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摘要:隨著我國人們生活質量的快速提升,社會對河蟹產品的生產數量與質量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在壯大河蟹養殖規模、促進各地河蟹養殖技術發展的同時,河蟹病害情況愈加突出嚴重,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本文分析了河蟹生態養殖常見的發病原因,在此基礎上從多角度探析了河蟹生態養殖的疾病防控技術要點,以期促進我國河蟹養殖業健康長久發展。
關鍵詞:河蟹;生態養殖;疾病防控;技術
縱觀我國河蟹養殖現狀不難發現,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效益持續增長,更好的滿足了市場對河蟹產品的需求。然而,在具體養殖過程中,很多河蟹養殖場尚未建立起生態養殖體系,所采取的疾病防控理念與工作方式傳統、落后,普遍存在著管理過于粗獷、飼料營養不全價、養殖密度過大、不重視疾病預防、水質較差等問題,難以有效預防和控制河蟹疾病,加劇了養殖風險隱患,給養殖效益以及河蟹產品市場健康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由此可見,探析河蟹生態養殖及疾病防控技術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目前來看,引起河蟹發病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不具備良好的水體環境,養殖河蟹池附近水域水質較差,池塘內水質達不到養殖標準要求;消毒措施不足,河蟹養殖水體出現了外來病原,這些有害微生物一旦沒有采取有力消毒措施滅殺,很容易引起水體質量變化,誘發河蟹出現各種疾?。粻I養供給不科學,投餌工作不合理,導致河蟹在沒有全價均衡營養管理下自身免疫力降低,抗病性較差,加大發病概率;蟹種自身質量不佳,不具備良好抗病優勢。
2.1 創造良好的生態養殖環境條件
河蟹生態養殖需要沒有工業污染的清新水質,按照國家對河蟹生態養殖現行實施的水質標準要求,嚴格控制水質條件,以沙質土地為適宜的池塘土質,控制水深范圍在0.8~1米,設置通暢的進排水設置,將塑膠板(高60厘米)設置在河蟹養殖塘周邊,防止河蟹逃出池塘。河蟹池塘的建立期間,可將活螺螄、輪葉黑藻等投放其中,保證生物多樣性,提升自然生態養殖環境的模擬效果,縮小池塘淤泥比例,冬季為了將池底淤泥有效清除出來,可采取將池水抽干的措施。
2.2 做好蟹種優選,實施整體消毒
在選擇養殖蟹種過程中,首先要保證蟹種純正性,其次要從發病率、抗病性、免疫性優勢等方面進一步保證蟹種優秀質量,比如在選擇長江流域蟹種時,常見的優質蟹種為中華絨螯蟹。在做好蟹種優選工作后,應及時進行整體消毒措施,此步驟設置蟹種正式養殖前,將蟹種自身攜帶的體表病原體消殺干凈,在根源上避免河蟹養殖發病問題,消毒處理采取科學手段,按照藥物使用規格和濃度要求,結合區域實際條件、蟹種體質以及大小等,合理配置消毒藥品。需要注意的是,條件允許情況下,建議養殖場建立一個面積大小100~200平方米的圍網區域,作為專門的一個養區,該區域圍設在養殖池塘周邊,具有方便飼料投喂河蟹的功能,圍網的適宜去掉時間為河蟹養殖池塘螺螄、水草滿足生態養殖標準時。
2.3 精細養殖管理,增強免疫能力
養殖場要控制河蟹放養密度,避免密度過高影響河蟹健康成長發育,增加疾病感染和傳播幾率,加之施肥、投餌量的增長,勢必影響水質養殖環境,給各種疾病病原體滋生、繁衍、流行與蔓延創造便利條件。在具體設置養殖密度時,以每畝500~600只河蟹為宜。以每年2月底到3月底為適宜放養時間,按照河蟹不同成長發育階段的需求,采取相應的施肥投餌工作,同時綜合考慮水質、水溫、天氣、季節等因素。通過科學施肥保證水體內營養均衡,促進小球藻等繁殖成長,為河蟹等水體內水產動物帶來充足、健康的天然優質餌料。目前常見的施肥工作包括追肥和基肥兩部分,其中基肥的施加遵循足量、早施原則,追肥的工作遵循勤施、少施、及時原則,注意使用的肥料為有機肥(經過發酵),建議針對精養高密度河蟹池塘采取“速效肥水王”“氨基酸肥膏”等效果更佳、可調水、可肥水的優質有機肥肥料。
2.4 嚴格監控水質,降低發病概率
養殖場要定期監測水質情況,及時發現水質被污染等問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避免由于水質惡化造成大面積河蟹發病甚至死亡的嚴重后果,始終保持水質良好的爽、嫩、活優勢。對水位進行調節時,做到秋季勤、夏季深、春季淺,密切關注水溫、水色變化,結合季節規律和特點,按照每周2次的換水頻率,令水質達到清新的狀態。養殖場在夏季進行添水工作時,適宜的加水時間為凌晨,將濃度適量的二氧化氯按照17天左右的間隔頻率潑灑進池塘,對水體中毛蟲、病菌進行有效滅殺,加快河蟹成長發育。秋季時需注意晝夜溫差較大的實際情況,控制水溫溫差,避免河蟹因此出現呼吸困難情況。
2.5 樹立科學觀念,綜合疾病防控
河蟹生態養殖過程要樹立起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科學觀念,消除重治療、輕防范的錯誤思想,采取多種防范措施,減少河蟹疾病發生概率,達到少用藥的疾病防控目的。在針對河蟹疾病治療問題時,要按照觀察疾病癥狀、精準診斷、針對性用藥的步驟,使用低毒高效藥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河蟹疾病防范藥物有中草藥、強氯精、生石灰等,使用要點:交叉使用不同藥物;中西藥使用相結合;外用與內服一起進行;藥物預防把握提前時機;治蟲與治病聯合進行。
2.6 提升治療技術,增強治療效果
養殖場要與時俱進提升河蟹疾病治療技術,引入新方法、新手段完善疾病治療工作,全方位增強治療效果,常見的河蟹生態養殖疾病有:腸胃炎,當河蟹腸胃存在傷口,水體內入侵了攜帶致病菌餌料或者水體時容易發生腸胃炎疾病,治療時可將0.1%~0.5%濃度土霉素添加到飼料內,此治療方法對河蟹其他細菌性疾病同樣具有良好療效。爛肢病:該病常發生在河蟹被敵害、受傷、運輸、捕撈等過程,為了防止此病發生,應注意以上環節盡量不發生河蟹受傷問題。治療時可將3~6克磺胺間甲氧嘧啶鈉和土霉素添加到1公斤飼料內,治療時間8天左右。脫殼不遂:此病主要由于河蟹某些微量元素缺失或者感染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和水體將呈偏酸性存在關聯,為在治療時可將脫殼素、禽蛋殼粉、貝殼粉適量加入到飼料內,持續6天左右的投喂。水霉病:河蟹患有此病后行動明顯遲緩,降低攝食量,有菌絲(棉絮狀)出現在傷口位置,伴有蔓延傷口潰爛問題,養殖人員可通過均衡營養、小心仔細放養捕撈等措施防范此病發生,在治療時可采取三黃粉和菌威內服方法,持續5天左右用藥,消失病癥后可加強一個療程用藥,達到讓療效更佳鞏固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河蟹生態養殖的規范化集約化規?;l展過程中,應注意科學養殖模式與疾病防控技術的應用,從各個環節入手,形成良性循環的河蟹生態養殖體系,做到精細化管理,更新養殖理念與方式方法,提升疾病防控綜合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河蟹疾病發生概率,滿足社會對河蟹生態養殖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