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瑞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離退休職工是一類特殊的群體。由于他們所處的現狀不同,退休以后,面對收入減少,待遇降低;年齡增高、疾病增多,身體狀況的變化。這些問題都會給他們在心理上造成一些負擔。為了能夠讓離退休職工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維護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依據離退休職工心態復雜化、訴求多樣化的新情況,加強心理疏導。
(1)心理疏導是離退休老同志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健康心理表現為持樂觀積極、健康向上、理性平和。不良社會心理則表現為對事物持否定態度,情緒化,看不到美好前景。
(2)心理疏導是維護和諧穩定的需要。對一些需要組織解決的困難或問題,如果心理良好,會全面分析、理性對待,通過正常渠道表達訴求;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可能會情緒過激、急于求成,往往以一己之見、粗暴的言語和行動上訪,必然破壞穩定大局。
(3)心理疏導是身心健康的需要。有的老人對健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認為身體沒大病就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早在60 多年前,已經把“健康”規定為:不僅身體沒大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如果身體雖然沒大病,可就是快樂不起來,看啥都不順眼,或者總是發牢牢騷、罵罵咧咧,也不能算作健康。醫學臨床證實30%的疾病與心理精神狀態相關。
(4)心理疏導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現在,政治內涵外延已經發生根本變化,思想工作也逐步走向科學化、人性化。努力開展好心理疏導工作,可以更加理解人、體貼人,避免思想政治工作假、大、空、虛等情形。
人隨著機體逐漸衰老,老年人出現記憶力減退,學習能力下降,感覺能力降低,思考能力減弱,情感不穩或淡漠,性格變得多疑狹隘等,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失落心。主要表現在離退休后的1 至3 年期間,隨著對離退休生活的適應,會逐漸減弱乃至全無。有失落感的主要是離崗前擔任領導工作的離退休干部,因為離退休前后在收入、威嚴、榮耀、作用乃至社會交往、人情關系等方面落差太大。
(2)孤獨感。主要表現在空巢、獨居老人和性格內向不愿廣交朋友、沒什么興趣愛好的老人那里。有的離退休“處干”較少和普通群眾接觸、獨來獨往,孤獨感也比較突出。
(3)焦慮心。焦慮表現是心急、憂慮不安。這種精神狀況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疾病引發,如心臟病,擔心不知什么時候在什么地點發作得不到及時搶救;二是在商品經濟社會的大潮中,有些離退休職工按捺不住寂寞,輕信虛假廣告,經不起種種誘惑,貪圖便宜,結果上當受騙,吃了大虧,引起焦慮。
(4)抑郁感。通常表現為不開心、不愉快、情緒低落。抑郁分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對重度者,不僅需要心理疏導,還得藥物治療。對待抑郁,兩種態度都要不得。一是小心翼翼,總擔心患抑郁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反而弄得不愉快;二是不重視,認為心理問題不是病,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5)強迫感。如回憶強迫,反復回憶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雖明知沒有什么意義,卻不能控制,非反復回憶不可。
(1)幫助離退休職工調整好心態。心態不僅決定生活質量,而且還會影響對事物的看法。例如一個人心情平淡,就會快樂安康。如果心態不好,就會滿腹牢騷。不但影響人際關系,還會有礙安定團結。因此,一定要幫助他們充分認識到退休不是人生的結束,只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是一種具有成熟美好新生活的開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每個退休者面前,還有很長的生活路程。因此,一定要努力克服消極心理,樹立積極的生活方式,自覺地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特別是對于那些在職時擔任過某些職務的退休者而言,調整好心態,更為重要。應當盡快實現角色轉換,自覺清醒地認識到,離開領導崗位就是普通民眾。要擺正位子,放下架子,還原人生閱歷的本來面目,把自己放回到正常平淡的生活中去。只有深入到新的群眾之中,才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2)引導離退休職工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問題。特別是在信息社會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時刻都有各種不同的信息大量涌現。如何應對負面信息的影響,這就需要引導離退休職工先要弄清信息來源,區分真偽后,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具體分析。不僅要看到它的負面,還要看到它的正面;不僅要看到局部,還應該看到整體。這樣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有些問題畢竟只是少數和個別現象,不是主流。要采取積極措施,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倡誠信守法、反腐倡廉,存善心、做好事、助人為樂。
(3)動員離退休職工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生命在于運動,人們經常參加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豐富生活、愉悅心情,還能有效地緩減心理負擔。因此,它也是一項心理疏導的重要方法。離退休工作單位要切實從離退休職工身體狀況、興趣愛好實際出發,開辦老年大學,組建文體協會,開展愛心互助志愿活動,從而調動離退休職工的積極性。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離退休老同志有的忙于學習、有的忙于鍛煉、有的忙于寫作、有的忙于演出、有的忙于養花養鳥,還有的忙于下棋、打撲克牌,生活得很充實。原來有些缺乏愛好的同志,覺得生活孤獨寂寞,思想焦慮、不安,自從走出家門,積極參加活動之后,擴大了人際交往,結識了新朋友,獲得了新知識,生活有了新的活力。從而營造出一種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圍。
(4)激勵離退休職工嚴于自律。過去他們都是生產建設和工作骨干,有豐富經驗和卓越技能。現在雖然人已退休了,但仍然可以發揮余熱,老有所為。特別是在離退休職工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共產黨員,更要牢記宗旨,不辱使命。努力爭做優良傳統的傳承者、和諧穩定的維護者。
(5)堅持心理疏導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對于離退休職工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對待老年人態度以及在養老服務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光靠心理疏導是不行的,僅靠某個部門也是解決不了的。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切實采取措施,認真對待,方可奏效。
一是認真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現在有些年輕人不能正確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性,把行動遲緩、反應遲鈍,誤認為老年人麻煩、難纏,個別地方出現了老年人跌倒沒人敢扶、出租車拒載,甚至發生家庭拒養的怪現象,這些都是道德的缺失、歧視和虐待老年人的具體表現。需要通過行孝文化建設和社會公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二是確保生活和政治待遇的落實。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價上漲因素的影響,應該努力使離退休職工的生活待遇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使他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是整體規劃合理布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由于面臨老齡社會的到來,這個群體的人數會越來越多,供需矛盾更為突出。應統籌規劃和合理布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不僅要有數量足夠的規劃,還要符合老年人特點,方便實用的養老、醫療、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
四是建立“特殊群體”幫扶關愛機制。針對退養家屬工、農場家屬工、精簡下放、有償解除合同退休人員,或患重大疾病,或因子女上大學,造成生活水平下降,生活發生困難的“特殊群體”,要從思想政治、精神文化和物質需求三方面建立幫扶關愛機制。
思想政治幫扶關愛立足化解矛盾,加強思想疏導,在注重思想溝通和正面教育的同時,對于歷史遺留問題和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都要本著“正視、理解和化解”的精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疏導工作。精神文化幫扶關愛立足理解關愛,對于“特殊群體”反映出來的問題,采取“進門疏導”的辦法解決,主動登門拜訪,把溫暖和服務送到家的精神,使矛盾得到妥善解決。物質需求幫扶關愛立足以人為本抓管理,幫扶救助暖人心,急“特殊群體”所急,想“特殊群體”所想,幫“特殊群體”所需,為“特殊群體”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力所能及地滿足他們的愿望,不斷改善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