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長玥
(澳門科技大學,中國 澳門 999078)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對于現代化企業所提出的責任觀念。與傳統企業將追逐利潤作為唯一的發展目標的理念不同,企業社會責任督促企業除了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外,也要注重社會效益的影響,積極主動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對于環境、消費者以及社會三個方面的關注和貢獻。實際上通過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來看,社會責任的履行實際上能夠為企業獲取更多的利益,除了社會效益外,還能夠吸引消費者,降低經營成本等,對于企業長期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企業慈善行為的研究最早是來自于西方,當時有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對于企業慈善行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是股東資本主義流派,這一流派的學者認為,企業如果進行慈善行為,將企業內部資源重新投入到社會當中去,顯然會對于企業的經營者造成一定的利益或資源上的損失[1]。建立在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視角來看,這顯然是一種非理想的分配狀態;其次是企業公民流派,這一流派對于企業慈善行為提出了另一種看法,即認為企業與社會本身就是互惠互利的關系,因此,企業慈善行為實際上也可以看作企業促使自身與社會達成和諧關系的一種主動性的行為。企業慈善行為對于企業自身而言是積極行為,且企業不應當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最后是戰略性慈善流派,相對于前兩個流派而言,該流派所提出的內容顯然更加具有平衡性,該流派認為,慈善行為本身就應當是企業發展戰略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慈善行為的實踐,能夠較好地幫助企業獲取社會效益,提高社會地位,并從中獲得更多的有利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的資源,因此,該流派認為對于企業而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然缺一不可。而這一流派的主張,也成為對于企業慈善行為的主流理論[2]。
國內對于慈善行為的探討起步相對比較晚,因此在流派定義的學習與主張上也比較少,但總體來看,國內對于企業慈善行為的認知,同樣具有不同的分歧,例如,柯江林等一眾學者,就認為慈善行為本身對于企業而言,應當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即分為內部和外部,并通過內外部不同的慈善行為進行不同的意義闡述。
而無論是國外對于企業慈善行為的研究,還是國內形成的視角看法,本質上都是建立在不同利益群體的視角下,對于利益群體與企業慈善利益關系形成的分析。因此,對于企業慈善行為的定義上來說,實際上基于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不存在完全精準的定義行為[3]。
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測量方法主要以公益慈善行為的具體行為進行劃分,主要有四種,分別是以現金捐贈數額進行測量、以慈善支出比重進行測量、以實物捐贈數額進行測量和以企業慈善方案進行測量。
以現金捐贈數額進行測量,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企業實際的現金捐贈,通過對于貨幣價值的分析來形成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測量,具體到實際中,往往是通過上市公司的捐贈支出比重,作為主要的參考素材。以慈善支出比重進行測量,就是通過將其所捐贈的數額與其實際的年收入進行百分比計算,然后對其公益慈善行為進行衡量[4];以實物捐贈數額進行測量與以現金捐贈數據進行測量的測量方法大體相同,前者比較的是貨幣價值,后者則是比較實物價值;以企業慈善方案進行測量,就是通過企業設定的慈善方案,對于企業展開慈善活動的預計效果與實際進行的慈善行為的具體效果進行對比分析,來形成測量。
但是綜合來看,無論是上文哪一種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測量方式,實際上都存在較為單一化、片面化的情況,且參考依據明顯過于外部化。實際上,要完成對于企業慈善行為的測量,還要考慮到更多內容,形成更加具體的維度補充,如對于領導行為、公益慈善行為的規范操作等。
建立在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概述分析以及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測量辦法探討上,圍繞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研究,還要立足于企業開展公益慈善行為實際上所承擔的具體責任和責任范圍。
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具體責任,可以劃分為兩大部分、八個方面。兩大部分分別是對內公益慈善行為和對外公益慈善行為;八個方面分別歸類為兩大部分。其一是誠信。對于企業而言,公益慈善行為在企業內部的體現,首先就體現在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誠信問題,無論是企業生產、采購還是銷售、經營,企業誠信都是企業實現社會責任,進行公益慈善行為的根本;其二是科學發展。企業的發展是企業公益慈善行為開展的持續動力,而在發展過程中,即不能只顧全局,忽視企業經濟效益,也不能夠只看自身,過度強調經濟發展,要形成科學的發展態勢;其三是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相同,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是指企業發展要具有長久性,持續性,結合我國的國家政策,現階段企業發展要與節約資源、生態綠色環保理念相結合,形成穩定長期的發展路徑規劃;其四是生態環境保護上。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企業,保護環境都應當是企業在公益慈善行為中要著重實踐并強調的內容;其五是文化建設工作。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而言,文化建設是公益慈善行為的主觀表現,尤其是在特殊情況下,企業更是承擔起分擔國家扶植困難的重任[5];其六是大力發展公益事業,我國經濟發展講究先富帶動后富,而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承擔了帶動的重要責任;其七是職工健康。對于企業而言,任何企業發展的競爭力最終都是以人的形式進行表現,職工健康,是企業對內公益慈善行為的基礎,也是根本;其八是發展科技。現代企業經濟發展受到了信息技術的影響,且伴隨著智能化的提升,科學技術對于企業發展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所以,無論是基于自身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在企業行為中,推動科技發展存在一定的必然性[6]。
基于上文中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具體責任的闡述,不難發現,企業公益慈善行為實際上就是通過對內與對外的責任體現,形成的具體公益慈善行為方案,進而達到不同的行為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公益慈善行為責任落實所涉及的企業內部職工與股東,企業外部消費者、社會和環境,成為企業公益慈善行為開展的主要責任對象。
從企業內部來看,對于企業職工而言,企業公益慈善行為,形成了一定的組織公民行為,如企業公益慈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倫理責任,在企業內部中形成了寬容慈愛的環境,這一環境對職工形成思維和行動上的積極影響,促使員工也進行效仿。而職工的行為,又代表著企業行為的一部分,促使企業形成優良的企業形象[7]。對于企業股東來說,通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個人對于社會責任負責的一種精神體現,有利于引導社會風氣。而從企業外部來看,消費者通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對于企業本身形成了積極的態度和觀感,易于刺激消費者選擇企業進行消費。而對于社會來說,企業公益慈善行為,本身就是社會構造優良積極社會風氣的一部分,能夠形成積極的帶動作用。從環境的視角來看,也有利于資源環境節約型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性發展。
單從人的視角來看,企業公益慈善行為,對內會形成組織認同感,對外則能夠影響組織公民行為,而在組織公民行為引導下,又有利于組織和他人行為的改善,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其他組織公民,都能夠獲取積極的自我效能感,進而促使其產生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的概念、測量方法、責任與責任范圍的闡述,對于企業公益慈善行為展開了系統的論述與探討。對于企業而言,尤其是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公益慈善行為是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一個重要的行為途徑,如何促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和作用,則是企業需要分析和討論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