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仙
(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159)
“深度學習”的了解來自胡華園長的演講《為什么是葉子、鮮花、樹枝、果實,而不是戲劇、音樂、繪畫——讓幼兒的深度學習自然發生》”,演講開頭以一句問句“為什么是葉子、鮮花、樹枝、果實,而不是戲劇、音樂、繪畫。”開始,葉子、鮮花、樹枝和果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可是我們并未選擇它。我們一直在“認真”尋找自以為適合孩子們的活動,當孩子們不感興趣時我們在疑惑為什么吸引不了他們,我們總想把自己做得最好的給他們,但卻忽視他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與孩子們學習的道路上,我們老師也是一位學習者,放低姿態和孩子們成為朋友,共同尋找答案,而不是早早地設想好問題答案,失去共同探索的過程。
演講中印象最深的還有“走向深度學習”的三個基本條件,一個是真實的學;第二就是要充分地利用材料與工具學;第三是整體的學。我們的現狀是提前備好萬無一失的教學活動,猜想好孩子們的回答,甚至怎么反問和引導。這真實嗎?突然覺得自己的活動像在演戲,劇本、人物樣樣俱全。對于材料的利用,近幾年我們確實在尋找更貼切生活的材料去豐富區域,但我們也容易抓住一個自然材料后放棄許多,缺少了多元化。比如上學期的秋季落葉紛飛,孩子們在操場玩落葉;午睡期間悄悄分享樹葉;樹葉大小、顏色、和種類分類;撿樹葉;樹葉拓印;分享樹葉繪本,從而感受秋天樹葉的“美”。那段時間,孩子們對于樹葉的探索是主動性的,但這種主動性我們并沒有繼續去深挖,我們執著于讓孩子們去學會某個知識與技能,卻忽略了身邊這些事物美好的本質。
自然觀察角是每個班級的一抹綠色,孩子們很少真正觀察,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去照顧。在這次疫情下,屈指可數的班級人數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空間與機會去觀察,也讓我在自然觀察角發現了“深度學習”。
片段一:發現和探索——“為什么有的肉肉高?有的矮?
“張老師、張老師,這是我們上學期種的肉肉嗎?”孩子們看到我在布置植物角,一個個都從教室里跑了出來。大家發現了肉肉的高度、大小和顏色,驚嘆聲和笑聲充滿整個走廊。他們的反問一下子讓我意識到他們對“肉肉”充滿了好奇,內向的孩子都在大膽地詢問和表達,我應該抓住這個偶然的探索機會,一起跟孩子們真實地學。拋下問題“怎么照顧肉肉呢?”讓孩子們去思考,孩子們注意到了植物公約“就澆水曬太陽呀!”。于是繼續追問:“想讓他們長的一樣高,澆的水就得……”,放慢講述速度,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一樣多”。 緊鑼密鼓的嘗試開始了,你一次我一次,孩子們發現隨意地澆根本沒法倒的一樣多。這時充分地利用工具顯得尤為重要,科學區的小量杯給了孩子們很好的幫助,大家一起認識量杯的刻度,從1 到20慢慢地數著。再次的嘗試,讓孩子們一下子就成功了。
有了前期“解決澆水問題”的自信,孩子們對于“曬太陽怎么才能曬得一樣多呢?”有了更多探索的勇氣和想法。再次引導孩子們去思考“怎么給它們排隊呢?”。孩子們一聽到“排隊”這兩個字,很快就想到了“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排列順序。為了支持孩子們的想法,我們一起制作高矮標記,在照顧多肉的同時學會記錄。
疫情下入園孩子變少,但給予了我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傾聽孩子們的內心。如果在以往孩子們從教室里跑出來,我肯定會第一時間制止并讓他快回教室。但現在,孩子的一次不經意發現卻引起了一場自主探索之旅。自主地觀察到肉肉高矮、顏色的差別,主動探索“澆水”和“曬太陽”,雖然過程中遇到了失敗但依舊很開心并勇敢地嘗試,孩子們的受挫能力和勇氣在不斷地提高,同時孩子們有意識地給肉肉排隊不僅提高了孩子們有規律的排序能力,還激發了孩子們對植物生長的探索興趣。最后在量杯的幫助下潛移默化學習了從1 數到20,也培養了孩子細心的良好品質。
收獲1:抓住孩子的興趣,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空間,支持幼兒自由表達。
當孩子從教室跑出來詢問,他們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就開始了,我們應感知孩子們并及時給予回復。老師不僅要做好“引導者”還應該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引導的時候更有針對性地提問可以讓孩子的思考有方向,比如“怎么排隊”,讓孩子們的探索充滿自主權,感受自己得到經驗的滿足感,同時孩子們也會更愿意去表達。敏銳的觀察者在“孩子們能否持續探索”上尤為重要,觀察孩子們是否在思考,是否突破了探索的難關,孩子們有疑惑那就改變引導的方向,讓孩子換種思考方式。學會觀察孩子,讓孩子們的探索之路不僅僅只有一條。自主探索的同伴交往方式給予孩子更多傾聽的交談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閃閃發光。
片段二:肉肉的養護小貼士——“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曬太陽?”
一周一次的肉肉養護開始了,孩子們發現了肉肉上的葉子皺巴巴和泥土的裂痕,大家開始談論“為什么?”。趁著孩子們的興趣,我馬上給孩子普及到“肉肉在葉子皺巴巴和泥土干裂的時候需要多澆水,但隔2 周澆一次水。夏天是放學的時候澆,冬天是中午澆。”孩子們回應到澆水的復雜。“養護肉肉可是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和細心照顧哦,澆水和曬太陽都有很多小知識呢!”,“張老師,那曬太陽呢?”,“肉肉喜歡半蔭環境,所以像現在這么熱的天氣,你們覺得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不能一直放在太陽下曬”,“放學再拿出去曬”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恩!多曬太陽沒有錯的,但是夏天30℃以上和冬天5℃以下肉肉需要搬到室內養的”。“哇,回家我也要告訴媽媽”孩子們開心地說道。
通過之前的探索,孩子們對于照顧肉肉澆水曬太陽充滿了自信,每周養護時間一到就主動并獨自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責任感在慢慢建立,觀察能力也在提高。現在的他們觀察到了肉肉葉子的皺巴巴和泥土的裂痕后會流露出心疼的表情,會表達出希望肉肉能好好生長的情感。有了同伴的參與,內向的孩子也表達了自己的發現并主動讓我去看一看,這些細微的小舉動是多么的可貴,孩子們主動的詢問也看出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收獲2:耐心傾聽幼兒的疑惑,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
在這次觀察中,我和幼兒分享了滿滿的干貨——“肉肉澆水和曬太陽時間”,全程我說得較多但孩子們并沒有覺得無聊,一個個安靜地坐著傾聽。也許這也是因為我尊重他們,在他們疑惑時我耐心地傾聽,并沒有打擾或去指出哪里說得不對。孩子們的疑惑得到肯定后,在我述說時他們也學會了尊重我,耐心安靜地傾聽。只有認真聽了,才能感受到其中“澆水的復雜”,才能擁有探索的求知欲,才能大膽地進行互動交流,才能開心地說出想要跟家人分享。學會傾聽很重要,想讓孩子聽你的,你就得去聽孩子說什么。
片段三:新發現——“肉肉有小寶寶了”
“張老師,這盆肉肉長了好多小的出來,你要趕緊換大盆了。”保育員阿姨的話激發了孩子們的新發現。“哇!肉肉有小寶寶了!”孩子們笑著說道,大家開始數起來“1、2、3、4、5、6 7、8、……,有11 個寶寶,哈哈哈”。“2 號肉肉這么厲害,張老師也來數一數”,到底多少個呢?孩子們決定拿回教室再數一次。
大家圍著桌子數了一遍又一遍,發現總是會忘記第一個數了哪個?于是開始嘗試用同伴的手來做標記,引導著孩子們去尋找更方便的標記材料,孩子們一下子就說到了數字牌。學會了環形做標記數數,孩子們的興趣更大了,他們跑向植物角,“張老師快來啊,14 號肉肉也有很多寶寶!”孩子們喊著讓我去看,“哇!快數一數,等等我們給最厲害的肉肉做一個皇冠吧,讓它成為肉肉國王”,“張老師,不對,應該是肉肉皇后,國王不會生寶寶的”,孩子們一下子又被逗笑了。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可愛的,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將肉肉長出的新芽看成肉肉的寶寶。“寶寶”的來臨讓大家對這個肉肉植物又增添了更多的喜愛,大家主動地提出去數數。對于小班下學期的孩子來說,“環形數數”和“從1 數到12”還是很有難度的,但孩子們一直沒有放棄,從植物角地面數到了室內桌面,從而看出了他們堅持探究,不輕易放棄的良好品質。
一個孩子困難成了孩子們繼續數數探究的思考方向,大家互動交流找到了“同伴幫忙”的解決方法。為了讓幼兒獨自完成環形數數,我的引導是“除了同伴幫忙做標記,肉肉盆里還有什么也可以做標記?”。孩子們很快就關注到了數字牌,有針對地引導提問讓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從而更加愿意探究思考。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了解了“什么是環形數數?怎么進行環形數數?”,鍛煉了手口一致的數數能力。其實孩子們在關注到數字牌的時候就知道了答案,但完整表述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鍛煉幼兒的思維邏輯能力,給予了孩子們獨自在植物角數數的知識基礎的自信心。
收獲3:走近孩子的世界,和孩子成為朋友
在成人眼里“孩子們覺得肉肉的發芽是寶寶”是搞笑的,但在孩子們眼里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成果。作為教師的我們贊同孩子的想法時應該蹲下身,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孩子們才會真實并勇敢地表達。“張老師,你快來……”這應該就是孩子們對于我這個朋友的肯定,在我講述“評選肉肉國王”不符實際時,他們同樣像朋友一樣指出。簡單的關系,不簡單的行為習慣。蹲下身問一問他們在想什么好玩,從“你看這是……”變成“讓我看看……”,從“你來玩……”變成“你想玩……”,傾聽孩子所說的,理解支持他們的想法!回歸傳統、回歸生活、回歸自然,才會真正回歸到兒童身上。
最后,歸根于我們教師自身的文化質感。只有我們提升自己,孩子們才會有所變化。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放慢腳步,用心靈感受身邊最簡單的美,帶領孩子們去探索,以朋友的角色一起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教師這個職業真的很神圣,我們培養孩子的同時也在培養自己,期待全新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