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懷祖


1972年9月,李政道教授自1946年赴美后首次回到祖國大陸。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整個國家非?;靵y,科教工作也近乎停頓。政道教授后來對我說當時他對此非常擔心。
其實,由于越戰等因素,美國及西方國家那時也處在非?!懊悦!钡臅r代。年輕人推崇嬉皮士,對現狀不滿,在茫然地尋找出路。1971年,美國兵乓球代表團訪華,隊員科恩還向周總理詢問對美國嬉皮士的看法。
那時正好一些華裔學者,如楊振寧、林家翹、任之恭先生等陸續開始回國訪問。他們對“文革”的看法各不相同,所以帶給美國及西方世界的信息亦不盡相同,使國外對“文革”的了解和認識也十分混亂。
政道教授返美后,很多記者要采訪他對國內“文革”的看法,他一概拒絕。他曾和我說:“我當然不贊成‘文革,不能接受把科學教育搞成這樣子,但是我又不能在他們面前罵祖國,所以不見、不說,最簡單。”我覺得他“要幫助祖國做點事”的信念,一直是很堅定的。因此他在1974年5月第二次回來前,思想上做了些準備。
那時,美國來的航班只能落在上海,所以他決定先在上海聽聽、看看。當時是上海“革委會”接待的。他下飛機以后,就提出希望去復旦大學和上海芭蕾舞學??纯矗驗樗澜嗟淖饔?,也知道江青在抓芭蕾舞。參觀完復旦大學和芭蕾舞學校,他就按準備的思路寫成《參觀復旦大學后的一些感想》(下稱《感想》)一文,認為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和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因為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必須經過一段相當長時期的、連續性的培養,另外基礎科學人才發揮效力的最高峰,往往是在年紀相當輕的時候,大約20—30歲之間。基于這兩點,基礎科學人才的訓練,應該在13歲或14歲左右就開始。如同芭蕾舞演員需要從小培養一樣,科研人才也應可以從小孩子開始培養。當然這些孩子必須具備一些條件:有極強的理解能力;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懷疑已有的科學結論,富于斗爭精神,不怕失??;還要有過人的記憶力。這份《感想》通過朱光亞同志轉給了周總理,總理報給了毛主席。
1974年5月24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政道教授。當時的陣勢很大,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也在場,還有郭沫若、吳有訓、嚴濟慈、周培源、周光召等科學家。江青、張春橋等人也參加了。光召是年輕一代科學家的代表,政道教授早些年曾看見過光召很有水平的學術論文,但后來就沒有了。其實光召是去做原子彈等核武器研究了,當然就沒有文章了。這次似乎是政道教授點名要見他的。周總理則想借著這個機會讓這些科學家見報。當時,名字見報是“沒有問題”的標志。政道教授后來告訴我,那次會見中,他講了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性。除了總理跟他談外,江青也說了一些,然后就讓她的爪牙、時任北京市委負責人之一的謝靜宜講話,同為“文革”干將的遲群也有插話,當然都是維護“文革”的一套。江青一伙當然反對政道教授提出的要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建議,政道教授就說:“為什么芭蕾舞演員可以從小培養,基礎科學人才不可以呢?”他還套用了當時常說的“為人民服務”,說:“他們可以在學校為人民服務嘛!”
周總理的這次接見,也是小平同志和政道教授的第一次見面。政道教授的這個建議與周總理和小平同志當時進行的整頓工作的思路是很合拍的。顯然,那次見面中,兩人雖沒說什么話,但小平同志對政道教授有了很深的印象。
1974年5月30日,毛主席接見了政道教授,并接受了他的這個建議。教育部就把這個建議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但是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直到“四人幫”垮臺后,1978年3月,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才成立。不過,辦“少年班”并不是政道教授的本意,他本意是要恢復教育。雖然“少年班”當時辦得并不是很理想,沒出什么了不起的人才,但在人才培養斷檔的形勢下,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推動了人才培養,也營造了學科學的氣氛。應該說,政道教授后來創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CUSPEA),為祖國培養人才的思路早在1974年就開始醞釀了?!盀槟贻p人創造機會”是政道教授一貫的愿望。他曾對我講過很多次他的這個心愿,包括后來他與我討論博士后、?政基金等時,都說過這句話。他是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深深地感到,要幫助年輕人,就要給年輕人創造機遇。
政道教授1943年考上浙江大學后,第一位啟蒙老師是束星北先生,后來還有王淦昌先生。那時候浙江大學已西遷到貴州湄潭、永興,每次束星北先生到永興和物理系學生討論,政道教授都是唯一的學生,所以是“一對一”的。他在《束星北檔案》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最早接受的啟蒙光源就是來自束星北老師”。政道教授常和我講起是束先生給了他機遇,以及他對束先生的深切感恩之心。1972年他第一次回國就提出要見束先生。但由于束先生新中國成立前曾當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物理教官和重慶軍令部技術室技術顧問,所以新中國成立后就被定為“歷史反革命”,因此有關部門沒有同意他見束先生。這樣,他與束先生就沒能見面,第二次回來還是沒讓見。與恩師終未能一見,成了政道教授的終身憾事。
1944年他去重慶看望母親,在回湄潭的浙大時,搭乘郵政貨車,坐在車頂的郵包上,過婁山關七十二彎時,不料人從車頂上被甩了下來,摔成重傷。經搶救后回到湄潭,在王淦昌夫人精心照料下,療傷數月。后束先生又將他帶到重慶由母親照顧。傷愈后,束先生建議他去昆明考西南聯大。政道教授經人介紹,到昆明找到了西南聯大物理系的教授吳大猷先生,希望能在西南聯大繼續學業。按學校規定,未經過考試是不能轉學插班的,學期中間又不能考試。吳大猷先生只能幫助他申請了旁聽。沒有多久,吳先生發現了政道教授的才華,很快,經過考試他成為西南聯大物理系二年級的插班生。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后,蔣介石也欲搞原子彈,經俞大維建議,派吳大猷、華羅庚和曾昭掄三位物理、數學、化學的科學家各帶兩名助手赴美學習造原子彈。吳大猷先生選的就是朱光亞和李政道。當時光亞已是西南聯大的助教,而政道教授還只是西南聯大二年級的學生。中國近代物理學泰斗,當時西南聯大負責人、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先生也十分贊賞大猷先生的選擇,可見當時政道教授已才氣初露了。
政道教授不但才氣橫溢,而且有情有義,他和大猷先生的感情很好。那時候大猷先生的太太阮冠世身體很不好,政道教授就經常去家里照顧,充滿師生情誼。那時候常去吳先生家的還有黃昆,他也是吳先生很好的學生。
政道教授深感正是由于束星北、吳大猷兩位恩師的幫助,給了他機遇,他才有后來在物理界的巨大成就,所以他總是竭盡全力地給年輕人創造系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他認為,這是他的責任,也是對束、吳兩位恩師的回報。
1977年春天,政道教授第三次回大陸訪問,他再次對國內的教育情況做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返美后不久,他得知小平同志再次復出,主管科教,很快就要恢復高考。由于“文革”十年動亂,教育停頓,祖國整整一代年輕人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高等教育,因此政道教授在美國時做了很多準備。1979年春回國訪問期間,他應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邀請開了兩門課:“統計力學”和“粒子物理與場論”。
政道教授開課的目的是補課,主要是為了讓國內的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上的科學在這十幾年間發展到了什么程度,特別是他的本行物理學方面的進展情況。
上課地點在北京玉泉路的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和友誼賓館里的北京科學會堂。每天上午上課,系統地講了兩個半月。本來被安排聽課的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為主,適當增加些教師,但后來事實上很多高級研究人員也都來聽課了,像政道教授在西南聯大時期的同學葉銘漢、陸祖蔭,甚至聯大時的老師趙忠堯、張文裕及朱洪元、胡寧等老一輩物理學家。據統計,全國一共有33家科研單位、78所高校的1000多位科研人員、教師和研究生來聽政道教授的課程,無論其規模還是持續時間在當時都是空前的。他每天上午講課后,中午輪流和聽課學員一起吃飯,每天都是不同的學員,一邊吃飯一邊討論問題。日后成為CUSPEA同學的裘照明、任海滄、李大西、王垂林等,就在參與討論的學員之中。政道教授希望借此了解學員們對他講的內容接受了多少,還有什么問題。他曾開玩笑地和我說,那些學生都像餓狼一樣地吃。這不只是指那時候食物匱乏,大家都比較能吃,更是形容大家對了解世界最新科技進展狀況的如饑似渴。我想這大概是CUSPEA的一個很重要的前奏。
在講課期間,政道教授發現有些研究生素質非常好,同時深感要加快祖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只在國內辦講座補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為祖國的一批年輕人創造系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能到美國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學去系統學習,這才是培養人才的長遠之計。但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才剛剛萌芽,國家基本還處在封閉的狀態,出國留學尚無渠道。國家財政十分困難,不可能拿出大量外匯支持出國學習。加上“文革”剛結束,國內“左”的思潮還遠沒肅清,出國學習的阻力很大。
同時,美國的規矩是申請入美國大學和研究院必須經過GRE考試,非美國的外國學生還需考TOEFL。此外還要填寫很復雜的申請表格,并將教授的推薦信、成績單和申請費(美元)等一并寄給欲去的研究院、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申請材料經初審合格后,才轉到各系,再由教授擇優錄取。整個過程十分繁瑣。而當時大陸根本沒有GRE和TOEFL考試,大陸學生也根本不知道美國研究院和大學招生的手續和規矩。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想要出國留學堪比登天,其難度是現今的年輕人所不能想象的。針對這種情形,政道教授花了很多時間,專門創造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暫時的、公正有效的留學渠道——CUSPEA項目。

1979年5月17日,華國鋒同志接見政道教授的時候,他向華國鋒提出了關于創設CUSPEA的建議:組織美國著名大學在常規的研究生招收計劃之外,在中國聯合招考研究生,由美國大學出全額獎學金,學生學成后回國。華國鋒同志和其他領導人都十分贊成這個建議。政道教授就立即與他任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聯系,請他們出一份能達到哥大物理系博士資格考試標準的試題,寄到北京。在時任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副院長吳塘的協助下,舉行了第一次PRE-CUSPEA試點考試,從中選出了五位學生:陶榮甲(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陳成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裘照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吳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陳天杰(北京大學)。我們俗稱這五位是CUSPEA的“負一期”。那時候他們年紀都很大了,最大的陳成鈞已經42歲了,最小的吳真也31歲了??梢姟拔母铩敝腥瞬诺臄鄼n有多嚴重!政道教授請哥大物理系開會決定這五位同學能否成為哥大研究生,如果能入,物理系能否承擔他們的全部經費,直到博士畢業;并請物理系替這五位同學向哥大招生辦公室補辦全部入學手續。由于這五位同學成績優良,最后都得到了哥大物理系的同意并入學。當然也因為政道教授在哥大是大家都很尊敬和信任的教授,所以這五位的入學是很順利的。
有了這次試點的實踐,政道教授就向嚴濟慈和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建議,于1979年年底舉行了第二次PRE-CUSPEA試點考試,得到了八十多歲的老一代科學家嚴濟慈的堅定支持。這次考試用的還是哥大的博士資格考試題,只是參與招收的學校增加了紐約市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六校。但是這些學校負責審查學生入學資格的招生辦公室一開始都反對,為此政道教授很費力地向各大學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一個一個地解釋中國的特殊狀況,最終說服了他們。此外,加上這六所大學物理系教授的支持,各校物理系也都同意負擔被選上學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直到獲得博士學位。最終,這些學校錄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任海滄、中山大學的李大西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徐依協等13位學生。我們俗稱這是CUSPEA的“第零期”。
有了這兩次試點的成功實踐,CUSPEA項目于1980年2月正式開始實施。政道教授加緊和美國高水平大學的物理系主任、教授們聯系,以他個人名義發出了200多封內容相同的信,探討對方招收中國留學研究生的可能性。他告訴我說,第一次他嘗試發信給47所大學,46所回信表示贊同,只有一個學校不贊成,覺得太違反美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那時候國內沒有TOEFL和GRE,跟美國的考試制度完全不相同,而CUSPEA項目的規模也不大,所以如果有學校不贊成,也有他們的道理。
正當政道教授忙于安排落實1980年CUSPEA研究生招收工作的時候,海外幾位很有影響力的華裔科學家對CUSPEA提出了非議。他們寫信給國內有關領導,用“文革”時“扣帽子”的方式,指責CUSPEA是“喪權辱國”,“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半殖民地都不如”。他們說,20世紀初的中國還是半殖民地,雖然當時清華留美獎學金是用“庚子賠款”設定的,但至少考試還是中美合辦的。可如今在新中國領土上進行的CUSPEA,考試題卻完全是由美國人出的,這豈不比“半殖民地”的地位更低。這封信在國內就像一顆炸彈,引起了一場風波。國內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人都認為“信”很有道理。這下國內的壓力就很大了,畢竟“文革”剛過去不久,“左”的影響還很深。那個時候,“喪權辱國”的“帽子”是十分嚴重的,誰也不敢沾啊!
一開始,政道教授并不知道這事兒,后來他發現CUSPEA項目在國內除了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外,推動得很慢,十分冷淡,而且托辭很多,有的部門干脆停了相關工作。當知道緣由以后,他專門飛到北京來向有關部門解釋,說明以前清華留美考試是獎學金的考試,得了獎學金并不等于入美國大學,入美國大學時還必須通過該大學承認的入學考試,而CUSPEA只是將幾十個美國大學和研究院組織起來,進行一次集中的“入學考試”,這與“喪權辱國”之類的“帽子”毫不相干。況且,通過政道教授的努力,學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都將由美國各大學負擔,因此由美國學校出考試題無可厚非。在萬里、方毅、宋平等領導同志支持下,此事一直鬧到小平同志那兒才算解決了,最終CUSPEA計劃得以在國內照常實施,后來就順暢起來了。
一個新項目的建立,定會有很多的困難和大量事務性的工作。當時,中國“文革”剛結束,CUSPEA要與長期形成制度的美國大學招生規矩合拍是非常困難的。政道教授設計的項目方式,既要保證美國大學物理系招到一流的學生,又要讓中國能盡量少用經費而使學生得到一流的培養。他以個人名義給美國各名校發信闡述CUSPEA項目的設想、目的和意義。為了免除美方的擔憂,確保美國大學招到最優秀的學生,政道教授提出了由美國大學出博士資格考試題,中國各有關大學挑選、推薦優秀學生后,由中國方面組織考試和閱卷的選拔方式。英語水平考試由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外語系主任李佩教授組織出題和考試。兩項考試后,再由政道教授在美國組織的委員會根據考試成績確定入圍名單。然后由政道教授請美國有經驗的物理教授,一般是兩對夫婦,來華對入圍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面試。教授面試學生的專業水平,教授夫人面試英文。美方教授將面試評語交給政道教授,他再轉寄給參加CUSPEA項目的美國各大學物理系,作為錄取依據。政道教授以這一套嚴謹的程序保證了美國學校能招到最優秀的學生,又以他的人格魅力和信譽爭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此外,前兩期試點的CUSPEA同學成績優異,也增加了實施這個項目的說服力。
政道教授還親自精心設計了參加這個項目的美國大學物理系的信息表,包括校系名稱、研究方向、聯系人姓名、聯系方式、獎學金金額、學生需工作的時間等等,匯集成冊后發給中方各學校,以便學生申報,并且每年都對表格進行修正。他設計的學生筆試成績表,包括學生的分數和名次,用于向美方各校作第一次公告。他還設計了學生的口試成績表,包括來華面試教授的評語等,用于向美方各校作第二次公告。通過口試的同學可以申請三所學校,因此他還特別設計了所需填寫的三所學校的志愿表及向美國學校申請入學的CUSPEA專用表。學生們填好表格后,寄至政道教授處,由政道教授及時幫助協調,將志愿表、CUSPEA專用表連同推薦信等有關材料寄到申請的三所學校,學校錄取后將直接給學生發錄取通知。由于種種原因未收到錄取通知的同學則按以上程序參加第二輪乃至第三輪的申請,并在美國各大學法定時間內完成錄取??梢娺@是多么復雜、多么瑣碎且任務量多么大的工作??!而所有這一切都是政道教授一人在美國運作。
中國則專門成立了CUSPEA委員會,嚴濟慈任主任,委員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等單位的領導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沈陽金屬所等單位的領導和科學家,如黃辛白、錢三強、王淦昌、王竹溪、黃昆、馬大猷、吳塘、談鎬生、沈克琦、趙凱華等。CUSPEA辦公室就設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由副院長吳塘和北京大學副校長沈克琦負責日常工作。沈克琦也是西南聯大畢業的,跟政道教授也有校友的情誼。沈校長告訴我,他倆對CUSPEA的觀點十分一致,很是投機。
這個委員會是很有力量、很嚴肅、非常負責任的,每年都開會認真審查各項工作,十分嚴格。委員會負責確定向美國推薦的學生名單,不受行政干預,更不可能走后門。王竹溪、馬大猷、談鎬生、沈克琦、趙凱華等教授先后主持了物理考試的閱卷工作,嚴格極了。李佩教授負責歷屆CUSPEA項目英語筆試的出題和評卷工作,并參與口語面試。那時候,在寄往美國很多大學的推薦資料中,英文水平證明書上只要有李佩教授的簽名,就會得到認可。漆納丁同學在政道教授八十壽誕宴會上曾激動地說:“可以驕傲地說,我們CUSPEA的同學,沒有一個是走后門的?!?h3>諸事躬親的總家長
1980年7月,CUSPEA第一期錄取127人,之后每期大概都有100多人被錄取。為了CUSPEA項目,政道教授真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每年安排100多名學生入學是一套很復雜的程序。因美國各學校支持研究生培養的經費大部分由各系教授們掌握,而入學申請手續都必須先統一由各校招生辦公室辦理和初審,之后材料才轉給各系教授們做最后決定。因此為了保證所有CUSPEA同學的全部經費都能由美國學校支持,申請必須趕在美國各學校4月研究生招生之前。為此,政道教授又創建了一個特殊的申請程序:學生們自每年1月開始就通過政道教授的安排,直接與參加CUSPEA項目的各美國學校物理系聯系。此時各系還沒有開始正式招生,待各校物理系決定錄取CUSPEA同學并保證一切經費后,再由各系替已錄取的同學補辦該校的入學申請書,向招生辦公室補齊一切手續。這個不合常規的程序雖遭到所有學校招生辦公室的反對,但政道教授一家一家地說服,終獲成功。

為確保100多名學生每人均可自由選擇三所學校,同樣,每所學校亦可自由錄取申請該校的學生,政道教授在每年美國各大學招收研究生之前就開始組織CUSPEA學生的入學申請工作。從1月到4月,申請分三輪進行,每輪中每位CUSPEA同學可向欲就讀的大學申請,而每所學??蓻Q定錄取某幾位申請的同學,最后則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入讀哪所大學。這樣的雙向選擇后,沒落實的同學再進行第二輪、第三輪的申請。
那時候還沒有e-mail,所有的申請都是政道教授親自寫信寄送至各學校,而且每一封信都附有每位學生的全面材料,每個人都有一份若干頁的冊子,其中包括考試成績、面試結論、簡單履歷等。每年CUSPEA考試后都要寄發好幾百封信。他一個人忙不過來,他的夫人秦惠?和秘書艾琳·特拉姆(Irene Tramm)女士就都跟著忙。李夫人負責裝信封、貼郵票等雜事,政道教授和艾琳就把這些信用小車推到附近的郵筒去郵寄。由于這些信多得把郵筒都塞滿了,遭到了郵局的抗議,他們就只好推著小車到較遠的郵局去寄。
CUSPEA同學到了美國后,啰嗦事兒就更多了。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出國。有的與學校、院系方面的接洽出了問題,就來找政道教授;有的同國內的聯系出了問題,也來找政道教授;有的經濟出現問題了,有的生病了,甚至還有戀愛和婚姻出了問題的,等等,也都來找政道教授。政道教授不厭其煩,逐一幫助解決,堪稱CUSPEA的總家長。李夫人也是位十分熱心又能干的人,她對CUSPEA同學在生活上同樣給予了很大幫助。
政道教授夫婦十分恩愛,家里的事都是李夫人操辦、掌握。她很愿意幫助人,在社交活動中又總是十分得體,是位賢內助。1990年代中,以前中國科學和教育方面的代表團,很多都被政道教授夫婦邀請到家中做客。李夫人親自下廚,廚藝甚佳,色香味俱全。當然龐陽夫婦是她下手。1996年李夫人病逝前近一年中,政道教授幾乎沒有好好睡上一覺,每夜都側臥在李夫人病榻邊,隨時照料。李夫人病逝后,政道教授的CUSPEA學生龐陽和夫人陳燕求盡力幫助政道教授父子操辦李夫人的喪事,盡學生之孝道。
這里還要介紹一下政道教授的秘書艾琳女士。國外當秘書的規矩是不管老板私人的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與CUSPEA項目相關的事,對于艾琳來說是義務性的,因為這不是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李政道的事務,而是李政道教授在中國的事。所以,她是有恩于各位CUSPEA同學的。我跟艾琳接觸過多次,她是一位非常文靜、穩重且認真負責的女士。艾琳去世以后,由于她沒有家人,善后事宜都是政道教授和龐陽夫婦幫助料理的。這也算是CUSPEA同學對艾琳女士的感恩和報答。她的骨灰葬在了蘇州李家墓地中,墓碑上是政道教授題的“中國之友”,碑文是政道教授讓我寫了、由他審定后篆刻的。
我則在國內協助政道教授,幫助完成具體事務工作。當然也就幫助CUSPEA同學做些具體的事,扮演著“老書童”的角色。
CUSPEA項目建立時,曾明確規定該項目同學學成后必須回國,不能留美工作,所以CUSPEA同學持有的都是J-1簽證,畢業后可以在美國短暫實習,然后回國。1989年6月后,情況變得復雜。美國及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制裁”,中美科技交流也中斷了,政道教授在美國受到很大的壓力。CUSPEA項目的同學中也出現了極少數忘恩負義的人,他們為了能留在美國,造謠中傷政道教授,被任海滄、龐陽等的挺身反擊制止了,還政道教授的清白。政道教授當然對此十分生氣,但生氣之余,他最擔憂的還是中美兩國的科技交流。他仍盡力促進中美科技交流的延續。
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他提出了“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讓CUSPEA項目的一些同學回國進行學術交流。這個建議得到了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的支持。當時國內的政策規定,不允許回國的留學生再出去,為此政道教授取得了國務院領導“來去自由”的承諾。為確保CUSPEA項目的同學回國學術交流后能再次順利出國,政道教授讓我每次都親自送他們出境,確保實現“來去自由”。
2015年我見到CUSPEA同學邱建偉教授時,他還記得我這“老書童”1990年代初在北京首都機場送他出境的情形。這些青年學子回來進行學術交流,不但保持了中美學術交流的連續性,還能在回到美國后把在國內所見所聞的真實情況向外介紹,這對當時流傳海外的各種謠言起到了很大的澄清作用,也讓CUSPEA項目的一些同學得以保持與國內的聯系。
在CUSPEA項目運作的十年中,一共有84所美國學校加入進來,加拿大也有幾所大學參與其中。其中在美國物理界排名前30的學校占56%,前50的學校占80%。國內各單位推薦報考的人數是5114人,通過CUSPEA考試出國的人數是915人,培養出了很多的杰出人才。在CUSPEA實施的十年中,政道教授為這近千位CUSPEA同學爭取到他們在得到博士學位前在美的全部費用總額達近億美元。政道教授向我和李佩教授的助手華光等都說過,在那十年里,CUSPEA每年都要用去他三分之一的時間和精力。
CUSPEA項目取得突破性成功后,美國的華人化學和生物學家曾分別在化學和生物學領域嘗試實施類似CUSPEA的項目,分別稱CUSCEA和CUSBEA。但無論規模和持續時間都無法與CUSPEA比肩。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優秀的CUSPEA學子很多就職于海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所,在學術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學術領軍人和骨干。1979—1989年十年的CUSPEA項目,總共有915位CUSPEA學子。到2021年已有謝心澄、文小剛、湯超、戴宏杰、沈志勛、王中林、林海青等13位CUSPEA學子成為中國或外國科學院的院士,比例超過1.4%。文小剛、沈志勛、王中林、季向東等獲各種國際科學大獎,甚至已有人獲諾貝爾獎的提名。在學術界之外,也有CUSPEA學子張朝陽、于剛、劉肇懷等成為國內科技企業的杰出領導者。
正如李大西和漆納丁等CUSPEA同學所說:“李政道先生改變了我們這些CUSPEA同學的人生,沒有李先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很多CUSPEA同學以政道教授為榜樣,做各種有益社會的好事,作為對政道教授的感恩。
1997年,李大西組織了以CUSPEA同學為骨干的“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CASB),并在紐約正式注冊,目的是學習和傳承政道教授“為祖國做點事”的精神,協會宗旨是“幫助中國和世界搭橋,為科技與工商界搭橋”,以此來回報政道教授。近20多年來,雖也如政道教授創辦CUSPEA一樣遭人讒言,引起人們誤會。但他們學習政道先生的頑強精神,堅持了下來。CASB已成為海外有影響力的留學生公益社團之一。在中國的高新技術、風險投資、防范金融危機等方面多次及時向中國政府提出建議,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國內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廣泛贊揚。
為實現政道教授“薪火相傳”的囑托,董潔林、王中林、郭鴻、薛九枝、楊立友、朱曉東、陳冠龍、熊泉、劉肇懷、裴世鈾、嚴曉、陳文良、鄧勛明、龐陽等數十位CUSPEA學子,以政道教授當年辦CUSPEA的精神,無報酬地投入,經過幾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在CUSPEA協會和浙江省溫州市政府支持下,于2021年設立了“科思技術(溫州)研究院、科思科技促進(溫州) 基金會、科思獎”,但又如政道教授當年創辦CUSPEA遭遇的一樣,進展不順利。相信他們也定能學習政道教授的頑強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取得成功。
2001年11月24日,李大西與當時的聯合國副秘書長陳健在紐約一起主持了政道教授七十五周年誕辰的慶賀典禮。
2015年11月23日至24日,時任上海交大物理系主任的季向東在張杰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組織舉行了2015年CUSPEA同學聯誼會。62位CUSPEA同學從世界各地趕來,慶賀政道教授八十九周年華誕,以此感恩這位CUSPEA的創辦人、CUSPEA學子的總家長。
2019年11月,2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CUSPEA學者聚集西安慶祝CUSPEA 40周年。李政道先生為此題詞“薪火相傳”。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發來視頻賀詞,高度評價CUSPEA項目的世界性影響力,他們都曾經以不同方式參與CUSPEA項目。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評價CUSPEA項目“是中美科技交流史上的一座豐碑”。
CUSPEA學子不僅感恩政道教授,而且也感恩政道教授創辦CUSPEA最困難時,支持政道教授的鄧小平、萬里、方毅、宋平等老一輩領導人。2021年9月23日董潔林等幾位CUSPEA學子帶著中秋節的溫馨前往年近105歲的宋平家中,看望宋老,匯報了CUSPEA學子們今天的成績,令老人十分欣慰。以此表CUSPEA學子對老一輩的感恩。
(本文作者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原秘書長,當年負責協助李政道教授處理國內事務,親歷了那段不平凡的歷史。本文初稿寫于2016年11月,2021年11月補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