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龍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金融行業逐漸發展了起來,他們水乳交融互相作用形成了骨肉相連的密切關系。經濟發展是金融發展的基礎,離開了經濟的發展金融就成了空中樓閣。金融的發展結構、層次、階段、形式必須與經濟的發展相對應。
金融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方便了交易的進行,增加了交易的頻次,增加了經濟總量,還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增加要素總量,起到了集聚要素的作用,還通過利息這個中介錨,積極準確地闡釋了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為實體經濟指明了發展方向,使他們的經營投資有的放矢高屋建瓴。企業杠桿經營,效率更高,不僅提高了企業配置資源的效率,還提高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發展速度。金融行業自身的產值增長業直接地增加了經濟發展總量。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金融總量失控使信用膨脹產生金融泡沫,引起社會總供求和總供給失衡,刺激過度投機膨脹虛擬經濟破壞實體經濟,增大金融風險甚至導致金融危機,乃至引發經濟危機。
經濟發展決定著金融發展,金融服務于經濟發展,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
金融市場具有資金“蓄水池”和資金融通功能。金觸市場引導眾多分散的小額資金匯聚成可投入社會再生產的資金,使資金在供需雙方之間,金融機構之間,地域之間,國際間便利流通,方便了國際間經濟合作。
在金融市場上有閑置資金一方通過購買股票、債券將資金使用權讓渡給生產經營者,經營者通過生產經營提供了就業機會,創造了利潤增加了社會總財富,并以股息紅利的形式將部分利潤回饋給資金提供者,實現財富的二次分配,通過納稅使財政部門增強了調控經濟發展的能力。
中央銀行主要通過金融市場實施貨幣政策工具,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市場了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控意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吞吐基礎貨幣,控制貨幣供給量,金融市場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到實體經濟和社會大眾,實體經濟和社會大眾通過利率的變動了解貨幣政策的調控意圖,據此調整自己的投資和消費行為,通過層層傳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得到了切實執行。社會各經濟變量的變化也通過市場反饋信息,影響中央銀行、各金融機構的行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已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現代國家金融體系。
決定貨幣供給量的主要因素如下:
中央銀行具高度的主導性、權威性、獨立性。中央銀行通過制定貨幣政策和控制貨幣發行量,來調節和控制我國的金融活動,為我國的經濟活動提供基礎貨幣。流通中的貨幣具有無限的償還能力。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和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調控市場的三種主要手段,通過以上三種主要方式使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得到有效的調劑,從而影響貨幣供給總量。
通過低利率貸款的形式貨幣被從中央銀行轉移到了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貸給市場主體,差額是商業銀行的盈利。商業銀行同時吸收央行和儲戶的存款,通過存款總量的變動,調節了貨幣的供給量。
財政機構是財政政策的執行者,根據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在銀行的存款額度或者擴大公共支出,通過財政資金的一收一放達到影響貨幣供給量。由于不斷流通往復造成的貨幣乘數效應,貨幣供給量的調控呈幾何級變動。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也是每位大眾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隨著市場各群體對貨幣需求量的變化,通過傳導機制最終貨幣供給量也隨之變化。由于市場中各群體對貨幣需求的變化金融市場來增減貨幣供給量。如果企業社會公眾需求貸款,就會使得金融機構增加貨幣供給;如果有多余的資金則可以存在銀行,從而減少貨幣的供給。如果是通過發行有價證券來籌資,還會影響貨幣供給結構。
供需總體平衡的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不會減少經濟體系的真實收入,而且會促進經濟的繁榮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從一個稍長的時間來看,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最終使得居民的平均貨幣持有量增加,同時生產提供的產品的總量、類別都大量增加,使得物價并沒有太大的增加,而居民的購買力和購買選擇空間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后,我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以基礎建設為主的公共支出,通過金融體系及市場機制的內在運行,輔以加大懲治貪腐、加強市場監管、農民醫療體系全面建設、全國上下一盤棋脫貧攻堅,加大貧困地區的技術培訓、文化教育、因地制宜的培育產業,讓當地群眾有尊嚴有后勁的脫貧致富消除絕對貧困等多措并舉,使我國的經濟不僅體量增加而且經濟發展質量良好,居民的幸福指數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高。
不可預期的使價格嚴重失調的奔騰式的通貨膨脹,會引發效率的嚴重損失和大量的再分配,帶來嚴重的破壞后果。1923年德國的通貨膨脹非常嚴重,人們在排隊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隊剛排到半途而價格已經上漲了一倍,到他們購買時價格已漲了四倍。貨幣不再是財富貯藏,而是財富的大量再分配或者說是財富掠奪的手段。如國民黨政府末期的物價飛漲和駱駝票子的歷史寫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是積極去從事財貨的生產而是把精力更多地用在更快的花錢上。奔騰式的通貨膨脹或超級通貨膨脹不僅會傷害經濟的活力更造成極大的貧富差距,物價飛漲使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下降,加劇社會動蕩造成歷史倒退。
(1)直接原因。貨幣供給量大于實際需求量,貨幣供給量多了標示單位勞動價值的貨幣就多了,單位勞動價值標價就高了,單位勞動價格乘以相應的工作時間所對應的商品價格自然就高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用以追蹤一定時期的生活成本以計算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需求,增大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引起市場擔憂。生產物價指數(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生產物價指數主要目的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由于企業最終要把自身的費用以更高消費價格的形式轉移給消費者,通常認為生產物價指數的變動會同向影響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
(2)深層原因。①需求拉上供給相對不足。由于商品總供給不能迅速生產出來,滿足增大投資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得在相對的時間段內造成了物資的緊缺供小于求形成通貨膨脹。主要表現過度投資和消費需求的膨脹而出現的價格上漲。如我國經濟建設初期對鋼材的需求急劇上升,為了拿到鋼材各地紛紛派人守在鋼廠等鋼材,鋼材價格水漲船高,就是固定資產過度投資導致的物資相對短缺引發的通貨膨脹。②成本推動。由于原材料、人工、水、電、煤、運輸成本等要素價格的上漲,造成產成品價格的提高,從而造成市面價格的提高。③體制不完善結構失衡。由于體制的不完善使往往導致一國的產業結構失衡,個行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造成國民經濟發展失衡而引發通貨膨脹。④對未來過度悲觀。通貨膨脹引起了物價上漲,由于人們不知道這種通脹要持續到什么時候,人們開始大量囤積物資,引起局部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往往是多種原因交織作用的結果,需要全面綜合的分析應對。
(1)控制貨幣供應量。治亂世用直接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靈活運用,有效地調控貨幣及信貸總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
(2)調整經濟結構,控制社會總需求,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減少公共支出,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財政收入,抑制消費快速上漲,以此控制社會總需求。同時增加總供給。僅僅是控制總需求卻不增加商品總供給,經濟勢必處于一個低水平的運行狀態,降低市場繁榮甚至增加失業率。所以要通過技術進步、科技創新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投入產出的比,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增加市場的有效供給。控需求增加供給兩方面出擊相得益彰。
(3)通過限價直接限制物價上漲、通過減稅增加了企業的利潤有利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從而向市場增加商品總供給,在微觀上實現了抑制通貨膨脹。
一般情況下用利息來衡量安全邊界是最全面的。風險和收益成正比,貸款的風險越大,要求的利息越高,即要求的安全邊界越高,反之亦然。對于借貸雙方來說,一份基于對國家產業政策、市場發展前景、金融政策、人文習慣乃至國內外經濟環境等相關因素充分考慮后得出的投資項目現金流量表,對于確定雙方都認可的安全邊界至關重要。總體來說銀行更熟悉整體市場環境,對潛在競爭對手也相對更了解些。就算如此銀行也不能完全準確掌握市場的未來狀況,做到完全消除貸款風險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過去的信貸記錄便成了銀行是否發放貸款一個重要參考依據。而有的研究者認為,慣例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普遍看法以及其他銀行正在貸款的項目是商業銀行是否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依據。
(1)金融脆弱性是金融體系具有的內在屬性。由于金融系統本身并不創造財富,而是通過低吸高放吃利差,在經濟活動扮演著橋梁、紐帶和催化劑的作用,銀行的收益和穩定受到諸多方面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最終會傳導到銀行系統,決定了金融的脆弱性、影響的廣泛性。假如某家銀行破產倒閉,波及的行業、地域范圍、人員是很廣泛的,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極有可能會造成下一家銀行的倒閉,并以此幾何式地飛速延伸。2008年美國房地產業的次貸危機,迅速波及全美并且很快演變成全球的經濟危機。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金融業其本身含藏的行業危機因素就比普通行業高的多。
(2)對未來的盲目樂觀。在向銀行借款時,借款企業對未來滿懷希望充滿了憧憬,認為自己所投資的項目不僅能夠還本付息而且會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可現實是企業的這個美好愿景并沒有確切、穩固的基礎。隨著時間的一天天過去,借款企業投資的項目不僅朝著自己的愿景出發,甚至實際情況越來越超過當初的預期,使借款企業對自己的投資以及未來都充滿信心,但這種情況有時僅僅是由于投資處在一個經濟擴張的時期,過度投資、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恰恰此時投資預測錯誤是很難被發現的。這時的市場參與者都因美好憧憬一步步變成現實而變得亢奮,即使有風險警示機制的存在,也會因為潛意識中對未來的樂觀自信和向往喜悅厭惡痛苦的自然天性而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越到事物的微細之處心理作用越起到關鍵的作用。就這樣在信用記錄權重、安全邊界、經濟擴張的交織作用下盲目投資,導致市場飽和供大于求,借款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在降低,貸款風險正在加大,信用風險敞口一步步擴大。在我國為了防止房地產貸款在銀行體系信貸業務中的比重失衡偏離合理水平,防范風險敞口的過于集中。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20年12月31日發布《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規定中資大型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占比上限為40%,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上限為32.5%。通知明確,2020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占比、個人住房貸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的,超出2個百分點以內的,業務調整過渡期為自通知實施之日起2年;超出2個百分點及以上的,業務調整過渡期為自通知實施之日起4年。除了采取分省分類施策、差別化過渡期等多種機制安排外,還將指導超出上限的銀行按年度合理分布業務調整數量,有序做好調整工作,避免出現斷貸、抽貸。個別調整壓力較大的銀行,還可通過申請延長過渡期等方式進行差異化處理,使銀行業務調整平穩有序進行。如此小心翼翼的操作充分說明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風險的巨大性、毀滅性。正如國家領導人經常強調的要堅決杜絕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鑒于我國房地產業貸款的超大體量導致銀行業務結構的嚴重失衡,金融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將沖擊整個社會基礎動搖國家根本。
(3)存款者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缺乏。對銀行的高度信心是銀行穩定的根本,由于生產回報的不確定性導致流動性不確定,引起經濟上相關指標的變動。當存款者意識到銀行貸款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出于恐慌和自救行為存款者集中大規模地提取存款引起擠兌,造成銀行體系的脆弱性。致命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需要國家背書全社會全民托底,但這可能又會使銀行有恃無恐,增加道德風險。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定性是治理金融體系脆弱性的關鍵所在。由于競爭的原因貸款利率被降了下來,這不僅促進了投資規模的擴大同時減少了貸款企業的破產風險。由于提高了銀行經營的穩健性,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進行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一般分為制度創新、組織結構創新和業務創新。金融創新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表現在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運作效率的提高,不僅提高了金融產業的發展能力同時增強了金融的應有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當代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求機制、總量和結構乃至特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貨幣政策的決策、操作、傳導及其效果。但由于創新中金融風險有增無減,金融業的穩定性趨于下降,因此必須加強引導監管以揚利抑弊。
明確經濟發展對金融發展的決定作用,金融依靠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他們相互的融合相互推動。積極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嚴控奔騰式的通貨膨脹,防范信用泛濫、過度投機、虛擬經濟膨脹等不良金融現象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