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燕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 芒市 678400)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革命信仰,在百年發展與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我國實際國情和改革開放需要提煉出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些先進的理論思想在新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等重大歷史活動中體現出了重要的價值引領和指導意義。中國共產黨根據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要求和黨建工作的變化,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在理論探索過程中,注重從思想理論、歷史演變、現實發展、未來格局等眾多維度,全面具體、深入系統地總結黨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經驗,使黨氣勢磅礴、波瀾壯闊、卓越成效而又艱苦曲折的發展歷程深入人心,使黨的創新思想理論價值引領大眾化,為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與改革發展找到清晰的歷史方位和前進方向,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堡壘。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征程,面對形勢復雜的百年發展挑戰與世界多元格局,中國共產黨更應該積極總結中國道路的制度優勢,充分深化黨的核心理論價值引領作用。凝心聚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再續輝煌,創造下一個百年奇跡。不斷增強黨的價值引領力,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黨的基本建設及核心領導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對漫長執政歷史經驗的傳承總結;是中國共產黨提升長期執政能力的必要手段,是中國共產黨保持領導先進性的充分體現,更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奮進開拓創新的有力法寶。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致力于團結各民族群眾共同進步,和諧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問題也特別重視。各級政府積極制定各項民族地區對口扶持政策,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市場經濟,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等邊疆區域,地理環境復雜多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加之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財政資金相當緊缺,人才資源嚴重匱乏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受到以上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發展進度緩慢。然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不穩定因素將時刻威脅著國家邊疆國防安全及祖國和平統一。因此,為確保決戰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共同富裕的全面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理想,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短板問題,幫助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刻不容緩。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屬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較為薄弱的部分,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多以初級種植業、畜牧業等傳統農業為支柱產業。原始落后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單一的生產模式結構,導致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社會發展底子薄,程度淺。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拉大了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為縮小東西部地區的之間的巨大差距,國家先后出臺實施了一系列發展方略和扶持政策助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例如“西部大開發”戰略、“興邊富民”政策、“對口支援”幫扶、“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自貿區建設等等,這些發展政策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以云南省為例,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克服了自身基礎差、起點低等制約因素,實現高點起步、大步跨越式發展。多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作為事關全省總體發展成效的硬任務:依托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獨有的生態優勢,打造出一大批美麗宜居鄉村村寨品牌;利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活力調整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建設當地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加工鏈集群;抓住“西部大開”、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等發展契機,構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經濟圈。至2020年,云南省境內德昂族、景頗族、基諾族、獨龍族、布朗族、怒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阿昌族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告別絕對貧困的歷史,實現整村整族脫貧。在鄉村振興發展和脫貧攻堅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認同感、獲得感及幸福感,完美體現了黨和國家少數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積累了一筆巨大的思想政治財富。
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產業整體結構不斷優化,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潛力十足。隨著“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浪潮的助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緊緊抓住區位優勢資源積極發展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電子商務貿易、大健康醫藥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特色產業。憑借與跨境民族山水相連的經濟與社會交往歷史傳統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的潛在動力,形成對外區域合作發展的核心地帶。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始終擺脫不了一些先天不足的制約因素。例如: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地形天然屏障復雜,交通基礎建設難度較大,信息閉塞;民族宗教傳統文化價值觀普遍落后,發展觀念十分淡薄,依賴惰性根深蒂固;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粗放式生產開發導致環境資源破壞嚴重;等等。然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脫貧共同富裕以及鄉村振興發展目標的實現,也是我黨穩固邊疆、繁榮邊疆的重要保障。因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是當前邊疆地區政府應該解決的首要任務。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區位地理位置,絢爛的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特殊的民族宗教信仰,在我國社會穩定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和整個國家的和諧發展,首先必須保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穩定發展是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穩定大局的有力保障,是社會主義建設成效惠及各族人民群眾的根本途徑。在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短板問題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充分發揮各民族資源優勢,找準地區經濟發展突破口,合理統籌發展規劃;關鍵條件是團結各民族力量,靈活運用多業態特色化可持續發展思路,創新地區經濟發展模式;重要手段是深化黨的價值引領,增強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與認同感,讓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調研會議中反復強調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各級省委省政府積極決策部署,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大膽創新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理念。云南省在推進邊疆少數民族高質量發展中,以民族特色產業發展為主要抓手,統籌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強化對口幫扶政策精準度,積極打造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旅游文化、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加工、食品與消費品制造、新材料開發、現代物流八大重點產業。充分發揮云南省豐富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以“綠色能源牌” “綠色食品牌” “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張牌的戰略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綠色健康休閑中轉站,為云南省有效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構建出科學合理的發展體系。因此,聚焦黨的價值引領,更能找到少數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抓住新時代發展階段的特征、全面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發展格局,才能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深、更精、更長。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處于邊疆或接近邊疆地區,呈現多種少數民族混合聚居,相對落后的貧困人口比較集中,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由于歷史原因和先天條件的制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普遍滯后,生產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加之粗放式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相當嚴重。因此,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模式構建中不僅需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優勢資源和市場條件,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還要嚴格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面對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特色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以及跨境民族地區市場的多變特征,云南省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開拓思路,搶抓少數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機遇:積極動員全社會幫扶力量,充分挖掘民族地區特色文化、民族產業、生態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生態旅游、民族文化休閑康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綠色產業;加大基礎建設資金投入,補齊交通設施短板,連通區域交通“大動脈”;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激活少數民族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有效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幅員遼闊,具有美麗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產的生物、礦產資源,市場開發潛力巨大。同時,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30多個少數民族緊緊與鄰國接壤,跨境民族之間歷來保持良好的貿易互通性,擁有得天獨厚的對外貿易合作優勢。除此之外,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大量廉價的生產要素資源,比如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擁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水能、煤炭、生物資源儲備等,依托少數民族地區的優勢資源條件,部分地區已建成機械、電子、化工、航空等高新技術產業聚居發展區,成為邊疆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專業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重要生產基地。
由于歷史、自然地理及政治等多維度制約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體系固化程度較深且變革難度較大。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對國家扶持政策具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地區落后觀念根深蒂固,缺乏自主發展的內生愿望,鄉土意識狹隘。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政府積極動員,大力宣傳,以建設實踐成效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慢慢擺脫陳舊的經濟發展觀念,倡導民族地區新農村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依靠地區優勢資源條件,以市場競爭為導向,正確選擇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統籌安排資源配置和區域分工,不斷完善產業結構創新和科技創新,構建開放合作的區域經濟發展體系。重視培育發展新動力, 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進而實現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所謂高質量發展,不同于傳統一味追求數量、規模和速度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是強調社會經濟質量與效益的全面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全新的發展理念為價值引領,聚焦新目標、落實新部署,積極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重點以云南省典型少數民族地區德宏州為例,分析研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有益經驗和路徑。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邊境,全州人口總計105.8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54.65萬人,約占全州總人口的52%,是一個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州內少數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頗族人口占較多數,同時又有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混合雜居。自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來,德宏州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工作,始終把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放在關系全省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奮進、社會和諧穩定、邊疆安全鞏固的重要任務來抓。德宏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團結政策一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探索實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團結進步和繁榮發展之路,團結帶領全州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奮斗、砥礪前行,保證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民族團結和諧,邊疆穩固安寧。各少數民族在自主管理區域內本民族的事務的同時,積極參與國家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國家價值認同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發展不斷消除各種民族宗教之間矛盾隔閡,讓境外不法分子無可乘之機。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多種少數民族聚居,千百年來,經過歷史傳承與社會發展的交織,孕育出形態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沉淀出魅力豐富、內涵厚重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德宏州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許多代表當地少數民族智慧精髓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到進一步重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德宏州各民族大力發展民間傳統村落、民族特色小鎮、民族技藝手工業加工坊等,充分利用鄉村民族產業保護措施,積極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技藝,將傣族葫蘆絲、剪紙,景頗族織錦、阿昌族鑄刀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藝產品廣泛傳播,打造出一批具有邊疆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在保護民族文化方面,積極鼓勵州內人民群眾學習少數民族文字、語言、音樂等文化,并完成多項少數民族文化申遺工作。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全面增強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國家公民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德宏州是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經濟總體水平偏低,同全國發展的差距較大。近年來,德宏州立足鄉村振興發展,聚焦脫貧薄弱區域,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優化配置扶貧項目資金,積極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在特色產業扶持建設中,引進具有先進經營理念和創新能力較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與當地少數民族村寨共建新型農民合作社及家庭農場。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發展思路,發揮各縣市優勢特色產業資源打造精品農業品牌,利用互聯網媒體宣傳平臺,刺激市場需求,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一方面,采取訂單模式生產,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合作社獲得質量保證、供應穩定的農產品,實現合作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經營、互惠的“雙贏”新格局。在全面實施沿邊開發開放實驗區建設中,始終堅持“產業富州”發展方略,重視生態文明保護,做大做強鄉村旅游、跨境邊貿、電子商務、高新技術等產業,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整體社會經濟進入一個良性發展階段。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一直致力于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問題,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有序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各民族團結共進、和諧發展,提高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保證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穩定。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建設過程中不斷深化黨的價值引領非常必要:從思想政治價值的引領保證各項事業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發展方略,以科學發展價值引領發揮民族地區特色資源優勢提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質量,以民族團結價值引領號召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后,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將越來越成熟,祖國將越來越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