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穎
處方是患者個性化治療的重要憑證,合理處方能使患者的疾病治療快速有效。反之,不合理處方不僅延誤患者疾病治療,還會造成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嚴重損害患者健康,并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增加患者及社會的醫療費用負擔。因此,對門診處方進行點評,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實施干預,是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的重要舉措[1,2]。本院對2015~2019 年門診處方進行隨機抽樣點評,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實施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5~2019 年度的門診處方2500 張,每年度500 張。
1.2 方法 根據《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臨床用藥須知》、《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精神藥品管理辦法》、《抗菌素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指導文件[3,4],同時參考相關藥品說明書,對處方進行審核與點評。將不合理處方分為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
1.3 干預措施 定期(每季度)召開由主管副院長主持、醫務科和藥劑科組織、門診醫生和藥師參加的醫院處方點評工作會議,加強合理用藥相關知識和相關法律及法規的學習[5]。審核和討論門診處方點評結果,對不合理處方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針對性培訓,對個別醫師存在的問題同時采用短信或微信溝通干預。每6 個月公布1 次不合理處方前5 名的醫師名單。
1.4 觀察指標 分析門診處方基本情況、不合理處方分布情況,比較2015 年與2019 年不合理處方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門診處方基本情況 2500 張處方中平均每張用藥2.8 種,符合《處方管理辦法》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 種藥物的規定。國家基本藥物占處方用藥的50.8%(1270/2500),高于國家≥30%的規定[1]??咕幬锸褂寐?.6%(140/2500),低于抗菌藥物使用率≤20%的要求[1]。注射劑藥物使用率10%(250/2500),低于WHO 規定23.4%~24.1%的標準[1]。每張處方平均金額74.76 元,超過200 元的大額處方累計36 張。
2.2 不合理處方分布情況 2500 張處方中,合理處方2077 張,占83.08%;不合理處方423 張,占16.92%。在不合理處方中,不規范處方278 張,占65.72%,其中,一般項目不全(漏寫性別、年齡、診斷和開具日期)有101 張,居不規范處方發生率的首位,占36.33%(101/278);未使用通用名(未使用藥物法定名稱或使用藥物商品名)52 張,占18.71%(52/278);醫生簽名不規范(冒名代簽,醫生給自己開處方沒有其他醫生蓋帽)41 張,占14.75%(41/278);診斷與用藥不符(診斷和開具藥物沒有治療的相關性、無指征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給藥方法不合理等)14 張,占5.04%(14/278);其他問題(醫生修改未簽名、藥物劑量與數量單位書寫不規范、用法用量使用“遵醫囑”、藥師調配審核處方未簽名等)70 張,占25.18%(70/278)。用藥不適宜處方106 張,占不合理處方的25.06%(106/423)。其中用法用量不適宜48 張,居不適宜處方發生率首位,占45.28%(48/106);藥品劑型或給藥途徑不適宜30 張,占28.30%(30/106);適應癥不適宜20 張,占18.87%(20/106);聯合用藥不適宜8 張,占7.55%(8/106)。超常處方39 張,占不合理處方的9.22%(39/423)。其中無適應癥用藥22 張,占56.41%(22/39);超說明書用藥10 張,占25.64%(10/39);無正當理由同一患者同時開具兩種藥理作用相同藥物7張,占17.95%(7/39)。見表1。
2.3 2015年與2019年不合理處方發生率比較 2019年不規范處方發生率3.8%、用藥不適宜處方發生率1.2%、超常處方發生率0.4%均低于2015 的17.2%、6.6%、3.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423 張不合理處方分布 [n(%)]

表2 2015 年與2019 年不合理處方發生率比較[n(%)]
3.1 不合理處方發生原因分析
3.1.1 不規范處方 本文不規范處方累計278 張,居不合理處方的首位,占65.72%(278/423)。不規范處方發生率均為每年最高,其原因可能是:①醫生對處方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嚴格按照《處方管理方法》書寫處方,造成處方前記或后記內容不完整或缺失。處方前記書寫不完整,漏寫患者性別、年齡等,會給患者用藥史檔案的建立帶來困難[6],并影響患者病案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處方后記中醫生正確簽名,既是對患者用藥負責的行為[7],又是履行醫生權利和義務的體現。醫生簽名不規范,不完整,不僅患者有意見,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問題;②對下級無處方權醫生疏于管理,上級醫生允許無處方權醫生代簽處方;③藥物商品名比較簡單上口,一些醫生為“快”和“方便”,喜歡使用藥物商品名;④藥物品種和規格繁多,容易相互混淆,醫生很難憑記憶準確書寫,如同為止血藥的止血芳酸和止血環酸;阿糖腺苷、阿糖胞苷,前者為抗病毒藥,后者為抗腫瘤藥;他巴唑、地巴唑,前者為抗甲狀腺藥,后者為抗高血壓藥;⑤醫藥技術的迅速發展,許多新藥、特藥不斷涌現。醫生的藥學知識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難以掌握現代藥物綜合知識[8];⑥藥師審核處方工作量大,時間緊,往往不能全面發現處方中所有不合理問題,有時忙中出亂,漏簽名;⑦門診藥房直接面對患者工作環境,往往較噪雜,對藥師審核處方造成不良影響。
3.1.2 用藥不適宜處方 本文用藥不適宜處方106 張,占不合理處方的25.0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用法用量不適宜,一些醫生開具抗菌藥物,不按公斤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藥物劑量,而是憑自己經驗開具藥物用量。如處方開具1 次/d 注射用頭孢呋辛鈉,該藥為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藥品說明書規定用藥3~4 次/d,才能確保有效的抑菌血液濃度。1 次/d 用藥,達不到抑菌血液濃度,起不到治療作用。又如緩釋制劑用法是1 次/d,而有處方開具3 次/d;緩釋制劑規定是完整服用,但有處方開具“掰開服用”,使其血藥濃度較難控制在有效安全范圍內[9];②藥品劑型或給藥途徑不適宜,一些醫生在標明給藥途徑時缺乏嚴謹性,粗心大意,隨意而為,沒有意識到給藥途徑不當,可引發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如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藥品說明書規定給藥途徑為肌內注射或關節內注射,不得供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但有處方開具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③適應癥不適宜。主要是醫生對適應癥缺乏準確理解,隨意開具處方,如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開具苯溴馬隆片。該藥說明書注意事項注明不能在通風急性發作期服用,因為開始治療階段,隨著組織中尿酸溶出,有可能加重病情;④聯合用藥不適宜,醫生對一些藥物配給禁忌或相互不良作用不夠熟悉或不了解,盲目開具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合用,如診斷“胃腸炎”,同時開具“藿香正氣水”和“頭孢拉定膠囊”,藿香正氣水含有酒精,與頭孢類藥物合用出現雙硫侖樣反應(戒酒侖樣反應),另外導致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還有硝基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其他抗菌藥如呋喃唑酮、氯霉素、灰黃霉素、磺胺類等,因此臨床用藥必須謹慎。又如診斷為“胃腸炎”,處方開具左氧氟沙星膠囊和維U 顛茄鎂鋁片。這兩藥合用會生成金屬離子螯合物,不利于左氧氟沙星的吸收,降低藥物治療功效。
3.1.3 超常處方 本文超常處方39 張,占不合理處方的9.22%。其原因主要是醫生對一些藥物的藥理作用理解不透徹,認識模糊不清,往往開具以下超常處方:①無適應癥用藥,如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開具頭孢拉定膠囊,痛風性關節炎是無菌性炎癥,不需要使用任何抗生素,除非合并有破潰、伴細菌性感染才使用抗生素;②無正當理由超說明書用藥,如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處方開具鹽酸西替利嗪片。該藥是二代抗組胺藥物,其說明書規定的是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及皮膚瘙癢,該藥雖有擴張支氣管的作用,但用來治療急性支氣管炎,屬于超說明書用藥。崔學艷等[10]研究表明超說明書用藥的處方中,有73%的處方缺乏循證醫學依據;③無正當理由為同一患者同時開具兩種以上藥理作用相同藥物,如診斷為軟組織損傷,處方開具頭孢呋辛及左氧氟沙星,這兩種藥物的抗菌譜相同,藥理作用相同,使用其中一種抗菌藥物能有效預防和治療細菌感染,又如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處方開具復方甘草口服液、肺力咳合劑和芒果止咳片,處方中復方甘草口服液和肺力咳合劑具有相同止咳化痰的藥里作用,使用其中一種藥物就能達到止咳化痰的治療效果。
3.2 干預效果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處方點評發現處方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可使不合理處方逐年減少;2019 年不規范處方發生率、用藥不適宜處方發生率、超常處方發生率均低于2015 年,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持續處方點評干預,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思想上重視處方的重要性,通過定期處方點評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處方管理的法律法規及合理用藥相關知識,使主管領導、門診醫生和藥師都提高了對處方重要性的認識。醫生的認識提高了,態度端正了,自然會嚴謹、規范開具處方;②存在問題容易達成共識,處方點評所發現的問題,通過針對性培訓學習以及藥師和醫生的交流,能較準找出不合理處方的根源,分析出合理處方的要素,醫生和藥師對存在問題達成了共識,采取的改正措施更為有效;③促進醫生和藥師關系的和諧及工作上的配合。醫生是用藥的決策者、處方的開具者,藥師是處方的調配者、點評者和用藥的審核者[3],他們都是優化合理處方的責任者。這兩者通過處方點評和干預過程,相互之間不斷交流,處方存在的問題,共同探討和踐行合理處方的措施。這樣,較好優化了雙方的認識,磨合了雙方的意見,有力促進了醫生和藥師關系的和諧,加強了工作上的密切配合。這兩者關系的和諧及工作上的密切配合,可進一步降低不合理處方的發生率,邁入了提高合理處方的良性循環。
總之,持續性開展門診處方點評與干預,能有效地減少不合理處方,提高合理性用藥,確保藥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較好的節約醫藥資源,減輕了患者和社會醫療費用的負擔,促進了患者家庭和社會的和諧。顯然,門診處方點評與干預,具有良好的臨床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