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彥歆
課程思政建設在高校各專業學科教學中開展,并取得顯著成效。課程思政理念對指導專業學科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舞蹈專業本身的屬性及其當前教學現狀,課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學極具必要性,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課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學的實踐研究可從多個層面出發,如發掘舞蹈專業中的思政元素、現實生活中的思政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以確保達到全方位協同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課程思政的概念及特征
(一)課程思政的概念
新時期,在課程思政思想滲透下,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使命。課程思政是指構建全員、全程以及全課程育人教育體系,加強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之間的協作,是一種全新且綜合的教育理念。而思政課程是一門單獨的課程,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政課程融入各類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中,堅持育人體系的完整性。換言之,在各門專業學科教學過程中,要先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使其先學會做人,再進行專業技能層面的教學。
在課程思政理念中,專業課程教學要適應課程基本規律,清楚課程教學目標,以教學過程為基礎。課程思政要求充分發揮思政教育隱性特征,使思政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課程思政的特征
1.綜合性
課程思政具有綜合性,主要體現在主題和內容方面。課程思政理念的貫徹和實施不僅需要全體教師加強重視,還需各級領導以及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以便走出傳統思政教育困境。
2.滲透性
課程思政具有滲透性。課程思政的實現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推進。若僅是簡單增加相關活動或課程,難以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課程思政需要將思政內容滲透到教學體系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學生內心深處。
3.創新性
課程思政具有創新性。在實現課程思政過程中,要與現實生活緊密貼合,將教育的顯性和隱性特征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當代舞蹈教學現狀
(一)舞蹈教學的分類和受眾對象
專業性教學和普及性教學是當前舞蹈教學兩種最為普遍的教學模式。專業性舞蹈教學是為了培養高素質專業舞蹈人才,而普及性舞蹈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審美水平,培養業余愛好者。對專業性舞蹈教學來說,舞蹈按其專業性質細分為舞蹈表演和舞蹈編導等。不同專業對學生素質要求存在差異,學生可依據身體條件和興趣自行選擇。普及性舞蹈教學在專業上的要求相對較低,其課程體系不及專業舞蹈教育完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能在短時間內通過訓練達成目標。
藝術教學對學生有一些基礎要求,舞蹈門類更是如此,其在專業性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通常來說,若一個人要想成為職業舞蹈人才,學習年齡最好在12周歲以下,現階段,3~4周歲的兒童學習舞蹈的情況較為普遍。專業性舞蹈教學對學生身體柔韌度、協調性和舞感等要求較高,學習舞蹈需要的硬件可在后天學習中慢慢培養和加強,該種模式與普及性舞蹈教學相似。普通學生在人文科學知識方面的儲備已較為豐富,而舞蹈學習有利于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舞蹈的育人功能
舞蹈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外在形體和內在審美兩方面。在身體素質方面,常年的舞蹈學習不僅能夠修正學習者的不良體態,幫助其塑造優美挺拔的身形,同時還能大幅提升整體氣質,樹立自信心,增強意志力。在內在修養方面,由于舞蹈是一項極具包容性且綜合性強的藝術,其與音樂、戲曲以及文學等藝術門類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舞蹈能使人接受藝術熏陶,增強人們欣賞美的能力。人們在欣賞舞蹈時,需充分利用眼睛、耳朵等器官,全身心投入到藝術的海洋中。可見,舞蹈對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衡量舞蹈育人功能時,不能將培養職業舞蹈人才作為舞蹈教學的唯一目標,要清晰地認識到舞蹈對普通人群身心健康以及提高內在修養等方面的重要效用。
三、課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一)課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學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將課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學是這個時代賦予舞蹈教學的歷史使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需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構建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課程思政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符合當前育人規范的創新型育人理念。而與多個藝術門類具有密切關系的舞蹈,應發揮自身優勢,穩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二者相融進行教學,從而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
(二)課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學是整合各類思想和德育資源的有效手段
中國歷來就有禮樂教化的傳統,以道德為最高準則的禮樂制度是古時施行仁政的手段。將禮儀教化與舞蹈教學相結合的理念在后續歷史進程中長久地發揮著作用。傳統思政教育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可以說與美感沒有絲毫聯系,讓大多數學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而舞蹈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自帶強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與思政元素的結合,可使思政教育變得可視、可聽,具有藝術感,最大化發揮思政教育資源優勢。只有將舞蹈教學和思政教育融合起來,讓學生在提升舞蹈技能的同時,增加藝術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從而培養出德能兼備的專業化人才。
四、舞蹈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挖掘舞蹈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大體包括兩種教學資源,一是顯性教學資源,二是隱性德育資源。顯性教學資源與專業課程內容具有緊密聯系,而隱性德育資源通過教學形式有所體現,存在于知識體系中。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思政意識,認真備課,全面深挖學科知識中包含的思政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要求教師單獨講解德育知識,而是總結相關思政元素,以專業知識教學為媒介,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整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從而發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
舞蹈可發揮極高的美學功效,尤其是當舞蹈以社會準則和道德品質為基礎時,舞蹈的德育功能毋庸置疑,舞蹈的德育價值體現在舞蹈藝術家的人生感悟以及生活態度中,體現在舞蹈作品中人物角色給觀眾帶來的積極體驗與情感共鳴。鑒于此,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要多引用能喚起學生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的作品,指導學生通過作品欣賞以及舞蹈表演等形式升華思想情感,進而不知不覺中對自身思想認識產生正面、長遠且持久的影響。
(二)緊跟主流思潮,挖掘思政資源
課程思政要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具體舞蹈教學中,課程思政要緊跟時事熱點,使舞蹈教學成為傳遞主流價值的主要陣地。例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節點,舞蹈教學可聚焦該時事熱點。在這100年間,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斗、不怕犧牲,為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舞蹈是人們普遍喜歡的娛樂形式,是人們傳情達意的重要載體,從側面見證了時代的種種變遷。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體會在共產黨帶領下整個國家經歷艱難困苦后迎來的美好生活,認真感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期盼。
(三)“同課異構”,多開展教研活動
上文提及舞蹈與其他門類藝術也有所關聯,因此,舞蹈教師可多和美術教師、音樂教師等溝通合作,定期開展合作教學。舞蹈教師要善于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教學素材,如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和文化活動等。此外,中國傳統文學、戲曲也是舞蹈教學的重要源泉,如《孔雀東南飛》《西廂記》《游園驚夢》等。將舞蹈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正確的價值觀,使舞蹈教學和文化傳承相互促進。舞蹈教師要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使學生自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
五、結語
舞蹈教學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程,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需要多方協作參與,將理論付諸實踐。舞蹈專業本身涵蓋十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有待于教師和多方進行發掘,提高思政意識,促進課程思政與舞蹈教學之間的深度融合,將青少年培養成為具備專業舞蹈技能,有責任、有擔當且不負歷史使命的人。
參考文獻:
[1]宋和明.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舞蹈專業教學創新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9):126-127.
[2]丁思文.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舞蹈素質教育實踐探索[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82-84.
[3]蘇海佳,鄭秀英,鞠洪秀.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2021(10):56-58.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