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蘭
(重慶市永川區臥龍初級中學校 重慶永川 402160)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這也是教育者一直討論的話題。但就目前初中教育情況來看,大部分班主任只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甚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導致一些不好的校園事件發生。對此現階段的班主任要注重改變這種現狀,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方面,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好的心理和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要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就要有意識的去發現學生存在的或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以根據問題原因來作出后續的解決處理措施。對此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和學生交流溝通,從實際去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班主任也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愿意說出自己的疑慮,以此能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心理故障[1]。
如班主任可在每周舉行主題為“健康成長”的班會,在會上班主任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和學生以健康成長為話題來進行交流討論,并刻意的將話題逐漸轉移到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問題對其的困擾性等方面,同時要注意從學生的講述中搜集蛛絲馬跡以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出自己的學習成績老不如別人,家里父母對自己很失望;有的學生則說自己在生活中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事情等。對此班主任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給其作以梳理,并將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如前一個學生在長期這樣的環境下可能會存在心理上對抗學習的抗拒性,導致形成暴躁、叛逆的性格;后一個學生則過于悲觀,容易出現抑郁的現象等。在指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后,班主任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解決,以盡早的幫助學生排除心理問題。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和學生交流溝通,能及時的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當前很多初中生對心理健康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在生活和學習中也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對此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開設心理輔導課來給學生講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就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總結,給學生講述一些有關自我調節的方法,適當的給出一些建議,在促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如班主任可召開“心理健康輔導教育”公開課,呼吁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在上課時班主任要先給學生從心理健康對其成長的重要性作以全面的講述,包括對人生有著積極的意義、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同時也可從反面來給學生舉一些反例,如校園暴力傷人事件等。在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后,班主任再結合學生已經顯現或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結合心理健康內容講述出來,如暴躁、抑郁、悲觀、高傲等,并就這些心理問題出發給予學生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如向父母朋友傾訴、和心理輔導人員溝通、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等,班主任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其一些恰當的建議,以促使學生在認識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基礎上能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來開設心理輔導課,給學生宣揚和講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
不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不同,其各自產生的心理問題類型也有所區別。為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具體情況來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以合理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并注意防止學生心理問題的“二次復發”,從根本上真正的解決問題和促使學生身心優質發展[2]。
如班主任可建議校方成立“心理健康組委”,由各年級的心理輔導老師作為組員,專門就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要側重于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與防范工作,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作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引導學生及時的消除心理問題。同時為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二次復發”,班主任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在給學生具體的解決心理問題后,也要定期的跟蹤和調查學生的成長變化,避免讓學生再次受到相同環境或事件的刺激后產生同樣的心理問題。此外,班主任再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時也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保證不讓學生的自尊和信心受到打擊,可采取一些溫和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包括心理治療、他人疏導等,在溫和文雅的環境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情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綜上,初中生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會受到來自不同環境或事物的刺激,極其容易受到誘惑或者因為斥責而產生心理問題。對此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的方式來給學生輸出心理健康知識和實際的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正確指導和改進,以此來促使學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