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軍
(宜春學院 江西宜春 336000)
所謂的終身體育理念指的是個人在一生中能夠自發地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對各種形式的體育教育主動接受。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需要把課外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即使沒有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也能夠自發地學習體育知識,并進行體育鍛煉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要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師就需要很好地貫徹終身體育教學理念,培養出更多身體健康、素質較高的人才。因此,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我們應該對教學模式不斷革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最終實現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目前很多高校體育教學采用落后的教學模式。教師經常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科學地制定體育教學目標。有的教師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理解體育基礎知識,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需求,更沒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為了強化記憶,一些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般使用示范教學法、重復訓練法等,讓學生把學習的重點轉移至體育技能的訓練上,致使很多學生沒有感受到體育知識學習的興趣。這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造成很大的阻礙。不僅如此,很多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更加傾向于輕知識、重技能的教學。在應試教學思想的影響下,一些高校設置的體育課時不足。為了充分運用課堂時間,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大量進行體育訓練,沒有把體育理論知識、體育歷史等向學生傳遞。這將導致體育教學的育人功能弱化,使學生的體育知識匱乏,對體育鍛煉的意義不清晰,僅僅把體育學習作為應付考試的手段。[1]
要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我們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學習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然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僅僅限定在學生掌握體育技能方面,沒有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因而,很多學生不了解體育精神,不明確體育項目的內涵,無法真正體會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樂趣。在終身體育理念下,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然而,縱觀國內高校體育教育,教師在執教過程中缺乏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依然秉承數據層面的體育考核,如學生跳遠的距離、跑步的速度等,把這些作為判定學生體育能力的標準,沒有全面考慮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因此,很多學生的體育潛能得不到很好的激發。有的學生由于自身體能不足,雖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依然與達標標準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如果還使用這樣的評判標準,必然就會挫傷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高等院校體育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體育教學考核的時候,應當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完善考核制度,激發每一個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2]
對高校體育教學來講,理論教學至關重要,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和重點。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將體育教學與衛生保健、人體知識、經濟理論、體育娛樂等相融合,讓學生對健康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加入到體育學習和鍛煉行列中,為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高等院校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大綱進行完善,把娛樂、健身、保健知識加入到體育教學大綱之中,并還增設相應的課程。比如,欣賞課,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體育競技的美感,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愛好。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熱愛體育偶像,強化榜樣的力量,以此為基礎,逐漸地改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認識和態度,最終實現終身體育理念的構建。
根據相關研究,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的考核方式依然以量化考核為標準,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只重視考核分數不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思想意識培養的方式,導致體育教學的針對性缺失,使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對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該堅決抵制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積極對考核評價制度予以完善,更好地把過程性評價、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相結合,從而實現多元化、多維度評價方式的構建,把學生的體育意識、終身體育理念、體育成績等全面納入考核體系中。[3]
其一,高校應該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規劃體育教學的內容,不僅要考慮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還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來進行體育教學。目前,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學應該進行改革,更好地融合民族性、健身性、人文性、娛樂性等,讓學生的體育鍛煉結合實際情況,更好地設置教學活動。其二,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選擇體育鍛煉的內容。體育活動項目不僅要和體育教學目標相符合,還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所促進。因此,作為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師,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在體育教學中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地培育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面對時代的改革和新教學思想的出現,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對大體育學習單元采取積極的措施,讓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和探索性在體育學習活動中得到鍛煉,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同頻共振。因此,教師應該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結合,很好地區分不同學齡段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根據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全面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更好地構建“大體育”教學格局。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聯系學生,收集教學反饋,及時對學生的訴求在教學中體現。其三,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確定體育鍛煉項目。作為體育教師,我們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應該對他們積極地進行引導,讓他們更好地學習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技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體育訓練計劃的時候,要考慮社會需求和實際需要,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最終內化為終身體育意識。[4-5]
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僅沒有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在課堂上,我們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切實轉變教學思想,尊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中心地位,明確自身引導者的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還應該積極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在課堂上借助全新的教學模式,如游戲教學法、小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翻轉課堂等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更好地培育他們終身體育的意識。
總之,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我們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全面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從而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