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冬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 人口與勞動經濟系,北京 102488)
金融市場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金融工具的不斷出現,為資金的流動提供了便利。金融市場借助于信息網絡的優勢,可以將資金充分配置利用,并為資金所有者帶來額外收益。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工具的日益豐富,為企業的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選擇,有助于企業拓寬收益來源、盤活閑置資金,也為企業分散風險提供了途徑。
當前,中國經濟表現出明顯的“金融化”特點,從宏觀層面上,表現為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金融業從業人員占比的不斷提升,金融業增加值占比從2000年的不到5%,上升至2015年的8.17%,隨后幾年雖略有下降,但仍逼近8%,這一比重已經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若將以金融投資為目的的房地產交易考慮在內,這一比重將會更大。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種類不斷增加,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這構成了企業進行金融投資的基礎。非金融企業的金融活動的活躍程度的提升,使得學者們開始關注“企業金融化”的問題。根據張成思(2016)的定義,企業金融化是針對實體非金融企業的概念,是指在企業利潤中,通過金融渠道獲得的利潤占比不斷增加的趨勢。由于金融利潤是通過持有金融資產而獲得,因此,企業金融化更為直觀的表現在于實體企業的金融投資活動增加,金融資產在其總資產中的占比不斷提升。
企業金融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企業是出于盤活閑置資金、規避風險的目的進行金融投資;有的企業是抓住了中國金融資本回報率高這一點,出于投機的目的,配置大量金融資產;有的企業則是由于難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將利潤進行金融投資,通過金融資產的增值實現資金的補充,應對融資難題。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實體行業經營難度加大,金融資產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資本的回報率和流動性,受到更多企業的青睞。隨著企業金融資產的比重不斷增大,企業出現了“金融化”的現象。
金融化豐富了企業的收益渠道,對于緩解融資約束也有一定的幫助。然而,金融化會導致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給長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同時,隨著企業金融化程度的提升,投資收益將會在企業收入中占據越來越高的比例,企業對其主要經營業務的依賴性逐漸減弱,這意味著勞動者的作用將會降低,因而可能會對工資水平產生不利影響,形成對勞動者不利的局面。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企業金融化會對企業的勞動報酬份額產生影響(王博、毛毅,2019)。本文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金融化對工資水平的影響機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在企業金融化的過程中,企業的行為和結果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從企業的行為看,企業的資源配置方式將偏重于有利于資本運作的模式,運用于金融投資的企業資產增加,而運用于傳統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資產減少;從企業的結果看,企業金融化使得企業傳統業務的利潤占比減少,非生產經營業務的投資和資本運作所得更受企業追求。企業金融化會通過改變要素談判能力、企業價值以及利潤分配等方面影響工資水平。
企業金融化影響工資水平的一個重要渠道,是改變了生產要素之間的相對談判能力。目前,中國的勞動要素本就缺乏談判能力,這在一些研究中有所體現(白重恩、錢震杰,2010),特別是存在融資約束的情形下,勞動者幾乎沒有談判能力(羅長遠、陳琳,2012)。在金融化的背景下,資本收益占據了更高的比重,而傳統主營業務對利潤的貢獻則會相應地下降,因而資本要素相較于勞動要素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勞動要素處于劣勢地位,資方的議價能力提高,而勞方難以進行工資談判。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資本進行金融投資,企業通常會選擇犧牲勞動要素的利益,通過壓低工資的方式保證金融投資的規模。
按照公平工資模型(fair wage model)的理論,企業除了要支付給勞動者保留工資之外,還要在利潤中給予勞動者一定的分成以實現對勞動者的激勵,而利潤分成的比例取決于企業的目標、企業業務類型以及勞動者個體特征等因素。在企業金融化的過程中,實體企業內部也逐步分化為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根據資本運作的一般特點,企業內部僅有少數人從事金融工作,大多數勞動者仍從事傳統生產經營活動,這意味著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金融渠道的利潤分成,當金融利潤占比增加時,利潤分成的不平衡加劇,從而會導致多數勞動者的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
現有的研究普遍證明,以市場套利為目的的金融化與創新無法共存(王紅建等,2017;潘海英、王春鳳,2020)。對于出于套利目的而進行金融投資的企業而言,其金融活動往往是短期行為,追求的是短期財務收益的最大化,將投資收益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不注重企業的長期成長。而創新活動通常需要較長的周期,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短期內難以獲得收益。因此,金融化與創新存在一定的矛盾,金融投資會擠占創新投資,抑制了企業的創新活動,這會導致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缺乏市場競爭力,使得企業的銷售價格偏低,降低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減弱了企業的價值,從而難以保證工資水平的持續增長。
在企業面臨融資約束的時候,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自于自身利潤的留存。當市場上存在收益較高的金融資產時,企業選擇金融化可以降低企業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放寬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有助于企業生存發展,保持企業的規模,保障就業,從而為工資水平的提升打下物質基礎。
專業的資本運作可以使企業的資產保值增值,發揮金融資產的“蓄水池”功能,平衡企業投資,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以及外部環境,選擇最有利的資產配置結構以及投資額,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在看到金融化對企業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當警惕企業的金融化可能會對工資水平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由于提供勞動要素是大多數人參與要素市場的最主要方式,勞動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保證勞動收入的合理穩定增長,是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采取一定的措施,規范企業的金融行為,保證其合理性,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從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角度,應當充分認清實體企業的金融化現狀,從防范金融風險、優化融資環境、引導企業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方面,積極應對企業金融化對工資水平的潛在負面影響,使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首先,金融監管部門要將防范系統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第一要務,消除金融危機的隱患,避免因金融資產貶值而造成的企業資產嚴重損失。同時,應加強對企業金融投資行為的監督指導,嚴格甄別企業的金融投機行為,不斷完善信用評級,建立金融資產的跟蹤把控機制,提高金融資產質量;第二,要繼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建立多層次市場體系,降低資本市場的壟斷程度,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避免高額的融資成本侵蝕勞動工資,防止勞動者補貼資本的不利局面的形成;第三,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企業的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在自主研發、技術引進等領域的投資,對企業的科技成果進行獎勵,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給予一定的預警,引導企業將科技水平作為盈利的最主要保障;最后,要完善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為勞動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方式,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增強勞動者的競爭力。
對于企業而言,首先要正確認識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場的作用,克服投機心理,加強金融投資的專業性,保障企業資產安全,使企業的金融資產配置與企業的發展階段相適應,讓金融投資成為企業高效利用資產的有力手段。其次,企業應建立長期目標,不過分追求短期的財務目標,充分重視勞動者的作用,要將人才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提高勞動者獲得的利潤分成。更重要的是,企業應將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創新提升企業價值,進而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來獲得經濟收益,促進企業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