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杰
(甘肅省臨夏市逸夫第一小學 甘肅臨夏 731100)
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好處于愛玩愛鬧的時期,所以他們的有效集中注意力時間較短,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因此,想要有效的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對小學數學老師來說是一件比較有挑戰性的事情,但是在新的《小學數學教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做數學”可以很好地幫助小學數學老師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可以說“做數學”是幫助小學生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加速器”。[2]為什么會這么說呢?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做數學”并不是指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進行模仿與記憶,而是通過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從正面直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做數學”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以前的教學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只會“死讀書”,只會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不會舉一反三進行數學實踐。“做數學”將會給學生們帶來一個“活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從側邊進行輔導,老師不再是專門的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3]教學形式的轉變使得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學習,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學習性和參與積極性。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上課很容易忽略學生,反應快一些的同學很容易就可以跟上老師的上課進度,但是反應慢一些的同學就有些無法跟上老師的上課進度,剛開始的時候老師還可以顧及一些反應慢的同學,但是一個班只有一位老師,而學生卻有幾十位,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上課過程難免會有一些學生顧及不過來,有些學生在下面開小差,打瞌睡就容易被忽略,這就導致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的參與度參差不齊,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弊端。但是“做數學”就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弊端,可以促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感受數學的獨特魅力,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4]學習的意義是通過老師的幫助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是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不懂得變通,那樣學到的知識永遠是“死”的,是沒有靈魂的。“做數學”可讓學生認識到“從做中學”的意義和價值,老師將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想數學,做數學,感悟數學從而找到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
核心素養背景下,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小學數學老師如何在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下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呢?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計一些思考性實踐活動,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老師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定會思考原因,而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不同于老師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性概念傳授,老師說一遍學生記住就可以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是學生自己通過數學學習和積累后形成的一種屬于自己的思維意識,在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過程中老師只起到輔導作用。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光靠課本概念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數學實踐,通過“做數學”來推動學生形象思維以及抽象思維的發展,從而進行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這一章時,老師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克和千克?克和千克最常出現在哪些地方?同學們有沒有接觸過克和千克?在教室中找東西估算一下一千克大約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在這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回答老師的問題,克和千克最常見的地方有超市、菜市場等。一千克大約有六本數學課本的重量?當學生提出克和千克最常見的地方是超市和菜市場時,老師又可以引進一個新的重量單位“斤”,然后向同學們提問一斤等于多少克?等于多少千克?還有沒有比克和千克更大的重量單位?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老師的提問讓同學們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結論,一斤等于五百克,一千克等于兩斤,一噸等于一千千克等,通過老師提問既能夠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也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探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很多學生都會覺得數學是一門很難攻克的學科,歸根結底都是應為他們覺得數學很抽象、很難懂,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呢?那就是“做數學”。“做數學”就是將課本上抽象的數學概念引用到有趣的數學實驗中,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數學。[5]通過趣味數學小實驗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用很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學好數學知識。枯燥的數學概念大多都具有推理性和驗證性。就拿最簡單的加減運算來說,也是有驗算的,如,十五加十三等于二十八,那驗算就是二十八減十三等于十五,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小學生學習加減乘除運算時,可以通過趣味小實驗的方式加深小學生學習的印象。科學家很早就說過“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想要讓學生們更直觀地學習數學知識就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數學小實驗來自己動手自己感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圓柱與圓錐,小學數學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準備剪刀、紙等工具,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圓柱和圓錐,看看圓柱和圓錐分別由哪幾部分組成,將圓柱和圓錐展開分別是什么圖形,根據圓柱和圓錐的展開圖形能不能求出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和體積。通過這個趣味小實驗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圓柱的兩個底面積,而圓柱的側面積就是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兩個底面積就是兩個圓的面積,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很快記住圓柱的表面積且不容易混淆。在學習圓錐的體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柱體積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分別剪一個同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在圓柱里裝滿沙子再倒往圓錐里,看需要倒幾次。然后驗證圓錐的體積是否等于三分之一的圓柱的體積,等于三分之一乘以底面積再乘以高。通過數學趣味小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
教學不能脫離實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反思自己教學內容是否已經脫了是實際生活,是否只是“照本宣科”。將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所結合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自我審視以及自我反思,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這一課時,老師可讓學生回答他每天幾點起床,這個時間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在哪個位置,聯系實際生活檢測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學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恰當的“做數學”活動,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才能真正有效地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