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紅
(福建省南安市新營中學 福建南安 362342)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領域范圍內掀起了“范式轉換”教育的浪潮,由此我們必須以全新思維思考當下的教育問題。生態學作為一門持續發展的學科,以自身智慧引發了教育學者、一線教師的關注。由此文章力圖通過生態視角探討信息技術在初中校園的應用。
信息技術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應用是一個長期且全新的課題,我國為此做出了很多嘗試。在2000年的中小學信息技術工作會議中提到:要用5-10年的時間將信息技術教育推廣到我國的中小學教學中,以加速我國的信息化教育發展進程。同時教育部明確了學校要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以實現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結合,以推進教學的創新和發展。另外,國家加大了對校園網建設、學校教學資源建設的投資力度。對于涉及的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上到教育部下到學校領導都會探討在信息化建設中的投資力度,但卻忽視了其存在的軟件問題,比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薄弱、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全部存在于表層,以至于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應用還要加大知識管理和學校管理的應用[1]。
信息技術在初中校園的應用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學校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只要一個群種發生變化,也會引起其他的因素的反應和變化。所以我們要立足生態視角,將學校系統和信息化的各大要素結合起來,從各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分析信息技術的應用,才能推進學校的信息化發展[2]。
①政府要做好引導,明確輿論導向
國家政府支持是推動信息技術在學校有序開展的意義,因為國家政策是人們思想發展的重要導向,可以為學校信息化教育提供資金、人力的支持,可以為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明確目標,可以為信息化教育的深入提供科學指導。在整個學校的生態系統中,信息技術和其他種群都是發展、變化的,這就決定了教育部要做好長期規劃。
學生的表現,尤其是學生成績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信息技術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信息技術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是學校生態環境、信息技術使用者、信息技術幾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通過幾種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是無法提升學生成績的,但信息技術作為學校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引起學校生態系統的逐步變化。所以學校在信息技術的引進中要明確好目標。教育部首先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且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如上要求,只有明確好信息技術的應用目標,才能將信息技術的教學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另外還可以將教師績效、職稱和信息技術應用掛鉤,以促進信息技術在中學校園的有序開展。
②突破層級限制,構建彈性架構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推動下,教育信息化可以優化校園系統管理者、教學組織、信息技術應用制度等,力圖通過轉變教師、管理者的模式促進其思維的發展,以實現系統內部的優化,滿足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學習系統優化會打破當前的組織架構,可以加強管理者、信息技術應用者的交流,可以改變當前的信息技術應用現狀,進而促進信息技術在初中校園的推廣。
①加大信息技術投資力度,建立硬軟件保障體系
關于初中校園的信息化發展,教育部要做好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資力度,規劃好信息技術的預算,以保證信息技術教育投資的持續發展。初中學校要構建完善的管理體制,同時做好信息技術設備使用、信息技術設備維護等工作,以保證信息技術設備的有效應用。同時,學校要積極相應教育部的要求,鼓舞其他種群參與到校園網的建設中去,將相關學科素材、資料以及教學課件上傳到校園網上,以實現資源共享。
②明確信息技術的功能定位
信息技術是行為主體,不同信息技術的使用環境不同。在技術改革融入到學校生態系統發展之前,要對信息技術在學校生態系統的應用進行預測,以做好信息技術的選擇。具有如下特性的信息技術可以在學校生存和發展:一,與其他種群保持平衡;二,適用于不同的生態環境;三,耗費資源率低。而且特定的技術只能適用于特定的任務。比如PPT適合課件展示;QQ和微信適合課下交流與互動,所以要明確好信息技術的生態位,如此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①構建人機網絡圖,尋求技術的支持
在信息技術引進學校系統之后,種群內部、種群之間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在學校生態系統的應用難免需要同行的幫助,教師要對他人的請求做出積極回應,可以加強同事的團結、互助,進而構建健全的社會資源關系。
②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強化教師信息素養
為了加快我國基礎教育的信息化發展,教育部明確了加強教師培訓的要求,以強化教師的信息素養。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決定著學生是否可以獲得最大的收益,其自身認知決定著教師整合信息資源的力度,所以只有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加強同行的交流,才能為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重大課題,國家要給予特別的重視,同時學校也要做好生態系統視角下信息技術應用的各種要素,以明確好不同種群的關系,如此才能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