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文娟 王 翔 吳 戈 張 勇
(蘇州大學軌道交通學院 江蘇·蘇州 215131)
“交通管理與控制”是我院交通運輸專業設置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共有36個課時,其中包含12個實驗課時,旨在讓學生全面了解交通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內容,掌握交通信號配時優化方法,具備交通管理與控制設施的設計和優化能力。但是信息時代發展之迅速,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知識的灌輸,傳統的教室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已不顯著。目前,由于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高校很多課程都借助“智慧樹”“雨課堂”“中國大學MOOC”等教學平臺來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與學生共享教學資源,還充分利用了手機APP來實現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教學和屏幕之間的互動,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提高“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發現交通問題、分析交通問題和解決交通問題的能力,必須在教學模式、內容體系和實驗實踐等幾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和提升。
本文首先基于專業認證標準重新設定課程培養目標和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然后剖析目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問題提出基于“智慧樹”教學平臺的教學改革方法和措施。
“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含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兩大篇章,第一篇章主要講解交通管理策略,而第二篇章的重點在于交通控制技術方法,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不但要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還要更加注重學生的職業和品德修養。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主要達到以下目標:
(1)讓學生熟練掌握交通管理概論、交通法規、交通行政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交通運行管理、優先通行管理、交通系統管理、交通需求管理和特殊事件交通管理等基本理論知識。(2)讓學生掌握交通信號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熟練掌握定時信號配時和干線信號控制的基本內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了解區域交通信號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學會運用各種交通控制技術對城市交通流進行調度,優化交通。(3)結合交通領域發展動態,讓學生了解智能交通系統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內容,熟悉交通領域發展前沿。(4)引導和培養學生作為交通工程師應因具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交通工程師的職業道德和規范,以及社會責任,并認真履行責任。
本課程選用同濟大學吳兵教授主編的《交通管理與控制》作為教材,主要圍繞交通系統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管理法規、機動車交通運行管理、停車交通管理、平面交叉口管理、平面交叉口信號控制等知識內容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圍繞書本的章節一一講解,與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問題貼合不密切。
由于教學條件有限,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采用傳統的課堂PPT教學模式,臺上老師對著PPT泛泛而談,臺下學生聽的索然乏味,課堂玩手機現象較為嚴重,并且學生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較少,僅僅是應付課后作業。《交通管理與控制》這一課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理論知識難度不大,但是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綜合技術性較強[1],僅僅依靠課堂上PPT講解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太單一。
在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雖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會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一定的危機,單純的知識增加、技術的改進并不一定導致人類社會的發展[2],因此,《交通管理與控制》的教學活動不僅培養學生的交通管理與控制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在交通技術的應用中體現人文精神,實現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合,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交通問題的解決不一定依賴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加有賴于人文精神的提升。但是在目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挖掘更多的德育元素,無法真正地將“人文精神”有機地融入交通管理與控制專業課程的學習之中,課程目標“引導和培養學生作為交通工程師應因具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也就難以達到。
(1)利用“智慧樹”教學平臺進行課程教學。搭建“交通管理與控制”翻轉課堂,將傳統的章節學習轉換成知識點模塊化學習,設置“學習資源”“課堂討論”“課后作業”和“章節測試”等模塊,其中學習資源里包含了老師錄制的每個知識點微教學視頻、微課件等非涉密性文件。課程創建成功之后,邀請學生快速入班,學生名單與學校教務處的選課名單同步,老師可以直接導入學生選課名單,也可以使用“二維碼入課”方式,即老師給予學生課程二維碼,學生用客戶端掃描課程二維碼即可入課。
當老師與學生無法進行面對面教學時,尤其在特殊時期,為了避免傳播風險,老師利用線上直播教學工具可以進行線上教學。在課程的見面課頁面,設置有“開啟直播”模塊,當開啟直播時,老師打開的教學課件會自動分享給學生,學生可以非常清晰流暢的觀看課件,捕捉教學重點。最重要的是:老師可以選擇課堂小工具進行課堂互動,包括簽到、點名、搶答、投票、答疑、頭腦風暴等,大大增加了線上課堂的活躍度,也提高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利用“智慧樹”教學平臺開展教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手機APP可以支持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上傳作業練習,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師生互動,可以讓學生轉手機游戲為課程學習,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3]。
(2)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督煌刂婆c管理》這門課的理論學習較多,但很容易理解,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構建更加系統全面的典型案例,持續更新教學內容。例如結合實例講解單點定周期交通信號配時、綠波帶配時方法等,培養學生從實際交通管理與控制工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講解針對知識點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和領域發展熱點,如智能網聯環境下的信號交叉口交通信號配時方法,深刻了解交通管理與控制領域的發展前沿,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
(3)團隊教學,融入思政教育。依托此課程構建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綜合考慮老師的科研方向,緊跟領域發展前沿,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庫,改進教學方法。另外,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加全面地、深入地挖掘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如在干線交叉口交通信號聯動控制章節中引入實際應用案例,從社會實施效果深刻剖析線控系統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讓學生理解有些交通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并不一定是技術達不到,而是有些人文因素的影響,例如行人亂闖紅燈、司機超速行駛等,讓《交通控制與管理》發揮天然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思政教育在實際案例中的自然延伸,引導學生自發對相關交通、社會問題分享見解,讓思政過程“有效無痕”。
(4)課程考核過程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興趣為目標,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設計教學內容、實踐案例等教學素材[2],不斷調整“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堂的考核模式,逐步完善考核方式,形成多元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如在基于階段教學目標的學習過程評價中主要考核課堂考勤、課前預習、課后作業及拓展學習情況,增加線下課堂講解、匯報答辯、課程設計等評價方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交通控制與管理》是一門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通專業主干課程,在教學活動中不僅強調交通工程實踐案例,更要注重在交通技術中貫徹人文精神。本課程基于“智慧樹”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成功地實現了課堂翻轉,老師可以隨時進行課堂直播,學生通過手機APP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課堂知識,師生互動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同時,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工作,轉變了課程考核方式,更加關注課程學習過程;融入了思政教育,結合實際案例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人文素養,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