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巧紅 劉俊娟
(1.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2.鄭州商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1200)
2003 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這樣定義自媒體:“We Media 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事實、新聞的途徑。”[1]在這個界定中,信息傳播的主體為普通大眾,客體為普通大眾的事實和新聞,媒介則是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換言之,這是一個人人可發聲的時代。這個時代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平民化。借助泛化的移動終端設備如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普通大眾既接收信息又生產信息,成為信息交換活動的實際參與者。第二,低信度。信息準入的低門檻導致信息種類的多樣、容量的猛增以及質量的良莠不齊,對信息接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語境下,高校外語專業的學生和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思辨能力即“依據標準,對事物或看法做出一種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3]。思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可以讓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保持理性態度,開展科學的分析、推理和評價活動。
自媒體時代外語專業的轉型需要思辨元素的融入。以“轉型”為主題,并含“外語專業”,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高級檢索,勾選“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自動生成國內外語專業轉型發展研究量化圖。相關文獻總量52 篇,發表年度從1995 到2020 年,時間跨越25 年。從主題分布可知,外語專業的轉型建設主要關注“人才培養”[4]、“課程設置”[5]、“師資建設”[6]等領域,大多從知識技能的單一視角切入,較少涉及思辨元素的融入。本研究以自媒體時代的河南省高校為例,將思辨元素融入“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和“評價體系”4 個專業建設維度,嘗試構建高校外語專業轉型的思辨新路徑。
為了解自媒體時代河南省高校外語專業建設現狀,本研究通過網絡問卷和典型訪談的方式,對幾所代表性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教師教學狀況進行觀點收集和統計分析。
通過問卷網平臺,選定樣本對象為河南省5 所高校(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商學院、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外語專業的學生,針對其學習方式、學習動機、學習期望等進行全記錄,共發放問卷200 份,回收有效問卷194 份。
基于研究目的,對主要觀測點做統計分析:通過網絡獲得的信息種類比例從高到低為新聞熱點消息、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知識等,這表明外語專業學生傾向于通過自媒體平臺瀏覽即時性碎片化信息;近90%的受訪學生表示期望從教師那里獲取對專業知識的解釋,表明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弱,仍依賴于傳統的學習方式;關于自媒體APP 的使用情況,超過95%的受訪學生選擇了社交和學習類APP,這一現象極有可能是線上教學引發的;對現行教學存在的問題排序(問題急需解決的迫切度由強到弱)為教師教法單一、評價方式與教學過程不匹配、教學內容陳舊、師生互動不充分,這表明外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現實需求;征求過程性考核因素時,受訪學生給出了課堂討論、展示機會、生生互動等答案,表明其期待更為多元的師生互動和課程評價方式。由以上統計可知,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方式受自媒體語境的影響發生改變,對外語教學和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然而,現行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評價方式明顯滯后于這一需求,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減退、思辨意識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和改進。
此調研針對上述高校的一線外語教師,問題設置圍繞其對專業建設現狀、專業轉型期的教學狀態、不適癥狀及應對措施展開。共發放問卷100 份,回收有效問卷92 份。
參與調研的教師覆蓋英語、商務英語、翻譯、日語、德語等專業,教齡在1~5 年和11~20 年兩區間的比例為67%;對于“轉型”的提法,受訪教師給出亟須轉型的選項排序(問題解決的迫切度由強到弱)為教師隊伍建設、管理評價機制、課程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關于外語人才的核心競爭力,48.89%的教師首先選擇了創新思辨能力,其次是聽說讀寫等基本素養;關于當下各項教學任務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度,近90%的教師給出否定答案;關于目前迫切想得到哪方面的幫助,選項(迫切度由強到弱)排在前兩位的是如何完善評價方式及增強學生學習動機;題目“您覺得自己了解學生需求的可能性有多大?”的凈推薦值(Net Promoter Score,NPS)為-35.56,只有2 人覺得自己足夠了解學生;題目“通過學習平臺統計數據,用來追蹤學生學習進展的可能性有多大?”的NPS 值為-33.33,只有5 人做到了全程追蹤;關于考核方式比重,選項“期末測試”的仍占比最大(55.49%);征集轉型過程中外語教師遇到的具體困難,出現頻次較高的有學生學習動機減弱、師資力量不夠、教學工作量大、在線教學數據收集分析難度大。由以上統計可以看出,高校外語專業教師認為人才培養重心應偏向學生創新思辨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體現對培養目標的支撐,凸顯專業特色,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師資建設”“管理評價機制”及“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是重要議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外語學生和教師對專業建設有著同樣的訴求:人才培養目標應突出思辨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需對標人才培養定位,體現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度;教師教學需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優化教學設計,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基于思辨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制定相應的教學管理和評價體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 年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指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等教育質量革命。自媒體語境凸顯了專業建設與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對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時代需求及外語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評價體系4 個專業建設維度提出自媒體語境下高校外語專業轉型發展的思辨路徑。
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綱,但現行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辦學定位不清、培養目標無差別、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趨同[7]。《要點》指出,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以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推動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把思辨能力納入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既是時代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上的具體體現。
2018 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關于外語人才培養目標,《國標》在知識方面要求外語專業學生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外語專業特色;能力方面規定外語專業學生應具備外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具體到高校層面,應對照國標要求及新文科內涵式建設目標,充分調研社會及用人單位需求,結合各高校人才培養特色,不斷優化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育人的各個環節,著力促進外語人才潛能的實現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以鄭州商學院日語專業為例,其人才培養目標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提出了具體要求:知識結構方面具體到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工具性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能力結構方面具體到獲取語言知識的能力、應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素質結構方面具體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實踐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
課程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8]。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提出打造中國“金課”。“中國外語金課”是新時代外語人才培養的一種教學理念和導向,其內涵可概括為:基于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先進的外語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形成新時代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學內容應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具有一定挑戰性;課程目標應側重學生綜合應用外語知識和學科素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兼顧學生思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和養成[9]。自媒體的廣闊平臺使信息獲取變得迅捷,同時平民化、低門檻造成的信息容量和質量問題對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語言應作為發展高階思維能力的手段。在語言教學中,這意味著學生并不是為語言而學習語言,而是旨在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并在超越語言課堂的情形中運用思維能力。”[10]外語人才承擔著文化傳播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具有判斷、分析、思考、推理、評價等高階能力成為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內隱性要求。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和重要抓手,外語課程設置應體現對培養目標的支撐,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開展轉型。
第一,對標一流課程建設要求。《要點》指出,全面開展一流課程建設,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深入推進“課堂革命”。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吳巖司長指出“金課”的評價標準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首先,突出創新性。課程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既要體現時代關注,又要聯系行業動態;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體現先進性與互動性,利用自媒體平臺充分增加師生互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其次,提升高階性。高階性指的是高校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9]。鑒于自媒體語境解決了信息獲取這一基本問題,外語課程內容應關注真實學情,強調廣度和深度,突出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設計應著力營造民主活潑氛圍,幫助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再次,增加挑戰度。挑戰度指的是開設課程的內容和設計須具有一定難度,本著“踮踮腳夠得著”的原則,適當增加學術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內容,加大知識拓展比重,讓學生在挑戰自己的氛圍中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以鄭州大學日語專業課程設置為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商務日語禮儀、日語外貿函電、日本文化主題實踐周等課程的開設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運用語言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有助于其思辨技能和復合型能力的培養。
第二,用好思政的“鹽”,做好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11]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外語課堂尤其如此。如何培養兼具中國情懷和世界視野的外語人才?答案是將思政之“鹽”融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全過程。因此,外語課程轉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將價值塑造的目標自然具體到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比如:外語教學的話題選擇,應在熟悉學情的基礎上,篩選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激發其學習動機;語言材料的選擇則應跳脫百科知識層面,提供一些關注現實,兼具高階性和有立場的材料,引導外語專業學生主動探索,深入分析,逐步提高創新和思辨能力。以鄭州商學院日語專業課程設置為例,中國文化日語導讀、廣亞素質教育等課程的設置既體現了國家關懷,又兼顧了學校定位和專業特色。
自媒體語境解構了傳統的師生角色,對教師的知識、能力和專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孔夫子的啟發式教學不僅生動呈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更是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媒體時代的外語課堂應該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應該做一個好的引導者,鼓勵傾聽,學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發問、積極探索、深入思考。
首先,學為人師,加強知識學習。要培養具有思辨能力的學生,先要做一個具有思辨素養的教師。一方面,思辨素養需要學習。自媒體語境下的高校外語教師應走出舒適區,主動學習,積極關注學術前沿,汲取最新的理論和技術知識,并不斷提升反思的能力;同時應該能夠學以致用,將最新的行業動向和成果與自己的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做一個求變、識變、應變的新型教師;另一方面,思辨素養絕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只有把思辨能力培養這一宏觀目標落實在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中,并據此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才能持之以恒,春色滿園[7]。
其次,學以致用,提升教學能力。自媒體語境下的教師不能再做傳統的教書匠,亦不能僅僅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應該有能力重組專業,創設課程。改變教學模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是自媒體時代高校外語教師面臨的共同難題。調研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現行教學模式不滿意,師生均表示彼此不夠理解,師生互動不充分。鑒于此,探究式、對話式、合作式教學模式成為必然選擇。比如,基于學習平臺的數據統計,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偏好和潛能,區分共性和個性,從而制訂更為精準的課程方案和輔導計劃;比如,基于學生從自媒體獲得的原始信息,引導其進行篩選、判斷、分析和評價,幫助學生習得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升其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以及通過分析獲得新知的能力;比如,建立師生互動微信群或是利用公眾號平臺,設計不同主題的活動,為學生搭建自我表達的平臺,在自然生動的語境中增加師生互動,加深師生感情。
再次,行為世范,以專業素養做好價值引領。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中國傳統教育強調言傳身教。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教學投入、治學態度對于學生而言是最生動最鮮活的教材。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是否真心關注,學生有著最為真切的感受,也會給予同等的反饋。因此,自媒體時代的外語教師應該能夠牢記教育初心,嚴格要求自己,以親身示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為學生做好價值引領,做好文化傳播的信使和文化安全的捍衛者。
自媒體語境下,教育形態的轉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自然也要對標調整。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導向作用。外語專業的轉型若不觸及教學評價和管理改革,則很難達到預期目標。
校內評價。調研顯示,關于考核方式的比重,選項“期末測試”的仍占比最大(55.49%);征求過程性考核應考慮的因素,學生給出了課堂討論、展示機會、生生互動、作業質量、性格因素等答案。基于此,相應的評價方式應該改變。首先,教學管理部門應對現行教學評價標準進行改革和調整,把思辨維度納入教學評價體系,體現對培養目標的支撐度;其次,外語教師應關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思辨能力是否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比如,運用思辨標準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進行過程性評價,并將思辨維度納入課程的終結性評價;再次,將思辨標準納入外語專業過級考試及畢業論文的具體實施方案中,切實做到循序漸進,有標可依,有跡可循。
社會評價。調研題目“當代大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選項排序(問題解決的迫切度由強到弱)為實踐能力差、創新力缺乏、學習動機減退、基礎較差。這表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擁有創新思維已成為外語專業大學生亟待提升的高階能力。基于此,對應于校內評價的社會評價應給予充分支持和認可保障。首先,自媒體語境下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鼓勵學生創新,并給予相應的認可機制進行激勵;其次,中國各高校間的優質慕課資源應該進行共享,并推行學分互認制度,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優質學習資源;再次,國才考試等外語溝通能力認證考試體系應試行學分互認,切實對應人才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基于專業建設的4 個維度,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及評價體系,本研究提出外語專業轉型的思辨新路徑。自媒體背景下的外語專業建設需要基于外語專業學生的真實需求,對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有清醒的認識,在培養目標上突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切實體現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度,并不斷提升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促進管理及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將思辨元素貫穿于育人的每個環節,從而達到自媒體時代外語專業轉型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