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成
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患者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占有較高的比例,腫瘤組織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腸,或是位于距肛緣<8 cm 的腸段。在疾病的發生、進展過程中,潛在著近端局部浸潤風險,需要及時實施根治性切除手術,在腫瘤細胞尚未發生轉移、擴散的情況下,將腫瘤組織切除,并減少或避免腫瘤細胞殘留,防止局部復發、遠處轉移的發生[1]。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良好選擇,根據直腸及腫瘤組織的解剖結構,直腸癌局部病變和浸潤往往局限于系膜范圍內,實施直腸系膜切除,可以較為徹底的清除腫瘤組織及局部浸潤病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實施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過程中,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盡可作為選擇,應該結合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其手術療效及安全性,從中選擇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2]。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52 例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單盲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 例。觀察組中男女比為14/12;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58.16±5.67)歲。對照組中男女比為15/11;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58.37±5.9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結合患者的癥狀表現以及直腸指檢、直腸鏡檢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符合《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19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對于低位直腸癌的診斷標準;③符合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認知和精神障礙;②合并腸梗阻、穿孔。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患者采用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取截石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臍孔位置穿刺,建立CO2氣腹[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進行腹腔探查,確認腫瘤組織的實際情況。在右髖前上棘與鎖骨中線焦點部位和左臍旁腹直肌外緣部位、右臍旁腹直肌外緣部位分別作手術切口,分別作為主操作孔和輔助操作孔。經操作孔道置入手術器械,游離乙狀結腸,行淋巴結清掃。使用超聲刀,剝離直腸系膜,切斷直腸遠端與腸系膜下血管,切除腫瘤組織。術后退出腹腔鏡和手術器械,行吻合腸道、清洗消毒、止血、關腹等操作。
1.2.2 對照組 患者采用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取截石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結合影像學資料,根據病灶位置,在腹部作手術切口,打開腹腔后,探查癌腫的具體情況,結扎腫瘤上下腸管,將將病變腸段、系膜切除。術后行吻合腸道、清洗消毒、止血、縫合切口等操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治療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應用容積法進行術中出血量的檢測。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腸梗阻、切口感染以及尿潴留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88.54±9.18)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13.69±2.56)h,術后恢復排氣時間為(1.75±0.24)d,術后住院時間為(9.15±1.49)d。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27.13±10.82)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19.74±2.97)h,術后恢復排氣時間為(3.04±0.39)d,術后住院時間為(13.19±1.35)d。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3.867、7.868、14.364、10.246,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腸梗阻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85%(1/26);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腸梗阻3 例,切口感染3 例,尿潴留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0.77%(8/26)。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84,P<0.05)。
低位直腸癌是一種常見、多發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對于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形成損害,引發胃腸道不適癥狀,導致其生活質量的下降[3]。低位直腸癌對于患者身體健康的危害性較高,病情的持續進展,會出現癌灶轉移、擴散的情況,全身多個組織器官均可能受到累及,發展至晚期,往往難以治愈[4]。為了提高低位直腸癌的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應該及早展開治療[5]。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將癌灶組織切除,防止疾病的進展和惡化,預防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維護患者的胃腸功能,降低疾病風險,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6]。
在低位直腸癌的手術治療期間,主要采用直腸全系膜切除術,由于癌腫未侵出筋膜臟層,癌灶及局部浸潤病灶存在于直腸系膜內,將直腸系膜切除,能夠較為徹底的清除病灶,減少腫瘤細胞殘留的情況,進而有效降低復發風險[7]。在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過程中,手術方式的選擇十分關鍵,影響著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預后[8]。常規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根據腫瘤位置,經腹部做手術切口,打開腹腔后,根據腫瘤的具體情況,實施直腸全系膜切除治療。但是該術式的創傷性較大,術后的切口愈合較為緩慢,同時還會受到吻合口瘺、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困擾[9]。與此同時,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腹腔暴露面積大,腔內組織器官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和刺激,容易誘發相關并發癥,對于患者的術后恢復產生負面影響,并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10]。
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的有效開展,能夠有效減輕手術創傷。腹腔鏡下實施手術,能夠利用腹腔鏡探查病灶的具體情況,了解更為細微的結構特征,可以精細化的實施操作,有效切除病灶組織的同時,可以保護腹腔鏡組織器官免受干擾和刺激,進而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充分保障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并減少了患者術后恢復期間的風險因素[11]。與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相比,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低位結腸癌的優勢在于減輕手術創傷、減少術中出血以及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88.54±9.18)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13.69±2.56)h,術后恢復排氣時間為(1.75±0.24)d,術后住院時間為(9.15±1.49)d。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27.13±10.82)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19.74±2.97)h,術后恢復排氣時間為(3.04±0.39)d,術后住院時間為(13.19±1.35)d。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3.867、7.868、14.364、10.246,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84,P<0.05)。說明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的應用,對于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快速、良好的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的優勢作用也得以充分凸顯。
綜上所述,與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比較,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在降低手術風險、縮短術后恢復時間以及改善預后等方面有著更為顯著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