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李 婉 趙海益 仇百慧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 上海 200000)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建設,而應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
中國稅制課程作為財政稅收專業一門核心的專業課程,研究的是在中國稅制如何設計,如何征稅,有哪些影響,該如何改進。授課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有利于更好地從國家戰略角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述角度理解我國財政稅收政策,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稅制之所以為目前狀況的原因以及政治考量。目前高校體系中在基礎課程模塊已經加入了思政教育,但學生對于思政教育課程興趣度沒有我們預期的那么高。此種情形下,我們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又會取得怎么樣的效果不得而知。但是中國稅制課程與國家意志和國家活動密不可分,從國家角度對財稅政策進行解讀,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反而是有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
當前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于課堂組織。專業課程課時一般只有15周,面臨放假沖課以及期中考試等因素占用的課時,剩下的課時基本上只剩下12-13周的課時,總體來說課時較為緊張。如何在專業課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塞入專業知識,如何把握課程思政教育的時間長度,照顧到整體課時安排,如何利用思政教育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課程學習效果是最為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課程思政教育方式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現在的學生普遍比較自我,只對符合自己興趣的內容會投入精力,如果要求他們抬起頭看看自我之外的、社會的、高層的、宏觀的層面,他們會覺得不理解不適應,甚至加以抵觸。
所謂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是指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時機選擇、媒介選擇以及表現形式選擇。具體有如下分類: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按融入時機可以分為專業課預習時、專業課程授課時、專業課總結時。課前預習時通過各種教學材料和預習材料讓學生首次接觸思政元素,灌輸一些基本的觀念,有助于學生做好思想準備。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時再加以引入和強化,授課時再次強調課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加深教育的深度。在一小段專業課程結束之時,對學生就專業問題進行提問、思考和討論,采取浸潤式教育方式,當學生無法解釋、判斷不力、理論水準不高的時候,教師適時的介入,結合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價值觀、人生觀和國家觀念的教育,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一般情況下采取教師親口授受的方式,俗稱線下課堂教育。但科技發達的當代社會,再好的教育也要采取被教育者能夠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媒介。因此,在多種感官刺激下長大的學生一代,普遍喜歡視頻教學的情況下,以在線視頻的媒介方式引入思政教育,不失為一種換位思考的融入方式。但是視頻的比例要控制好,不能超過三分之一,還需要有其他形式的媒介,如紙質形式的教學材料。通過紙質材料以及附上的問題思考,可以讓學生暫時抽離視覺感官刺激,調動腦內神經活動,思考帶來的成就感也不容小覷。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時最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可能就是表現形式。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填鴨式、思考式、參與式以及示范式教育。教師通常采取說教式填鴨教學,使得思政教育變得面目可憎,為學生所抗拒。思考式也是提問式,就是將說教變成提問,為什么會是這樣,調動學生大腦與教師同時運轉,避免被動接受,提高授課效果。參與式教育通過吸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教學,增加互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深度以及教學效果。同時,邀請行業內杰出的從業人員走進課堂進行示范式教育,以他們對于國家、社會、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以及成績來影響學生的認知和心態。
為了研究以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本項目特意設計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時點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過在線教育、教師講解以及紙質作業的媒介,采取填鴨式、思考式、參與式以及示范式四種教育表現形式,在《中國稅制》課堂實施思政元素融入,并發問卷和測驗調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和喜好程度。為了便于研究,本項目選擇在課程開始之前就中國稅制的設計思路以及征收管理制度對學生做一次裸測,調查其在未接受專業知識訓練時對中國的稅制是如何理解和評價;在課程結束之后再做一次測驗,檢驗其理解程度,尤其是在價值觀、人生觀和國家觀上的認識與授課之前有何不同。通過兩次測驗結果,來衡量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同時,課程結束之后進行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接受程度的問卷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和對比測驗參加的人數為80人,收回問卷80份,100%回收。
4.2.1 融入時點的選擇對接受程度的影響
本項目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元素融入時采取了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節點,通過統計“請問你對中國稅制課程思政教育在課前預習、課堂講解以及課后作業哪個環節最喜歡”問題的回答數來分析學生對于融入環節和時點選擇的接受程度,80人中有35人選擇課前預習環節比較能接受,占總人數的43.75%;35人選擇課堂講解的環節比較能接受,占總人數的43.75%;10人選擇課后作業中體現思政教育元素,占總人數的12.5%。雖然在各個選項上有人數的差別,學生普遍能接受在課堂講解的時候教師引入課程思政元素。通過與個別學生訪談得知,這主要是因為學生還是習慣聽教師講解。各種選擇的分布主要與學生的學習習慣相關。
4.2.2 教育媒介的選擇對接受程度的影響
本項目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元素融入時采取了在線視頻、教師講解以及紙質作業三種媒介,通過統計“請問你對中國稅制課程思政教育采取觀看視頻、課堂講解以及紙質作業哪種媒介最喜歡”問題的回答數來分析學生對于教育媒介選擇的接受程度,80人中有45人選擇在線視頻教育形式,占總人數的56.25%;30人選擇教師講解媒介,占總人數的37.5%;5人選擇紙質作業媒介,占總人數的6.25%。雖然在各個選項上有人數的差別,學生普遍能接受觀看視頻的方式。通過與個別學生訪談得知,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喜歡看視頻,相對不喜歡說教和講解,更不喜歡紙質作業中體現思政元素。
4.2.3 表現形式的選擇對接受程度的影響
本項目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元素融入形式采取填鴨式說教、思考式提問、參與式體驗、示范式教育四種表現形式,通過統計“請問你對中國稅制課程思政教育采取教師理論講解、思考式討論、參與式體驗、示范式教育哪種形式印象最深”問題的回答數來分析學生對于教育表現形式選擇的接受程度,此題為多選題,學生可以選擇兩個以上選項。80人中有70人選擇參與式體驗,占總人數的87.5%;70人選擇示范式教育,占總人數的87.5%,40人選擇思考式討論,占總人數的50%,有20人選擇教師理論講解,占總人數的25%。由此可見,我們的思政教育最受學生歡迎的形式是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形式,學生通過轉換角色,站在決策者的高度來體會國家戰略與財政制度設計,其共情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也會有所改善。
本項目設計了在專業課授課之前后分兩次進行測試,衡量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在思政教育前后有何不同。通過前后兩次測驗對比,講授前學生答題正確率平均只有33.3%,而在課程結束后再進行思政教育測試,學生答題正確率平均可以達到65.75%,有了明顯的提高。因為課程思政的測試不考專業知識,只考核對于觀念的理解和宏觀的把握,因此可以排除專業課知識的理解對于思政教育測試的影響干擾。
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平時學生反饋,本項目認為專業課結合課程思政教育,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的時點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應該貫穿于專業教育的整個過程。在課前預習階段,最好不要硬性強調思政元素,而是在講解和總結時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去。同時,為了按時完成教學內容的安排,思政教育的時長也不宜過長,痕跡不能太明顯,應該把思政教育與理解問題的思路聯系在一起,使之成為理解財政稅收問題的鑰匙,說服力就將會大幅提升。
通過調查得知,學生喜歡自己做主,教育的方式和媒介也應該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既提高接受度,又提高趣味性。課程思政教育的媒介可以采取視頻教育,可以多采取參與式體驗的方式,可以多邀請行業專家進課堂現身說法,總之降低教師課堂說教和講解的比重,豐富化課程思政教育形式,讓其接受多感官刺激,加深印象,內化理念于心。
同時,作為課堂質量控制和水平衡量的必要途徑,必須加強練習、測試和互動所占比重,過程管理的同時輔之以結果管理,提高課堂授課質量和效果,使得課程思政教育成為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