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里
(1.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2.四川中路能源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在當今經濟交易活動里,結算歸屬于貿易,而貿易的核心就是交換。在自由平等的交易環境里,交易應遵循的原則是同步和等價,其中交貨與付款同時進行是等價交換的前提,第三方支付平臺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非同步交易成為了現實。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是無法預知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陷阱和風險,導致他們的權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所以通過有效監管第三方支付平臺、利用法律的力量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有著非常積極向前信號,同時,為后續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撐。
傳統的支付方式往往是簡單和即時的交易,為的就是避免當買方先付出對價而不能按時收到相應的貨物;但是,如果賣方先交付貨物,他們也會面臨可能無法收到相應對價的窘境,因為被拖欠或拒付的經濟糾紛案件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
在現實社會,如果出現異步交易尚且還有信用或法律的保護,而在虛擬交易平臺上,交易雙方互不相識,因此,先貨后款或先款后貨成為電商發展的一大瓶頸,買賣雙方均對不相識的對方不予以信任,最后,就像囚徒困境一樣,博弈的結果是雙方都選擇了保守,電商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遏制。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網上交易的推手,第三方支付平臺出現在大眾視野。它被定義為:企業或者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終端,隨時向銀行、金融機構等發出付款的指令,從而實現資金與貨物交易的行為[1]。
根據比達咨詢(Big Data-research)發布的《2016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研究報告》,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額達到57.9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額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單單2019年4季度第三方支付額就增長到了59.8億元,同比增加13.4%,不難看出中國第三方支付正在飛速的發展,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激烈的競爭下,迫使第三方支付平臺必須運用新技術、挖掘新市場、提高服務質量來占據有限的市場份額。
競爭日漸激烈,監管力度趨于嚴格,導致行業利潤受到擠壓。首先,第三方支付平臺之間相似度高,易被模仿,因此,行業內競爭越發激烈,致使過度競爭,行業整體利潤下滑。其次,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牌照審核力度劇增,也使得其他一些行業外大企業通過直接收購原有第三方支付平臺來進入這個市場,這也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和利潤的縮水[2]。
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直接地降低傳統交易方式所需的成本,最顯著的就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不僅可以滿足企業開展在線業務收付功能的需求,同時避免企業大量投入資金建設辦公地點、設備等固定不易變現的資產,而僅僅需要對員工進行一些上崗前的簡單培訓就可開展業務。
第三方支付平臺因為其屬于中介的特性,利益中立,因此可以規避與被服務單位的同業競爭問題[3]。第三方支付平臺僅僅起到一個中間“媒人”的作用,為兩個互不相識的人或企業牽線做擔保,并不會與實際交易雙方有任何的經濟利益糾紛,在擁有了一定規模和知名度后,慕名前來的客戶會絡繹不絕,這就是蝴蝶效益,即前期小的投入和一定的風險轉化為了源源不斷的客戶資源。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個性化服務,使得其可以根據被服務對象的性質和業務發展需求提供針對個例的支付結算方式。當下,很多企業都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來結算自己的資金,例如中石油貨款每日扎賬時間為下午4點整,但是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扎賬時間為晚上12點整,扎賬時間的不同并沒有難住第三方支付平臺,個性化的設計專門把所有對應中石油的交易篩選出來并于下午4點扎賬。這種可以個性化定制的支付平臺遠遠優于傳統方式。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使得資金由實物變成了系統里面的一串數字,大大降低了資金轉存的風險。以往經常會聽說有銀行運鈔車被搶,但是如果使用地是第三方支付平臺,那么實物貨幣就會大大減少,因此資金風險的管控也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如客戶信息這些敏感資料只需要提供給第三方支付平臺,而不需要提供給每一位交易當事人,因此,大大降低了客戶重要敏感資料外泄的風險。
第一,站在商家的角度,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規避提供貨物后無法收到對價的風險,同時也為不同的客戶人群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為那些因無法與銀行直接建立交易平臺的小微企業、個人提供了更加快捷的結算方式。第二,站在用戶的角度,規避了在支付對價后可能無法取得貨物的風險,同時,變相地對貨物質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進一步加大了用戶對網絡交易的認可度。第三,站在銀行的角度,可以利用第三方平臺來拓展自己相對固定的傳統業務領域,與此同時,也省去了專門為小微企業、個人提供接口而產生的相關大額支出。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為交易當中涉及各方都提供了不同的保障,同時,確保了交易能夠如期完成。
通過第三方支付時,資金會在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商家那里滯留,從而導致“資金沉淀”現象的出現,一旦此商家失去對資金流動性管理的控制,將極大可能出現資金安全問題。另外,要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就會被要求先開立平臺賬戶,先收取貨款,在客戶確認收貨后才支付給供貨方,周而復始,導致平臺突破了其應有的權限,從而可能誘發資金非法轉移或者套取現金的違法行為,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引起金融風險。
現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于認證的監管強度不夠,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在虛擬交易過程中,用戶信息、商家信息以及產品質量問題無法得到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就得不到全面的保障。信息得不到保障,就會導致一些不法分子想盡辦法謀取利益,一般存在以下幾種。(1)誠信問題。因為網上支付是無法第一時間看到實物的,當支付之后,賣家是否能按照要求發貨,這是一個未知數。(2)質量問題。當客戶支付貨款后,收到的產品質量完全達不到使用的要求,投訴或索賠往往是唯一的途徑,但是繁瑣的程序和無數次的溝通聯系,大大花費了客戶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3)產品真實性問題。說直白點就是貨物是否是假貨,現在仿造水平很高,很多商家用假貨來謀取暴利,正是因為相關法律的漏洞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疏忽,讓假貨充斥在網上購物里。
一方面,虛擬交易得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個人信息存在造假的可能,因此會誘發詐騙類的行為;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手機病毒,黑客入侵這些外部因素也不斷地滋生,可能對客戶的財產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截至2019年年底,行業內共有242家持證第三方支付公司。公司之間相似度高,運行模式也相仿,導致競爭日漸激烈;無獨有偶,除了內部的激烈競爭外,外部也給第三方支付帶來了不小的沖擊。2016年3月,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通知主要針對銀行卡收單業務的收費模式和定價水平進行了調整。此通知統一了各行業銀行卡收單費率標準,就其對市場各方的影響程度上看,商戶、發卡銀行、銀聯、消費者均受益,唯有第三方支付收單企業可能陷入更激烈的價格戰泥潭中。費改后,價格由政府指導變為市場定價,可以判斷,獲利渠道單一的第三方支付收單機構,盈利難題會進一步惡化。
第三方支付平臺和傳統銀行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其實也有著多方面的博弈。支付平臺一旦業務量過大,將大大蠶食傳統銀行開發的網上銀行及網上支付的市場份額,因此銀行絕對不會放任不管。例如,支付寶由最早的轉出轉入無金額限制,到后期每月每張卡有金額限制就不難看出,銀行也在努力鞏固自己的份額。再如,工商銀行開發了工銀融e聯,它融合了查詢銀行卡余額、短信通知甚至網上交易的功能于一體,就是為了抗衡日益壯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由銀行利用自己原有的優質資源,開發自己的支付平臺,把客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俗話說“得資源者,得天下”,如果不能把客戶資源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大的企業(銀行)都會面臨倒閉的一天。正如硬幣有兩面一樣,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分析,即使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傳統銀行有著很大的沖擊,但是支付平臺的出現,為以后傳統銀行探索網上電子支付業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當傳統銀行推出網上支付業務時,可以少走彎路,從而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
用戶自身需要提高安全意識。用戶信息被盜取常常發生在用戶端,因此加強自身的安全意識是十分重要的。(1)安全的上網意識。盡量不使用公用電腦或者公共網絡來操作網上支付,盡可能選擇私人電腦,確保賬號密碼的安全。(2)加強電腦的安全強度。例如安裝國際認證的查殺毒軟件,及時修補系統漏洞,降低電腦中病毒的概率。
國家應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從而明確和約束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責任和義務。首先,因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擁有不需要面對面交易的特質,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對客戶從內到外完善的審核機制,賬戶的實名制就是交易順利完成的基本條件,也是防止洗錢、惡性融資等犯罪行為的基石。其次,增加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準入和退出壁壘難度。因為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也不斷的發展壯大,如此龐大的資金鏈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增加準入壁壘難度,嚴格把關申請單位的資質、信用等級、償債能力等,減少“靠關系”進來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是對廣大消費者的負責;同時提高退出壁壘的難度,一旦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出現任何問題,無法維持其資金鏈時,使其在嘗試退出市場時的難度增大,同樣使得公司負責人會有更大的責任心去運營第三方支付平臺,而不是像小貸公司一樣,資金鏈斷裂就跑人,法律最多也是沒收財產,但是往往這些人早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廣大的客戶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商人成為老賴而無能為力。
由中國人民銀行控制,運用統一標準,降低運行費用和風險,例如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業內外標準,運用統一的系統,明確定位,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支點將第三方支付平臺、客戶和銀行串聯起來。實時監控第三方平臺的運作情況,做到了如指掌,防患于未然。對客戶信息進行篩選及保密工作,增強客戶資金的安全可靠性。督促銀行及時做好保障工作,確保資金流入、流出的時效性。同時可以結合信用風險評級來管控,李敏(2010)對影響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信用風險的各因素進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模糊數學中的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基于層次分析法原理,參考第三方支付信用風險存在的相關因素,以風險產生的根源為依據來選取目標,構建第三方支付信用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用風險做出評價。
可以在發達國家優秀案例中學習監管經驗[5],加強客戶資金管理。首先利用法律法規明確資金的所有權屬于用戶,必須將用戶和平臺的資金嚴格分離,嚴禁平臺利用用戶支付的資金進行其他用途,例如放貸、投資等,應交由銀行進行統一托管。其次要明確傳統銀行的監管權利,通過立法明確傳統銀行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的監管地位,也就是說對平臺公司開立的銀行結算專戶,傳統銀行應該執行好相關的監管義務,明確賬戶的資金流向,確保資金無非法使用的情況。201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辦發﹝2016﹞21號)中,明確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交易過程中得到的客戶資金將統一存到指定賬戶,并且由央行監管,支付平臺不得挪用、占用客戶資金。國家加大管控力度,對違規的企業也絕不姑息,據統計,截至2017年共有24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吊銷了執照。
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業務沖突讓人有種霧里看花的感覺,似有非有。其實,沖突是必然存在的,只是,并不是兩者不能兼容的那種。 本著小額支付注重便捷高效、大額支付注重安全可靠的思路,第三方支付平臺其實主要以C2C的方式經營,因為供貨方多、分布廣,對管理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銀行的精力與財力確實有限;但如果采用是B2C的方式,一些大型供貨方的能力并不比第三方支付平臺弱,因此,銀行完全可以直接和大型供貨方對接,這樣更加高效和安全。
總體而言,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誕生,體現了國家對支付行業“安全、公平和效率”的監管原則,也最大程度體現出監管層面對新事物、新行業“包容審慎”的態度。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和國家管控力度的加強,這種新的支付方式必將對支付行業的格局造成深遠的影響。當然,第三方支付平臺必須提高系統安全保障、與銀行合作共贏、改善自身服務、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來強化自己的競爭力。無論以何種方式展開競爭,以什么形式被納入監管,對于老百姓來說,其實最關心的是支付是否便利、使用是否方便。當今,不帶錢包出門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依靠一部手機基本能解決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被規范化,并被統一監管,必將使我國支付行業迎來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