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第二十三小學 寧夏銀川 750001)
將核心素養和教學探究落點在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中,可有效的促進學生全面性的發展。小學階段語文是一個必修的科目,有助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對表達能力、想象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而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建設體系,需要教師可以精準把握教學的深度。通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形成積極的技術觀和價值觀,為教學提供一定的操作策略,刺激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并豐厚學習體驗。
在小學語文信息化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利用其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建立了一種學習共同體;保證學生處于健康的環境下使用合適的聊天軟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對管理信息技術與交流學習能力的培養,來保證學生個體信息素養的提升。在此基礎上,要構建一個社交網絡平臺,通過這樣的教學信息化平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指導,建造教師和學生的虛擬學習社區還可加強同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這個學習平臺中,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給學生參考的最終標準。在指導活動后寫下評論性話語,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到有問題隨時解決。[1]
例如,和學生一起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內容時,為了調動班級氣氛,教師以猜謎語進行課前的引導“叫虎不是虎,掛在墻壁上,專吃蒼蠅蚊”,學生聽到玩游戲立馬充滿興趣,最后教師公布答案是壁虎。由于這節教學內容有較多的插圖,因此,教師可以先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在預習課本時,教師問學生為什么課文題目要說是借尾巴呢?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預習完課本后,教師可以通過一個簡短的視頻為學生播放壁虎的一生。教師通過布置家庭課后習題,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通過手機、電腦等各種方式去了解學習情況,利用后臺程序對數據信息進行研究統計,在數據統計下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性升級。這樣一來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在探索信息技術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需要把握信息技術,最終實現學習共同體。
隨著信息管理技術的逐步發展,信息化科學教學研究方法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多。它具有強大的輔助教學功能,而且可以迅速吸引學生們的眼球,集中注意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有著強烈興趣和欲望。在利用信息技術上,教師可以采用信息引擎的形式,例如,包含文字的信息、圖片信息還有視頻音頻等,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搜索相關的教學內容的資料,并進行相關資料的整理和精簡。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以及一些語言技巧的應用能力,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例如,《那一定會得到更好》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以及圖片信息,和同學們進行“翻一翻,看一看”游戲。在多媒體上放置5 個不同顏色的畫框,教師按不同規則選擇畫框,露出下面課文的“主人公”,讓學生通過觀察大膽地猜測。給學生留有懸念,到最后時點擊屏幕出現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然后被伐木做成小推車、凳子、木板的影片。以漸變的過程讓學生了解主題,游戲、樂趣、圖像的形式相結合并進行相應的概括總結,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主題。結合剛剛的信息化過程通過對課文學習后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步步深入。此時教學就不再只是停留在對課題研究這一層面,而是透過文章深入其中,做到真正的深而使人醒思、順學而教。孩子們在提出質疑的過程中學會了獨立思考。最后再揭示課程主題和活動,不僅明確地點明確課文的主題,還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到快樂與輕松。教師巧妙的在教學過程中導入信息化促使同學們一直帶著這樣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愉悅的心情下學習知識,并愛上去探索知識的奧秘,積極進行主動地去學習。
在信息化尚未流行開來,信息是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傳遞的,這是教師最依賴且最有效傳遞的信息途徑。作為年輕的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尚處于在一個較低的層次,小學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小學生還不能理解的語言,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會文章的品讀,在文章的品讀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知識量。使學生學會一些語文的學習技巧和知識,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對所學內容進行課外延伸。用自己的語言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化結合影像進行教學,使學習變得深刻而簡單。為改變傳統教學中豐富教師教學的內容,撇棄單調而又乏味的傳統模式,更要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啟迪人生[3]。
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可以結合火柴的點燃熄滅來進行切入,使得學生對火柴有初步的認識。然后比較小女孩在溫暖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劃火柴中看到各種異象,最終幻想破滅和奶奶去了天堂的影片。在微視頻的輔助下幫助學生完成課文閱讀,并清晰文章的脈絡,營造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實現寓教于樂的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還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自主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讓學生學會根據這篇童話進行文學創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VR 是近些年興起的信息技術,采用逼真的模擬體驗受到了諸多年輕人的歡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語文教學占據著重要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然而,很多教學內容的時間都相對較為久遠,小學生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教學內容的意義以及表達的內容。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進行理解,教師也可以在教育中引用VR 技術,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佩戴VR 眼睛深刻的感受到教學內容的情境。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4]。
例如,在進行《狐假虎威》教學內容的設計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可以問學生對老虎護狐貍的印象,然后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你畫我猜的游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激發起學習興趣后,教師對學生說,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本堂課的學習,《狐假虎威》我們通過課本一起探索發生了什么事情。教師講解課本的相關情節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有所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VR 體驗,通過觀看三D 視頻,在視頻中深刻的體會到小狐貍仗勢欺人的心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真誠待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微課教學正在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進入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所謂的微課就是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時長為6 分鐘左右時間的段視頻為學生播放出來。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我們老師還要意識到課堂的規章制度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俗話說,無規則不成方圓。只有在規則制度的保駕護航上,以微課為基礎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才得以順利開展。
比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古詩三首劉禹錫《浪淘沙》時,由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處于發展發階段,學生對詩詞中詞語的理解,例如:萬里沙,自天涯等詞語的理解。還有情感的理解還不夠成熟,學生學習起來不太容易。而這時,微課便可以很好的解決學生這一思維的差異。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播放從網上搜集到的教材,《浪淘沙》的講解視頻。視頻中有圖片,有詩人的傳奇一生,有詩詞的創作背景等。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就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這首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所表現的磅礴氣勢。
在核心基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吸取信息技術的優點改變單一無趣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豐富教學中單調的內容,形成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的質量。學生在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潮流中,高效率地完成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實現中國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經濟發展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