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勛波
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是指通過采取一定措施預防居民疾病發生,改善居民健康情況[1]。一般在居民中實施三級預防,包含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與臨床預防[2]。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居民公共衛生與預防保健越來越重視,基層衛生服務快速發展。公共衛生是致力于健康人群、綜合復雜的基本衛生服務體系,居民對于衛生預防保健需求也越來越高。城鎮及農村地區人口多,預防保健任務繁重,這給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也不利于政府相關政策實施。本研究通過分析昌圖縣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現狀,并探討其影響因素,旨在為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期間對昌圖縣居民應用分層抽樣方式選取2000 名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本地居民、居住時間>1 年的外來人口及常駐居民,調查前進行研究目的講訴,取得居民同意后進行問卷調查及一般情況詢問。
1.2 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所選居民進行調查,所有調查員均經過專業培訓與考核,調查方式采用面對面、電話等,對于言語困難、不清對象,可由家屬代訴,對于書寫困難對象,由周圍鄰居等代寫,保證調查結果真實有效。重點詢問并記述居民公共衛生預防保健認識與需求。問卷包含老年疾病預防、慢性病管理、計劃生育、精神疾病管控、計劃免疫等多個方面內容,發放問卷2000 份,收回有效問卷1597 份,有效率79.9%。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需求情況,分為十分必要、一般、不需要,需求率=(十分必要+一般)/總例數×100%。②分析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需求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需求均較高,其中,慢性病管理的需求率最高,為98.6%。見表1。
2.2 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慢性病、年齡、職業是影響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獨立危險因素,健康知識掌握是影響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獨立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1 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需求情況[n(%),n=1597]

表2 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隨著國家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基層居民公共衛生預防保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昌圖縣居民對于公共衛生與衛生保健各項目有不同的需求,對于需求量較大的衛生服務內容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衛生工作人員來說,提高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水平與適當調整服務內容是目前工作的重點。目前對于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存在爭議,特別是對于預防與全科醫生、康復治療等服務內容范圍與服務性質方面尚無明確分類[4]。為提高居民衛生服務保健效率,保障衛生保健質量,就需要對當前居民衛生保健內容與基本流程進行詳細了解,結合實際調查對象,制訂實際、系統的工作計劃與方案。
本次通過對昌圖縣居民調查可以發現,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的需求均較高,其中,慢性病管理的需求率最高,為98.6%。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并且可誘發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并發癥,這與郝愛華等[5]研究結果相一致。可依據此調整居民衛生保健服務內容,強調衛生服務保健教育與慢性病教育,向慢性病防控進行傾斜。另外,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慢性病、年齡、職業是影響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獨立危險因素,健康知識掌握是影響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需求的獨立保護因素(P<0.05)。隨著居民生活壓力的增加,年齡不斷增長,居民老年化伴隨著慢性病增多,因此對于部分衛生保健部門可通過首先開展慢性病宣傳教育為居民健康教育打下群眾基礎[6,7]。提高居民衛生保健意識,養成定期衛生保健服務,隨后開展居民定期體檢、疫苗宣傳與接種、計劃生育、精神疾病管控等,幫助居民記錄并管理居民健康。有利于加強健康衛生保健服務基礎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以上主要因素進行分析,為提高居民需求,保障衛生保健服務更好開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①提高政府衛生保健作用,政府作為衛生保健服務的主體,應盡可能出臺并依據調查完善衛生保健服務范圍與內容,隨著經濟發展與居民觀念轉變,居民對于計劃生育等需求逐漸降低,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需求逐漸增加。通過以政府為主導,提升居民對于公共衛生預防保健認識與重視度,定期派發宣傳車、組織居民宣傳會議等,提高居民對于衛生保健服務信任度。②完善慢性基礎疾病防控制度,建立慢性病健康檔案,定期對于慢性病居民進行藥物救助與各項指標檢測,提供血壓計、血糖儀等儀器對潛在風險者進行測量,由專業醫師組織慢性病患者交流注意事項與鍛煉方式,規避發病高危因素,使潛在風險患者更加關注自身健康。本次研究表明年齡作為影響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可通過對40 歲以上人群提倡血糖、血壓、腸鏡、乳腺檢查等,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③完善藥物監督制度與政府監督,部分居民對于居民衛生保健服務內容與價格存在偏見,特別是對于慢性病患者認為衛生保健服務時間長、效果局限,甚至部分慢性病患者拒絕衛生保健服務,放棄治療機會,或前往更大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這就增加了上級醫療機構的壓力,隨著國家對于藥物價格管控與疾病分級分診政策的實施,這種現象已逐漸改善,但仍需采用相關制度,保障利益真正受惠于人民,降低居民診治費用,減輕居民生活壓力,為居民切實提供衛生保健服務。
綜上所述,居民對于慢性病認識及慢性病管控與疾病預后密切相關,提升公共預防保健的關鍵是提升居民預防保健認識,要重點強調慢性病預防管理、健康知識、更年期保健等公共預防保健項目,要結合本地具體情況,提升居民衛生預防保健服務質量,滿足居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