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龍
(1.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2.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烏蘭圖嘎鎮蒙古族中心小學 吉林松原 131121)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學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但如今德育教育質量使學校教育者感到非常困擾。如何加強德育教育,建設小學生健康心理成了學校的熱門話題。健康的心理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或者活動都處于一個良好、正常、平衡的狀態,主要表現在意識、思維、情感等一些方面。學校德育教育者應將學生的生活特點,以及健康的體驗進行結合,再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為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過于關注,所以也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凸顯出來。但由于農村小學的地區比較偏僻、信息量小、教師力量較為薄弱等問題,導致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相對而言比較落后。因此,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值得各位教育者們思索。
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功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有利于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個性心理[1]。現代農村小學生的較為常見的心理表現為獨立思考、活躍的思維、朝氣蓬勃、參與積極性高等,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小學生擁有這一系列的特征,對小學生的成長有積極健康的作用。②有利于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心理狀態能滿足農村小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能促進他們在今后更加適應社會、主動參與社區活動,以及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的基礎條件,全面實現綜合發展。③能為農村小學生奠定今后的事業發展的基礎心理,小學是一個形成個人自信心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有效的心理教育不僅能幫助小學生消化自卑的心理,還能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以至于在今后更好地發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學生一生的發展,幫助小學生在今后學會追求完美型人格,為社會發展出一分力[2]。④有利于提升農村小學生父母的綜合素質,小學生的性格會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無論是父母的文化、家庭收入還是家庭的組合成員等。若父母的文化素養不高,那么也會影響到小學生,但隨著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小學生明辨是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并帶動父母的心理活動狀態和綜合素質,進而整體提升農村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小學生身邊的環境復雜且多變,而不是像學校有組織有紀律的氛圍,導致小學生在學校與生長環境中不停地轉換,這不利于小學生的心理成長。當小學生在校外時,與朋友、鄰居以及親戚等一些外來人員的交往,或是受到參與各種各樣社會活動的影響,其中或多或少都參雜了一些消極影響,而這些影響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3]。再加上小學生天生模仿力就較強,且由于心智的不完善缺乏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如今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數農村小學教育者并沒有與時俱進,拋棄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仍舊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方式,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機器,沒有做到全面以小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沒有讓小學生得到平等對待。除此之外,還忽視了與小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沒有及時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最終導致小學生產生厭學、內心敏感、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多個心理問題。
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小學中,教資年齡較大的教師占大部分,缺乏年輕的師資力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性也不盡如人意,大部分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頂替[4]。根據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小學中心理健康教師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心理教育的專業本科生。雖然他們能夠隨時了解小學生的課間活動狀態,但還是缺少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工作經驗和相關技能,再加上小學生依舊使用原有的角色看待他們,很難在他們面前表現真實的自己,這也極大程度地阻礙了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因為農村的發展速度較慢,很多教學觀點不能及時更新,導致農村小學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比較落后,沒有提升心理素質教育的意識,所以大多時候都會忽略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而當學生沒有好的心理素質,就會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和發展[5]。因此,素質教育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者都應樹立較強的心理健康意識,主動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全面促進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比如,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利用網絡技術在網上觀看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借鑒好的教育方法,為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又或是將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學生日常生活狀態進行記錄,全面以學生為中心。
如有一名學生叫小A,他不會主動參與學校的任何活動,也不會舉手回答問題,每當教師與小A 談話時他永遠都低著頭,不敢直視教師,經了解,該學生的父母在幾年前因為一些原因喪失了生命,讓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只能與爺爺奶奶在一起居住。因為家庭原因,導致他不夠自信,不愿與其他人有過多的來往,久而久之性格變得更加孤僻。此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可以發揮自身的職能,對其進行開導,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給予關懷,在放假時期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家訪,用行動打動小A直到他愿意主動和教師交流。并趁小A 不在時,向班級其他學生說明小A 的情況,呼吁其他學生主動和小A 一起玩耍,慢慢地小A 變得開朗起來,有了一個正常的心理狀態。
學校可以根據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設不同的專題講座,有或是在每個班級角落都設立一個心理書籍閱讀角,讓每個學生都能對心理健康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正視心理健康教育[6]。除此之外,學校應定期對小學生心理進行健康普查,并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再針對一些問題展開心理健康講座,幫助學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識,尤其是認識到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標準。同時還可以在校園內開設有關心理書籍的閱讀教室,讓學生可以通過書籍、報紙等一些資料擴充自己的視野,并且還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比如,農村小學生一般都是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卑、性格孤僻、行為怪異、逆反心理等。而學校就可以選擇專門為留守兒童舉行一次講座,或是利用課下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外拓展活動,又或者組織學生在放假時一起玩些游戲,通過這些集體活動幫助他們尋找到身邊人的關愛,并讓學生之間互相交往,互相感染,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的心態,在面對困難時學會迎刃而解,而不是躲避。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同時也為了能全面推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應強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首先,心理健康教師在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應主動嚴格要求自己,并利用理論知識和實踐兩個方面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其次,學校也應為教師提供學習進修和交流的機會,定期安排教師出去學習,并與其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進行溝通交流,互相分享教育經驗。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師應與學生保持密切的聯系與溝通,及時了解小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意識,并通過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以便實行針對性的交流[7]。
總而言之,為了農村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各個農村小學應極力建設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進一步實施研究和實踐。另外,還要為學校每一位教師都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同心協力,采取有效方式共同關注每一位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小學生今后的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