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利 王凡平 谷川莎 化瑞芳 王瓊梓 張晨光 牛新清
新鄉醫學院醫學檢驗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政課程”這個主渠道,新時期需要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思政課程相結合,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導綱要開宗明義:“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應運而生。所謂“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個專業課程中,將德育滲透、貫穿所有的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提高大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和思想政治格局[3]。
在我國,醫學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高素質的醫務工作者[4]。高素質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醫術,即專業知識教育,具有精湛的醫術和救死扶傷的能力;其二為醫德,即良好的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良醫。本文就我校五年制臨床本科各專業實驗診斷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實驗診斷是以實驗室檢查結果或數據為依據,結合其他臨床資料,經過綜合分析,應用于臨床診斷、鑒別診斷、病情觀察、療效監測和預后判斷的一種臨床診斷方法[5]。是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課程,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實驗診斷學教學的側重點以實驗的臨床意義、實驗結果分析評價、實驗項目的選擇、質量控制和臨床應用為主[5]。目前,實驗診斷學教學主要側重傳授專業知識,講解每個檢測項目的概念、檢測原理、參考值及臨床應用,很少重視德育元素,很少將課程思政融入到課堂上[6]。
我校實驗診斷學在大三第二學期開設,考試課,理論22學時,實驗16學時,每年學生約2000人,課程設置在同學們學完醫學基礎知識,即將接觸臨床課程之際,同學們思想比較迷茫,既有對專業知識的好奇,也有對未來行醫路的困惑,因此,能否搭好實驗診斷學這座“基礎-臨床”“學校-醫院”的橋梁就顯得尤為重要。鑒于實驗診斷學的重要性,我們應將課程思政元素盡早地融入到實驗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
在學校高層的部署安排下,我們編寫了實驗診斷學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及案例庫,以便有綱可依、有章可循。以下舉幾個案例,以見一斑。
知識點:《診斷學》第二章(臨床血液學檢測),第一節(血液一般檢測)。健康人血細胞數量、比例處于參考范圍內,超出參考范圍常代表不同的臨床意義,多數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細胞數量有不同程度增高,并伴細胞質量改變。這些改變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和療效判斷起重要作用。
融入思政案例: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陳竺在導師王振義院士的啟發下,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除了殺死白血病癌細胞外,有沒有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方法呢?于是,他們著手尋找一種能分辨“敵我”的藥物,在不傷害“無辜”的前提下對癌細胞進行“改造”。1985年,他們的研究小組首次將反式維甲酸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結果令人滿意,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白血病細胞可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細胞的臨床試驗,用維甲酸合并化療,近半數的患者獲得5年無病生存期[7]。
但是,仍然還有50%的患者復發,并產生對維甲酸的抗藥性[7],是否有新的辦法來治療復發的患者呢?中藥有“以毒攻毒”的觀點,于是,他們決定試一試砒霜,隨后試驗證明用砒霜治療復發性早幼粒白血病取得了成功。國際同行評價:兩位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創應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聯合靶向治療初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PL)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從約25%躍升至約95%,使其成為第一個可被治愈的APL。這種聯合靶向療法已成為國際上治療APL的標準療法[8]。砷在白血病的治療中顯示了它的威力,中藥也被推向國際醫學界。
提煉思政元素:幾十年間,王振義、陳竺教授團隊在白血病的研究過程中堅持辯證思維,為創新白血病治療方案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原動力,不僅殺死癌細胞,同時改造癌細胞,把敵人變同志;而且獨辟蹊徑利用祖國傳統文化以毒攻毒,辯證看待事物的兩面性,砒霜對正常人是毒藥,而對白血病患者是良藥,終于探索出早幼粒白血病的有效治療方法,造福患者。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相互結合更加重要,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把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更加自覺地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指導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這樣才能造福社會、造福人類。
知識點:《診斷學》第三章(血栓與止血檢測),第八節(檢測項目的選擇和應用)。血栓與止血的檢測主要用于臨床有出血傾向、出血病患者以及血栓前狀態、血栓病患者的臨床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等,也用于抗血栓和溶血栓藥物療效的檢測等。
融入思政案例:王鴻利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實驗診斷學和臨床血液學專家,醫學檢驗教育的開創者之一。他在國內率先提出“檢驗的優化組合診斷”和“在檢驗檢測下個體化治療”的新觀點,使血栓病和出血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在20年前就在瑞金醫院得以實現。他提出“外科手術前必須檢測PLT、APTT和PT,以防圍術期異常出血發生”的觀點,得到前衛生部采納并下發文件全國執行,取得極大的社會效益。他在國內首先創建了40余種血栓與止血的檢驗,建立了血友病患者圍術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療的“中國方案”,世界血友病聯盟將其納入《血友病治療指南》[9]。
提煉思政元素:“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習總書記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講的這番話,使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成為越來越多的科研力量追求和踐行的目標。而王鴻利教授從醫執教近60年,一直踐行著這種思想和觀點:在臨床應用方面,結合國內診療實際情況,提出新觀點、做出精準治療方案,使廣大患者受益,為國家衛生健康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同時,其制定的“中國方案”被寫入世界治療指南,在基礎研究領域,也在世界科技前沿為祖國爭光。我們大學生也要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做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踐行者,樹立文化自信,引領時代新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知識點:《診斷學》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體液檢測),第一節(尿液檢查)。尿液檢測包括理學檢測、化學檢測和顯微鏡檢測。正常人尿中可含微量的葡萄糖,尿中出現大量葡萄糖,尿糖定性試驗陽性稱為糖尿,常見于糖尿病、內分泌性疾病及腎臟疾病。
融入思政案例:遠古時期,人們就了解到尿液的顏色、黏稠度和尿量的變化與疾病有關。古印度醫生曾將尿液倒到地上,如果這種尿液能招來螞蟻,就說明它是患“癰”的患者排出的“蜜尿”,這可能是人們知道的最早的尿糖測定方法。1674年,英國有一名著名的醫生,他是世界上嘗尿診病第一人,他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格外甜,“極其甜美,就像被蜂蜜或糖浸透了一樣”。1880年,英國物理學家花費60年研究糖尿病,研究出干粉試劑測尿糖的藥丸。1883年,英國醫師發明測尿糖的干化學試紙。1911年,美國17歲大學生提出一種穩定、實用、方便地測尿糖的溶液—班氏試劑。直至1970年,用于尿液檢測的自動化分析儀開始使用。
提煉思政元素:回顧尿糖檢測發展史,從最初觀察到“蜜尿”會吸引螞蟻這種現象到尿液中葡萄糖成分的證實,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讓學生明白從現象到本質探索的重要性,臨床診療過程中不要遺漏任何一個可能和疾病相關的“小現象”,只有認真發現、仔細探索才能得出真理、得出正確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另外,尿糖從發現到檢測技術的不斷改良,前后延續幾千年,是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且,有人為了探究真相親自品嘗患者的尿液,我們看到了在科研的道路上,科學家身上所具有的甘于奉獻、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
知識點:《實驗診斷學》第九章(臨床常見病原體檢測),第三節(臨床感染常見病原體檢測)。感染性疾病指各種生物性病原體寄生人體所引起的傳染性及非傳染性感染疾病,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的醫學診療技術的廣泛應用,當今感染性疾病已發生變化,完善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及控制流行有重要意義。
融入思政案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會議,強調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在這場“戰疫”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集體和個人。
提煉思政元素:“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0],將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引入課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醫者初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醫者使命。
高校課程思政取得了一定成績,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怎樣才能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做到如鹽于肴、化于無形、融于細微、生成精神大餐呢?
首先,高校教師要提高思想覺悟。要深度思考我們現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認識到育人和教書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思政進課堂只是新形勢新時代下育人的新方式,而非額外的任務或負擔[11]。只有思想上認同并重視,才能使思政進課堂融入得更自然、更有效。
其次,高校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拓展聯想能力。扎實的專業知識,對本門課程、相關課程及前沿研究熟練掌握和統籌把控能力是融入思政元素的前提[12],教師要從思政教育的視角對自己的課程重新梳理[13]。在此基礎上,專業教師可以從本門課程的發展史、相關知識領域的名人故事、某種方法的發明史、科學研究過程中典型的失敗成功事例中聯想拓展。防止課程思政建設“貼標簽”“兩張皮”的現象[14]。只要傳播的是正能量,傳遞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具有家國情懷,能承擔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都是成功的思政課程融入。
再次,要合理安排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比例。每個專業、每門課程、甚至大學生的不同階段都有其特點,高校教師要根據自己所授課程的特點及所授對象靈活把控二者比例:既不能滿堂專業知識,這樣思政進課堂就是一句空話;也不能滿堂思政內容,這樣會失去專業課的陣地,變成專業思想教育的課堂。兩者要有機融合,適時適度穿插,才能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才能使學生感覺如沐春風、回味悠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