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醫科大學 黃鴻飛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體系,積淀了豐富的生存智慧和價值追求,為后人留下豐厚寶貴的精神遺產。這種自信的來源不僅停留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所創造的燦爛文化的“器物”層面,而且是其所積淀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這種力量是根植于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融入于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處世態度,可以激發創造力,凝聚向心力。
文化發展的歷史傳承性決定了文化自信必然首先來源于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歷史依據。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度有挫敗感,這種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了部分國人對中國文化產生自卑的心理,熱衷于推崇西方文化,甚至全盤否定中國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思潮不斷涌入,同時市場化的經濟環境產生的利益多元化,各種文化產品層出不窮,不同程度消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在多元文化交織融匯的局面下,部分大學生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精神空虛,甚至出現價值觀混亂、文化認同迷茫等負面現象。以船政文化為載體,可以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力量與養分,有助于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
福建船政自興起就以“自強”為目標,這是應對近代以來西方世界處于領先地位,扭轉中國落后挨打被動局面的積極回應。福建船政力圖“自強”的努力,從船政先驅的思想理念可管窺一二,沈葆楨在《閩廠輪船續行與造片》奏章中強調說:“廠中多造一船,即愈精一船之功;海防多得一船,即多收一船之效。況由熟生巧,由舊悟新,即鐵甲船之法,亦可由此肇端。購置者權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權操諸于己。”
船政文化就是在中華民族力求發奮圖強、抵御外侮的背景下產生的,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為動力,為尋求實現民族獨立,主動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的生動實踐。福建船政以船政學堂為中心,開辦近代新式教育,培養海軍人才,創辦近代工業,涉及軍事、工業、教育、政治、外交等領域,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促進中國近代化進程,同時也孕育了許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船政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尋求民族獨立,捍衛民族尊嚴的奮斗史,是近代中國人實現“中國夢”的探尋歷程,是近代中國人探尋民族自強、富國強兵之路的歷史縮影,這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不懈探索有深層次的契合。
船政歷史人物身上所折射的精神追求、價值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所謂“師夷制夷”的愛國自強精神、“窮則變,變則通”的變革思想、“東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陸”的海權意識、“船政根本在于學堂”的人才觀、“引進西學,為我所用”的開放精神、“求是、求實、求精”“窺其精微之奧”的教育觀等,凝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智慧,其內涵豐富,如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的開放意識,尋求自強、振興民族的奮斗精神,發展工業、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以及尋求突破、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更是值得今人汲取與推崇。
福建船政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歷程中飽經磨難,在西方列強頻繁侵擾中國之際,船政先驅攻堅克難,自強不息,取得的點滴成就在近代中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福建船政在當時創下了許多“中國之最”,其船廠規模之大,是遠東近代最大的造船廠,在世界上也不多見。船政學堂設前后學堂,分制造和駕駛兩科,聘用外交,采用英法兩語教學,這是中國第一家正規的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專業學校。以往的水師輪船,均為人力駕駛,而馬尾造船廠自制的“萬年清”號,升級傳統的造船工藝,采用蒸汽動力,是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艦船。1877年1月,中國自制第一艘鐵甲艦“龍威”號下水,是北洋艦隊八大艦艇之首,后編入北航海軍改名“平遠”。1907年1月,船政員工根據法國圖紙制造出中國第一艘折疊式水上飛艇。這些由船政先驅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就,正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最好的詮釋。
以船政文化為載體,傳遞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對當前加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及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前,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培養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要培育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船政學堂培育了一批領先時代的精英人才,也造就了一批捍衛海疆和民族尊嚴的愛國者,如思想家嚴復、翻譯家林紓、造船專家魏瀚、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又如甲午海戰中舍身殉國船政學員鄧世昌、林永升、葉祖珪等愛國將士。船政人物所呈現的報效國家、舍身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正是對實現民族獨立與復興的理想信念最好的詮釋。通過船政文化資源,諸多船政人物的人生軌跡為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參考與借鑒,能夠不斷給大學生以情感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熏陶,可以使大學生深刻感受和理解那一歷史時段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與民族前途而奮斗的輝煌歷程,進而激發大學生立志報效國家的熱情。
船政文化蘊含的豐富精神素材,為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提供了精神滋養來源,對于拓展人文知識、培育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和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船政人物身上所折射出豐富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追求,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的開放胸懷,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間接呈現,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能夠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因此,借助船政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領悟民族精神的形成過程及內核價值。
用船政文化的風骨神韻滋養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用船政文化的豐厚內涵提振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骨氣、志氣和底氣,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將船政文化納入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中,根據船政文化的內在屬性,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規律與教育對象特點,有效發揮船政文化在思政課堂的作用。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素養,直接體現船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程度和效果,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掌握和研究船政文化,挖掘其在愛國主義教育、傳承民族精神、“中國夢”教育的育人價值,促使船政文化的精神價值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進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其二,船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時,要創新思政課堂授課方式方法,運用鮮活生動的內容、豐富多樣的形式,講解船政文化的發展歷程,理清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涵;結合時代價值要求,講解船政文化的當代價值及時代內涵,通過主課堂教學認識和把握船政文化的思想價值,從而達到滲透性強和影響持久的教育效果。只有契合大學生成才的實際需求,才能真正把握船政文化的精華,喚起其文化自覺意識,激發其內在的精神力量。
船政文化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素材,充分拓展其實踐育人功能,有利于深化大學生對船政精神內涵的認識。一方面,要充分開辟船政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以船政文化資源為依托,如參觀船政博物館,船政文化遺址,開展體驗式實地教學,縮短受教育者的時空差距,增強歷史體驗與感受,在實踐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自身的歷史使命與歷史責任。另一方面,要建立以船政文化為內容教學實踐基地,開展船政文化系列實踐活動,利用各種重要紀念日開展船政文化教育,充分利用船政重大歷史事件和船政歷史名人紀念活動,引導大學生自發走進船政文化,了解船政文化,宣傳船政文化,實現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現場教學的雙向互動,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感悟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實踐教育中接受船政文化的浸潤,增強學生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
大學不僅是培養社會棟梁之才的搖籃,同時也是傳承與創新文化的重要場所,將船政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體系建設中,有助于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船政文化的熏陶、浸染與激勵。其一,開展船政文化的主題文化活動,積極打造弘揚船政文化的主題活動,組織舉辦船政文化演講、船政文化研學旅行、船政文化文創設計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和互動中感受船政文化的歷史魅力。其二,船政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環境,如建造船政人物雕塑、船政文化長廊,提升校園特色文化景觀,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建設,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環境中感受船政文化氣息。其三,通過報紙、櫥窗以及墻體等校園宣傳媒介營造氛圍,介紹和宣傳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核,通過顯性文化符號傳遞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涵。
新媒體已成為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教育者可以有效傳遞福建船政文化,一方面,要不斷創新船政文化網絡育人的形式與內容,充分運用漫畫、沙畫、微視頻、微電影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船政文化的內容進行創造性轉化,講述福建船政發展歷程,講好福建船政故事,將船政文化的精神內涵、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傳遞給受教育者,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教育途徑的互動性,要善于利用重要時間節點如船政人物紀念日,結合大學生學習需求,開設船政文化網絡精品課程,建立弘揚船政文化的特色網絡陣地,創建師生網上交流平臺;打造船政文化主題短視頻、易班、微信、微博官方公眾號的新媒體聯合矩陣,形成有效網絡文化育人合力,激發大學生參與網絡教育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