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正才
(重慶市秀山縣第一中學校 重慶秀山 409900)
物理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物理課本中有許多我們生活中可見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生活常識,而生活中也有許多物理知識,學生可以從中獲得物理實驗的靈感。所以生活化因素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就目前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來看,一些物理教師還不太重視生活化教學的開展,他們在講解知識時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難以深刻的理解知識,導致課堂教學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就要把生活化的因素引入課堂,拉近物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加深他們對物理概念、定理等的理解。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點,所以高中物理教學的側重點要從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轉變為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而生活化元素在物理教學的滲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且能夠挖掘其中的德育知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1]。
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物理教學應該能夠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但是,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教師只是重視培養學生以更好的面對高考,導致學生缺乏邁入社會的能力。而生活化元素的滲透,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促使其更加全面的發展。
相比于其他學科,物理有自身的抽象性,如果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會使得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清,知識與知識之間混淆。而生活化教學能夠把抽象的物理知識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解決了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生物課本中有許多概念、定律的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抽象、繁瑣,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會使物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也難以提起對物理知識探究的興趣,從而教學任務難以高效完成。而教師在物理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的要求,深入的挖掘一些生活教學資料,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些重難點知識[2]。
例如,教師在教學有關《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內容的特點,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具有熟悉感的學習情境。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為“早上人們擠公交去上班,途中遇紅燈,公交車司機急踩剎車,這時導致一名乘客身體前傾,撞到了前面的乘客”,然后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我們有的同學也坐過公交,是不是也有過這樣類似的情況發生呢?你們想知道這是物理學科中的什么原理嗎?”接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討論,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最后,教師引入慣性的知識,并進行細致的講解。這樣,不僅能夠把知識以更加形象的方式表示給學生,而且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物理學習的能力。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更好的揭示物理理論知識,而且能夠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傳統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教師霸占著整個實驗操作,不能夠給學生更多自主時間探究的機會,并且也不善于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實驗活動,導致實驗教學效率不高。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實驗時,要把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到實驗之中,以把物理知識更加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拓展學生的物理視野,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摩擦力》這一節的實驗教學,教師可以開展生活化的實驗教學。首先準備好一些生活中的實驗器材:木塊、彈簧、水平面等,然后設計好相關的實驗步驟:將木塊放在平面上,用水平向右逐漸增大的力拉木塊,觀察變化,把學生四五人分為一組,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并記錄。最后,教師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體現摩擦力的現象,并派代表進行發言。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物理實驗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拓展他們的知識儲備。
課后作業是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夠對學生所掌握的物理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生活化元素滲透到物理教學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以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例如,《行星的運動》這一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一些教師在課上沒有講解到的資料,制作成文檔,與同學進行分享。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課后作業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網絡的利用效率。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使物理教學更加貼近實際,拉近物理學科與學生的距離,而且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開展物理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環境,并深入挖掘課本中的生活化的物理知識,同時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身去體驗,促使學生物理學科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