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皓 王金霞 李謝玲
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人民教師肩負著為國育才,立德樹人的重任,更應該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把學習黨史的成果轉化為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精神動力,做一個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值此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之際,我沉下心來細細品讀了我們黨的崢嶸革命歷史,從中汲取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前行力量。
學黨史,以德立身。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是對共產黨人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對人民教師的要求。一個教師的道德情操,就是崇高的愛國情懷,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激勵學生珍惜時光,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在講臺上唱歌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深情訴說: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深厚燦爛的文化使我激動不已,我常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更始終意識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終身進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她對民族文化的血肉親情,樹立的“為中華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覺地教育信仰,是每一位教師的楷模。
學黨史,以德立學。黨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源泉,傳承黨的理論與精神的“最好的教科書”,廣大教師要努力學習黨史,不斷提高學識水平,從黨史學習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教師如果專業知識不扎實,教學必然沉悶無味、教之無效,學生必然消極失望、學之失趣。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勇于練好基本功。以德立學,就要“聞道在先”,先受教育,主動加強自身建設,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因時而進”中獲得“有形的翅膀”,成為專業領域里的行家里手,更好地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做學生愛戴的大先生。
時代楷模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用無悔選擇和一生實踐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他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和創新性學術思想。作為帶頭人,他凝聚和引領400多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科技人員,不懈追趕國際前沿科技,突破國外嚴格禁運和技術封鎖,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他率領的團隊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不僅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而且培養出一大批青年英才。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我們應當深入理解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學黨史,以德施教。大學之大,就是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啟人以大智,引人以大道,育人為棟梁。對于今天的高校來說,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上,必須堅持知識與美德的融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能夠肩負起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只有堅持不懈傳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才能真正肩負起新時期賦予高校的偉大歷史使命。
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一個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厚植人民情懷,增強仁愛之心,把愛獻給學生。學生的生活需要教師去關懷,學習需要教師去關心,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教師去幫他們克服,對學生的關愛無處不在。因此,教師要牢記黨的宗旨,時刻關愛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去做,就一定會成為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2021年6月4日山城重慶送別一位英雄老師,王紅旭老師在兩名兒童落水的危難時刻,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將生的希望留給孩童,自己被卷入江中,生命永久定格在35歲,他以生命托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跡感人至深。王紅旭老師將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教育事業,體現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深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精神品格;以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彰顯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風范;以胸懷大愛的師者仁心,鑄就了師愛永恒的精神豐碑。
讀黨史,我遇到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黃炎培先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陶行知先生;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衛興華先生;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先生;立心天地厚,把論文寫滿高原的鐘楊先生;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的張玉滾先生;不懼艱苦、婉拒高薪,不忘初心、至誠為民的陳立群先生;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的盧永根先生;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張桂梅先生......。一位位大先生激勵著我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始終堅持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