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金鄉縣財政局,山東 金鄉 272200)
農村經濟的激活與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穩定性。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及核心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與城市連接的城鎮、城鄉能否實現資源價值挖掘、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影響我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過去,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仍處于一種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在經濟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從城鄉一體、資源統籌、均衡發展的視角重新審視區域產業布局,基于本土特色優勢,激活鄉村活力,打造可持續、可成長的生態發展道路。為此,國家提出地方新型城鎮化道路總體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改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徹底解決城市資源緊張、城鄉經濟發展不對稱問題,為地方鄉村振興、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探索路徑。
當前,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城鄉資源分布仍處于不對稱狀態,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相對集中,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給城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待解決的風險和問題,如留守老人、兒童問題,鄉村醫療、教育資源匱乏問題,農村人口轉移成本過高問題等。地方新型城鎮化發展目的是徹底改變城鄉居民收入不均衡、提升鄉村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給屬地化人員,促進城鄉資源的良性互動和促進。
從近年來我國農村農民收入結構調查結果來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城市常住居民收入水平有明顯差距。農村農民收入結構主要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政策性收入等,其中,政策性收入受諸多宏觀因素影響具有不可控性,農民真正可以自我改善的收入只有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但是,一些農村貧困地區受區域交通環境、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經營性收入有限,而工資性收入在本地無法解決,進而造成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流。新型城鎮化道路要致力于解決農民收入結構問題,推動鄉村經濟的創新發展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鄉村工業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離不開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的完善和綜合性服務功能的健全,便利的公共服務條件為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就業帶來極大的幫助和改善。但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鄉村城鎮化建設道路仍處于農業發展比重較高,工業、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同時,在農村惠農政策和社會保障上仍相對薄弱。新型城鎮化發展從農村經濟、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角度拓展鄉村振興事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生產方式,合理適度地開發農村資源,徹底改變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局面。
(1)解決“人”的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想實現鄉鎮經濟的持續性,需要從人力資源開始著手。一方面,人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口的教育資源,為農村人口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條件和環境,提高農村人口整體文化水平和素質,進而提升從事農村經濟活動人員的整體質量。另一方面,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而技術的學習、掌握和改善同樣需要人來實現,優質的農業從業人員能夠主動獲取最新的生產技術,在農業生產發展中實現技術交流和傳承,改善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為農村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解決“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當下已逐步被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在新農村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積極引進農業產業中大中型龍頭企業來到當地建立分支機構,促進地方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機械化和智能化。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加大農業發展力度,實現農村資源的二次開發。但是,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階段,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關注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地區承載能力等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從源頭上控制好鄉村資源開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實現地方區域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3)解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堅持農村經濟綠色發展的根本。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充分考慮人、工業、資源、環境之間的協同促進,關注資源環境與工業產業特色的共同開發,將創新理念和先進技術融入到可持續發展模式中,形成集約、高效、互動、生態的城鎮化發展標準。提高產業科技化、質量化發展,降低工業發展帶來的高資源、高能源耗費,追求“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文、環境、資源的和諧共處。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在生態環保的前提下逐步開展,通過制定一系列規范統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綱要、管理制度等保障體系,指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各項經濟行為,為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安居樂業提供保駕護航。
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鄉村城鎮化建設進展較快的地區工業化程度普遍較高,通過工業經濟的發展帶動區域城鎮化水平提升。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鄉村城鎮化建設要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及資源環境,規劃地方產業布局和資源統籌,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引導方向,推動傳統工業向高質量、高效益、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通過綠色工業、生態工業帶動區域城鎮化協同發展進程,加大對區域土地資源集約化開發,適當引入招商考核機制來約束入駐企業的效益成果。
在統籌區域產業布局及企業經濟發展中,對戰略性新興產品可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高技術產業、特色產業的研發投入,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務支持,為工業發展建立并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同時,傳統工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要加大整合調整力度,加快落后產能汰換,以政策引導和體制改革推動地方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實現制造業、農業、服務業協同可持續發展,構建起一個功能完備、體系健全的新型城鎮服務體系。
鄉村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關鍵在于激活農村經濟活力。圍繞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特點發展特色產業,例如,生態旅游、人文產業、康養產業等農村自然資源開發項目,結合區域農村實際環境和條件,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改善基礎服務設施。對有條件的地方適應引入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如食品、綠色果蔬、果汁飲品等農副產品加工,拉動農村經濟的垂直化發展。
同時,加大農業機械化程度和使用效率,通過農業現代化的引導方式釋放部分農村勞動力,為農村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人的保障。農業作業現代化程度的提升可能短時間內會帶來農民外出就業打工數量的激增,但通過政策支持、招商引資等方式來加強新農村經濟的開發示范,必將為更多的農民群體提供增收增效的機會。
地方新型城鎮化建設歸根結底是服務民生,為了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地方政府對區域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制定總體規劃和發展要求,以產業協同化發展為契機帶動地方鄉鎮經濟的實質發展,解決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各類資源配置、政策落地問題。在大力發展鄉鎮經濟進程中留住外來人才,地方政府可出臺相應的子女隨遷就學、贍養老人等多項惠民政策并配套完善跨地區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免除引進人員的后顧之憂。
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綜合考慮建成完善且成熟的公共服務體系,為地方常住居民提供強有力的聯勤保障,從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就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舉措,居民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條件擴寬,人均收入水平也隨之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效果更加持續穩定,真正實現城市與鄉村的協同互補發展。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信息化,大量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信息系統來支撐,如城市交通系統、電力系統、供水供熱系統等,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經濟的興起,居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進步發展。信息化建設程度直接關系到新型城鎮化與中心城市的接軌,是地方服務城市產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客觀要素,為工業生產效益提升提供技術保障。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標準的指導意見,地方政府對鄉村、城鎮的信息化建設要提早籌劃、提前布局,加快現代通信技術在更大范圍的農村地區實現覆蓋,實現數字農業、現代農業、智慧農業,建立區域流通信息平臺,加快區域物流信息高效匹配,為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服務,促進區域商流、信息流、物流的融合發展。
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城鎮化建設道路,野蠻開拓自然資源、污染環境換來的經濟發展是不可取、不長久的。我國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關注區域資源合理化開發、集約化利用,減少資源閑置或過度開發。過去,一些地區為追求GDP的快速增長而采取本末倒置的舉措,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荒廢的土地、閑置的工業園比比皆是。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扎實做好區域產業規劃前期市場調研工作,不可脫離實際、盲目擴張。
各級鄉鎮都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制定,對地區總體用地面積、耕地面積、工業面積、儲備土地面積等統籌協同、梳理清晰,對區域產業布局和生態發展有明確的規劃和要求,逐步汰換落后產能及不符合低碳環保要求的產業,將有限的資源統一調配,提高社會效益。同時,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設置,循序漸進地投入便民服務設施建設。
地方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過程中,要關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地方經濟特色開發優勢產業資源,引進產業中領先企業或先進生產技術,實現本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產業發展不具備充分條件的行業,政府可以適當在金融和政策上加以支持和引導。鼓勵企業技術、研發創新,開發符合時代發展、具有創新價值的特色產品,實現鄉村振興的新標桿。在新型工業化建設道路上,鼓勵產業向技術密集型方向延伸拓展,不斷強化生產制造的生態化、智能化、網絡化進程,為中國智造2025戰略目標實現提供轉型蛻變機會。加快新興產業、新能源、新科技等領域企業的招商引資,實現地方區域產業多層次化、多功能化布局,推動工業經濟與鄉村經濟的同步發展。
合理布局城鄉協同發展的前提,是實現城鄉一體、鄉村城鎮化建設的基礎。在制定地方城鎮化建設總體規劃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設計符合地方自然資源、交通條件、工業及農業發展基礎等要素條件,結合區域特色制定重點產業領域。同時,加強城鄉區域的整體協同布局和資源整合,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助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鄉在資源、技術和人才交流上相互促進、相互學習,通過技術改革、技術創新加快優勢產業規模化發展。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上,進一步實現公共資源配置的均衡化、一體化,拉近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將城鄉作為統一整體構建新型城鄉合作關系,提高地方鄉鎮整體經濟總量和綜合競爭力,逐步實現地方產業資源集聚效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初具雛形。
不同地方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在發展城鎮化道路上要注意保護區域特色、人文要素不被破壞和影響。在鄉村振興的戰略指引下,地方城鎮化建設可以依托區域特點發展特色經濟產業,培育本土化的核心產品或服務,借助本地的歷史、文化、地理、自然條件等資源建設特色小鎮或特色產業,確立發展重點并樹立地方品牌。而隨著我國中心級城市的發展崛起,城市土地資源有限、土地價格直線走高、生活成本過高、空氣污染嚴重等問題不斷出現,給城市經濟發展設置緩沖和阻礙。城市周邊的城鎮鄉村已率先吸引一批工業資源來就近發展并吸引部分勞動力資源的轉移,這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為城市資源帶來減壓作用,并借鑒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促進鄉村資源開發、激活經濟活力,形成城鄉一體、協同發展的區域產業特色,拉動鄉村新型城鎮化經濟增長。
鄉村人口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地方經濟落后,在城市中生活的農村人口的基本需求是改善生活質量和經濟條件。新型城鎮化建設率先要解決地方經濟發展問題,提高地方鄉村經濟發展密度和經濟運行效率,為鄉村人口提供更多增加收入的機會。同時,對標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地方城鎮化工作要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完善居民生活的社會保障功能健全、完善,在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上可以考慮引進民間資本來實現多方共贏。關注地方政府社會責任的落實,突破傳統稅收扶持政策體系的簡單、粗放,以選商、優商為目的制定一對一優惠政策。改進招商引資管理制度,探索產業引入業績評價管理機制,將生態環保、畝產效益等硬性要求納入到績效考核當中。
根據地方鄉鎮的自然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時下受群眾喜愛的生態康養項目、生態養殖項目等,實現多種產業的融合發展的經濟新形態,促進生態經濟系統的循環發展。例如,關注地方人文歷史文化的挖掘、重塑,滿足社會大眾對高品質生活理念和人文文化探尋的需求,通過人文旅游等特色產業帶動農村新生態經濟項目。在民宿經濟、綠色消費的生活理念逐漸走入大眾視野中,地方鄉鎮政府要抓住機會建立生態性發展戰略規劃,開發建設一批有創新、有特色的生態休閑旅游項目,活躍農村經濟新活力。地方政府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始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關注地方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制定生態環保管理機制來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及項目審核評價。
加快城鄉統籌一體化建設發展,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路徑。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結合地方區域特點、產業布局逐步開展,以切實提高地方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為目的逐步落實。鄉村經濟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在推動城鎮建設上要加強城鄉資源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打造生態、環保、宜居的新型城鎮,實現地方城鎮化建設的穩步運行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