理方案,完成觀察、記錄數據、概括、推導、解釋地理問題等。[1]
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激發起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欲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1]生活化教學模式是新課改后衍生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從而積極有效地展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為依托、以情感和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活動。高中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核心素養下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生活實例中融會貫通,從而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了“學”與“做”的有機融合,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2]
高中地理是一門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性質的綜合性學科,其知識內容龐雜且抽象性較強,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照本宣科的知識講解方式,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難度。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2]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激發起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還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拉近了地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喚醒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主體意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高一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知識內容置于生活背景中,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揮出主體意識:“學校組織出游,有7個美麗的地方可供選擇:北京香山,云南西雙版納,張家界,大興安嶺,內蒙古,新疆的魔鬼城,麗江香格里拉。現在,老師為你們展示出這7處的景觀圖,你們能判斷出是哪處景觀嗎?能觀察到哪些顯著的特征,形成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會是什么呢?”教師通過在生活情境中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生活性問題,使學生思維更活躍,進而積極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來圍繞生活情境展開思考和探究。這就為教師講解本節的知識內容做好了鋪墊,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學生面對抽象的地理知識時,常常無法擁有深刻的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高中地理課堂中,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結合生活素材來理解知識內容,化抽象為具象,化繁為簡,輕松突破了重難點,并讓學生深刻感知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魅力。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為了使學生能夠輕松理解地球的公轉、自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在講解這節課時可以結合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場景,引導學生將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每天太陽都會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地球上每年都有四季的變化。”教師通過生活現象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了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規律,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生活化課堂導入來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全國降水量預報圖”:一張是未來2天全國降水量的預報圖,一張是風云二號的衛星云圖,從圖中能夠看到南方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雨季后迎來了久違的晴天。學生雖然能夠直觀地看到未來2天降水量的區域變化,但是對于如何分析出未來天氣的走勢產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借助導入環節的氣象衛星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從太空對地球和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將數據傳回地面站后繪制成各種云層、地表、海面圖,然后經過了一系列的處理和計算得到了各個區域的氣象信息。[3]生活熱點的導入不僅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結合生活熱點問題強化了自身的區域認知,從而提高了地理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使地理知識成為學生生命體中的有機組合部分,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生活經驗對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例如,在教學“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剖析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大氣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以及解決措施,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思考:“為什么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大家減少出門后,各地都頻繁有報道說天空變得更藍了,空氣污染小了,甚至水變得更清澈了,以前很少見到的野生動物也陸續出現了?”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分析產生環境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使學生認識到人地之間的協同發展不僅必要而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從而使學生樹立起人地協調觀念。
對高中地理而言,其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思維的三維融合。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地理知識的積累,還要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將知識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親自調研收集數據來了解當地的交通運輸網絡,并將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每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然后結合教師給出的實際運輸需求,選取最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需要運輸的貨物種類分別是:① 2箱急救藥品,從上海運到西藏;② 3噸活蝦,從巢湖運到市區;③ 1萬噸海鹽,從天津運到上海;④ 5000噸工業品,從上海運到重慶。學生在地理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在選擇運輸方式時不僅要考慮運輸方式的特點,還要考慮貨物的性質及運輸的距離、運量和運費,只有綜合性考量才能找到科學合理的運輸方式。這樣,既幫助學生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吸收,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3]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拉近地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價值和魅力,還能夠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對知識展開思考和探究,從而實現了知識、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