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閩南師范大學 福建·漳州 36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與此同時,各種文明病也涌現出來,尤其是在青少年這一群體中,患肥胖、近視的不在少數,體質測試不達標人數日趨攀升。筆者在反復重讀毛澤東所著的《體育之研究》的原文過程中,察覺到毛澤東所述今之體育提倡者,非不能創設種種之體育方法,然而今之無效者,外力不力而足以以激動其人之心,不知何為中國體育之根本真義者不勝枚舉。在對毛澤東的針砭時弊、深謀遠慮感到驚嘆之余,可斷定《體育之研究》價值和意義是深遠的。時今當下,盡管國力日趨強盛,然少年之體質仍令人擔憂。本研究試圖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應對的對策以及現狀進行分析,從重讀《體育之研究》之后的視角出發,希望能給當今青少年的體質健康促進提供參考建議。
《體育之研究》中有提到學者多不好運動,原因有四,一無自覺心也,一積習難返也,一提倡不力也,一學者以運動力可羞也。從毛澤東分析的原因里,不好動與其主觀能動性有很大的關系,第一點在當下仍是需要攻克的難題,不僅僅是青少年人群缺乏促進體質健康的自覺性,其他人群同樣缺乏。第二點在各種新觀念的沖擊下已有明顯好轉,人們對于健康的追求已有清晰明確的標準。第三點,在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的試行辦法》中有設置針對學生體質健康評估標準及評定的辦法,并將學生體育合格標準作為評價學生個體發展水平和學校教育質量的內容,經過試運行后該辦法在1991年正式開始實施。199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工作從此有法可依,學校體育工作也正式邁向法制化的道路。同年,國家體委又頒布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通過設置不同組別對測試項目和評定標準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劃分,明確了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標準和要求,欲激發青少年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1993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以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等法規政策的相繼頒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也為學校的體育工作和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相關工作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不得不說法律在給予人們安全感的同時促進了人們觀念的改變,古有好漢不當兵的謬論,而如今能走向軍營是無比光榮的神圣選擇。正如第四點,隨著學校工作健康知識普及的進一步推進,專家學者對于運動的觀念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再無以運動力可羞之學者。筆者認為除了以上四個原因之外,學生對網絡的過度沉迷,學校體育教學環境、體育教師人格魅力、體育教學方法等也是存在問題的影響因素。
《體育之研究》開篇就提到:“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無效,長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遠,外部之事,結果之事也。體力充實,內部之事,原因之事也。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毛澤東當時所理解的體育真正的要義是尚武。中國眾多仁人志士試圖借助體育來擺脫“東亞病夫”的形象,這是一個國難當頭的時代訴求,有其強烈的生存正當性和民族號召力。當時有句話叫:凡是要國家強盛,必先要有健康的民族,要有健康的民族,必先改善人們的體育。這句話放到如今仍舊適用。體育之首要功效,強其體質也,針對上述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筆者作出如下分析:
對應自覺性的首先措施應該從家庭教育入手,要想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首先要從健康的生活方式抓起。它既同樣包括了有規律的日常作息生活習慣、合理搭配營養均衡膳食也同樣包括適量的戶外體育鍛煉。家長老師要共同努力引導和讓學生自己建立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比如不挑食、不輕易偏食,少量多吃一些垃圾類的食品,合理的搭配水果蔬菜,堅持早睡早起的作息時間減少不必要的熬夜次數以及養成規律的體育鍛煉習慣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家長要加強營養學知識的學習,在給孩子提供營養食品的同時,注意膳食平衡。最主要的是要以身作則帶著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
對積習難返這一現象應從加強頂層設計入手,既要統籌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又要盡可能的保障其與相關政策的匹配和協同發展。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與教育層面的人才選拔制度存在各式各樣的利益訴求,但究其根本,政策與制度之間的隔膜和掣肘必定會對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影響。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對頂層設計工作有一個正確且清晰的布局,統籌政策間的協調配合,改革人才選拔機制,為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關于提倡不力,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應發揮網絡積極正向的宣傳作用,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在減少它對青少年健康不良影響的同時,充分發揮它的正效應。一方面,利用網絡覆蓋面廣的優勢,通過它繼續宣傳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身體健康發展的影響,使更多的人了解體育鍛煉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利用不斷增多的健身類APP和網絡健身教學視頻,采用寓教于樂的授課方式使青少年獲得更多的健身知識,并提升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學校、家庭、學生都應該順應中考體育改革趨勢,共同做好學校體育工作。隨著中考體育改革政策的推行,各個省份紛紛改進考試內容提升體育分值比重。家長以及整個社會都在重視體育鍛煉,單一的教育評價方式正在慢慢被改變。家長對孩子的成才理念也更加多元化。
近20年來,我國廣大青少年的身體生理形態社會發育機能水平已經呈現明顯好轉的趨勢;尤其是身體營養狀況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幾種身體常見病的兒童患病率明顯下降;但是,身體形態機能發育水平以及超重肥胖率不斷增高,尤其特別是大中城市地區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不斷增高,城市中具有超重與肥胖的男生已經接近25%;學生近視率更是不容樂觀,初中生已經接近60%,高中生則多達76%。2017年首次國民學生體質普查報告數據顯示,青少年綜合身體素質水平下降的發展趨勢已經呈現逐漸好轉的大趨勢,這充分說明目前我國現行國家體育政策在開展青少年的綜合身體素質水平提高教育方面做了比較嚴格的要求,每周兩次的學生體育學習課程,每天都要堅持做的晨跑和練習課間操對中小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很多中小學生來說還有一些應試體育考試,比如初中體育升學考試從一開始就要加試學生體育,把學生體育學習成績提高作為一項初中升學考試的重要標準,對于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水平起了得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學校很難組織全校學生一起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只有一年兩次的運動會等,這些只能督促一部分參加運動會競技的學生進行鍛煉,所以對于學生的整體素質來說并沒有得到大的改善。
《體育之研究》的發表已時隔多年,其參考價值仍舊歷久彌新。我們要貫徹其中的一個根本指導思想,那么也就是“健康第一”的健康體育觀和健康育才觀的理念,正就是所謂“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這也實際上說這就是毛澤東的基本思想文化主義教育思想理論指導思想和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思論理念,解放后他曾向馬敘倫致信當時的中國教育部長,強調必須一定要“健康第一,學習第二”,以至于馬敘倫還嚴厲地讓人懷疑毛澤東是不是因為他的筆誤將其寫字順序做了改變或者把字寫錯了,殊不知這早已被人誤認為這就是毛澤東的基本思想文化主義教育思論理念。然而在當今的學生物質和實際精神體育生活以及環境教育條件已經今非昔比的實際情況下,學生的實際身心體育素質卻日益嚴峻,中小學的學生體育課因為長期受到了小升學和高中考試的雙重壓力擠壓,成為了可有可無的一門學科附屬體育學科:由于目前我國一些大學的學生體育略為樂觀,學生們也已經開始逐漸沒有了自己一個能夠獨立接受支配的活動地方和學習時間,但是目前我們學校的學生工作教育重點仍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層次的體育競技性和體育運動上,普通高和同齡高校學生的實際身心體育素質和實際精神體育生活仍舊略顯不足。獲得學生應有的社會關注:同時,我們也發現存在著最普遍的一個現象:大多數中國學生更加的傾向于大學體育課,并且也更偏愛大學體育這門新的課程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自己去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而這些重要問題,《體育之研究》早就已經給出了肯定答案和明確回應。總之,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治理任重而道遠,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實現。要真正使我國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工作可持續性發展,還需要不斷探索新路,解決需要解決的現實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