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萍
(重慶榮昌安富中學校 重慶榮昌 402466)
面對全新的教學理念、實驗體系,身為一名奮斗在一線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師,如何做好實驗教育功能的開發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新課改明確指出:巧用實驗開展教學,可以喚醒學生的探索欲望,可以讓學生在真實實驗情境下理解化學知識、提升化學技能,并促進自身科學思維的發展,最終達到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目的。有教育研究學者指出:化學實驗教育功能的本質就是強化學生化學科學素養[1]。從新課程視角來看,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可以分為三大方面:一,讓學生看到實驗的功能,二,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促進學生傳統學習方式的轉變,三,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手段。文章立足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對化學實驗教學教育功能進行了如下分析[2]。
認識問題指的是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和目標設定之間的差距,問題是連接學生已知和未知的紐帶。問題可以發散學生思維,可以引導學生的積極思考,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為了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產生質疑,并推動他們主動解決問題,教師要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出發構建化學實驗情境,以讓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產生矛盾,進而在實際實驗開展中提出化學教學認識問題。
教學案例1:鈉的化學性質
在開展鈉的性質探究中,教師可以向同學們展示裝有鐵、銅、鈉的三種試劑,通過學生觀察鈉保存試劑不同于其他兩個,引發學生認知矛盾:為什么鈉的保存方法和其他兩種金屬不同,保存金屬納的液體是什么?然后打開試劑讓學生進一步的觀察,并提出問題:為什么一定要將鈉存放于煤油中?水中不可以嗎?那我們生活的食用油可以存放金屬鈉嗎?在初中我們對鐵、銅等金屬物質的化學性質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當學生打開試劑發現裝金屬鈉的試劑和其他兩個不同,由此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金屬鈉上,迫切的想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在化學實驗情境中,讓學生提出質疑的原因在于教師設定的問題并非是學生感興趣的,從學生興趣出發開展實驗探究可以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實現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高中生化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從物體性質著手的,而物體的化學性質必須借助實驗這一方式才能顯現出來,才能讓學生真切把握住物體的化學性質,才能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化學概念的形成。
教學案例2:乙醇和乙酸
教學活動1:教師展示兩瓶樣品,分別為乙醇和乙酸。提出問題:通過聞一聞,大家可以分別出哪瓶是乙醇、哪瓶是乙酸嗎?
教學活動2:學生實驗:取兩個燒杯,分別向兩個燒杯中加入乙醇和乙酸,然后將Na2CO3溶液分別到入兩個燒杯,讓學生觀察、記錄兩個燒杯的實驗現象,并思考產生氣泡的是什么?沒有產生氣泡的是什么?
經過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聞氣味鑒別乙醇和乙酸。因此,在活動一進行中,學生很容易分別出乙醇和乙酸。但在化學實驗的開展中,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無法分別兩者,對于兩者和Na2CO3溶液反應的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進一步的學習,進而讓學生對乙醇和乙酸的化學性質有基本的把握,以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改理念下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化學興趣,促使學生進入到化學物質探究中來,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悅和艱辛,讓學生在實驗參與中提升自身的生活實踐能力,并注重對生活、社會熱點化學問題的關鍵,并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態度。
比如在高中化學知識點“我和化學”的實驗活動中,教師組織同學們開展了“制備氫氧化亞鐵”的實驗,在學生無數次失敗、無數次總結經驗奮起的時候,我被他們求真務實、勇敢探索的精神所感動,特別是在第一次實驗制作中,讓我震驚的是,具有一股惡臭雞蛋味硫化氫產生的時候,學生們很淡定了優化了實驗方案。
“氫氧化亞鐵”的實驗用時一周,學生都是擠出寶貴的課下時間開展,對于不同的方案他們要反復驗證,最后得到了“Fe(OH)2”的沉淀雛形,雖然這次實驗的開展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但同學們自主經歷了實驗的過程,在實驗中面對困難勇敢向前,面對失敗積極改進方案,這深深體現著學生勇于探究物質的精神,更體現著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綜上所述,新課改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是學生開展實驗探究的基礎,情感發展是科學實驗探究的最終體現。為此在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開展中,為了將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充分展現出來,我們要大膽放手,給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并促進他們創新精神的發展,逐步提升高中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以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目的,為他們日后的學習、成長做好堅實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