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摘要】開放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全方位的教學模式,是一種符合“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教學模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最優化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和平等、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能夠更好地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并在開放的師生關系實踐活動中,師生共同構建起充滿激情和活力的音樂課堂。基于此,文章就開放式教學模式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作一探討。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堂;開放式教學模式;內涵;作用;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053—04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懂得欣賞音樂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完美的教育。這句話充分顯示了音樂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音樂是情感藝術,也是激活想象、激發創新的藝術。音樂課堂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質,還能起到激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潛能的重要作用。而這個重要作用,在教學目標和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生被動機械式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是無法實現的,但我們可以在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中實現并提高教學效率。筆者通過對比的方式,剖析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探究開放式教學模式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
一、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的內涵與作用
教學要立足于課堂。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一間教室、一個講臺、一位老師、一本書,老師講、學生記”是典型的封閉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灌”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了壓抑。久而久之,學生自己不善思考、不善解決問題,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基本上被扼殺在搖籃中,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音樂課,但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就會使音樂課堂變成說話課、睡覺課,失去音樂課本該應有的快樂和美好[1]。
而開放式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宗旨,注重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將信息資源引入課堂,作為教材的有益補充,重視各學科間的相融和課內外學習活動整合,以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個性和諧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使音樂課堂呈現出開放性和動態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營造出一個優質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能增進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與互動。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內自行解決課堂問題,培養他們主動思考、探究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能力、興趣和愛好,表現自己、展示個性,大膽創新,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2]。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外,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表現和主觀感受。此外,開放式教學模式不僅能更好地完成中學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能使學生成為一個適應時代變化、有較高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
二、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的內容
1.開放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認為自己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只要有威嚴學生才會有規矩。學生每天面對一張嚴肅的臉,時間長了,就會討厭教師,甚至厭惡這門課。有的教師很嚴謹,不允許學生在言語和行為上有任何的差池,長此以往學生就養成了不敢回答也不愿意回答問題的習慣,開展素質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建立開放式的師生關系,是順利實施素質教育和開放式教學的必要保障,平等、民主、和諧、輕松、愉悅是開放式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只有建立開放式的師生關系,才能使緊張壓抑的氣氛得到緩解,讓學生放松,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以民主平等為原則,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2)以親切的態度面對學生,用高漲的熱情帶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他們的學習欲和表現欲。(3)要相信學生能夠很好地表現自我,發表獨特的見解,創造奇跡,并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給予激勵性的評價。(4)要耐心聆聽學生的回答。學生回答很精彩的時候,要及時激勵;當學生回答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時候,要諒解與寬容,同時還要鼓勵他們,消除他們的膽怯和顧慮,并及時引導啟發學生,讓他們重拾信心,積極思考。(5)要善于使用激勵性的語言,經常使用“我們”一詞,以便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6)不可“民主”太過,一切由學生說了算。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丟掉,就會影響和妨礙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2.開放的教學目標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把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技能的訓練上,其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學生在這節課有沒有學會歌曲,對課本上的樂理知識掌握了多少,這種只看重結果卻很少關注過程的單一的教學目標,是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素質的發展的,也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3]。
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對音樂課堂教學的定位是:關注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關注學生生理、心理、情感、人格的終身發展。開放式的音樂教學目標體現了音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即“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音樂基本技能(演唱、演奏、識譜)、音樂歷史與相關文化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的過程和方法來豐富情感體驗,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還提升了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教學目標的制訂原則:(1)以本屆學生的實際能力而制訂,且不可“教材不變教學目標永不變”。(2)實際的教學過程要圍繞目標而展開,不能先有活動,后制訂目標,這樣就喪失了目標在活動過程中的指導性功能。(3)要制訂明確、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否則無法在音樂課堂活動中真正地貫徹和落實。
3.開放式的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的唯一來源就是教材,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教師只是把教材里的內容和作品呈現在學生面前。雖然教材里的經典作品是專家精心挑選出來,非常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接受能力,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知是得不到充實和滿足的,這主要是由教材內容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無趣。
開放式的教學內容,立足于教材,但不受教材的局限,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動態地進行延伸,重新整合,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對生活的主觀體驗和感受。整合教學內容,有以下幾點做法:(1)多教材本身整合。一堂課不能一首歌曲唱到底或一首作品聽到底,而要將教材里的演唱、欣賞、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唱、聽、體驗都要實踐,還有難易程度和時間長短相整合。(2)音樂與相關學科相整合。音樂是一門全能學科,與其他的藝術形式和其他學科都有聯系,把其他學科可取的知識融入音樂教學中,能讓學生在提高興趣的同時增長知識。(3)與生活相聯系。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等,搜集一些貼近于學生生活和喜好的內容,從而有效地拓寬教學內容,能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4)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內容主題,提出一些要求,大膽地讓學生整合教學內容。有時,學生了解到的相關資源會比教師多并新穎。由此可見,要想構建一個高效的音樂課堂,就必須要打破音樂學科內容的自我封閉,走向開放。
4.開放式的教學過程
“一本書、一架鋼琴、一臺錄音機、一個問題的提出,一個單一(唱或聽)的方法,最后一個無關緊要的評價。”這就是傳統的教學過程。這種灌輸式、教條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讓人覺得音樂太無趣,感覺課堂時間“度分如年”。新音樂課程標準打破了音樂教學的無趣和尷尬,為學生提供了拓展音樂的空間,讓音樂與生活聯系起來,為師生營造了一個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讓音樂與活動聯系起來,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并通過各種方式達到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掌握各種能力的目的,這是極具開放式的教學過程[4]。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實踐相統一的過程。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通過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來體現的,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踐活動來展現自己獨特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對音樂的認知。學生的認知度提高了,實踐活動就會更加豐富多彩,想象也就更為大膽,創造也就更為自由。
二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引導作用相統一的過程。開放式的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在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對于比較內向、不善于表現自己的學生,教師要鼓勵和引導他們大膽說、大膽想、大膽演。只要學生“動”起來,中學的音樂課堂就會煥發出“活”力。
三是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情景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外信息的融合等等,這些教學過程都是動態的。而這個動態過程一成不變會阻礙教師的探索意識,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音樂的信心。只有不斷變化,才能在現代化教育科技的浪潮中有廣闊的創新空間和發展空間。
5.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中學音樂教師一直在尋找一套適合現代新教育、符合中學生學習思維的教學方法,以打破單一的、固定不變的、阻礙學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傳統教學方法。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是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就是用豐富、新穎、開放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愿融入教學過程中[5]。
(1)游戲法。這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它可以滿足學生身體活動、好奇心和自我肯定的需求。游戲法創設了一個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用輕松的心態挑戰自我,整個過程充滿了樂趣。
(2)問題探究法。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組織學生個人自主探索或分小組討論、收集和分析材料、實踐體驗、創造表現等,積極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音樂是非具象性的,有些抽象的教學內容是無法用語言和想象就能理解的。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它不僅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還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激勵他們主動地去學習。
6.開放式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一般都比較簡單,大多以教師的評價為主。評價的內容也很單一,只對學生的紀律、活躍程度、學會了沒有做評價,甚至干脆就不評價。
開放式的評價打破了“教師一家之說”和“自圓其說”,也打破了以知識技能為主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以教學目標和內容為基本依據,除了關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否達標,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感反應,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參與的態度、程度和合作能力,關注學生的表現力和探究力,等等。評價的方法多樣化,有師生互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評價的手段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開放式的教學評價內容既重結果更重過程,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樂趣。
三、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對音樂教師的要求
1.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要求教師要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建立起平等、自主、和諧、開放的師生關系,用親和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轉變角色。教師要轉變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促進者,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俯下身姿,仔細聆聽學生的心聲。
3.整合教學材料。以教材內容為主,融入多樣化的材料,需要教師通過書店、圖書館、多媒體網絡等渠道,收集專著、案例、音頻視頻等材料,再加以篩選與整合,以方便學生更快、更直觀地學習。
4.注重現代科學教育技術的運用。要求音樂教師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廣等優點,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更好地構建起開放的快樂課堂。
5.提升自身的音樂素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渠道不斷地學習。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和優秀的音樂素質,還需要拓寬視野,與時俱進。
總之,構建開放式的音樂教學模式,能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能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地學習音樂,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人。因而,作為開放式音樂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音樂教師要在嘗試和反思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使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真正地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發揮作用,從而建立起高效的、開放式的中學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曉花.探究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構建[J].東方教育, 2014(4):171.
[2]徐曉放,夏春德.論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158-160.
[3]王飛鵬.“開放式”課程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J].價值工程,2010(25):165.
[4]高文華.新理念下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初探[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4(2):101-102.
[5]司亞麗.淺談在音樂課堂中實施開放式教學[J].中國科技博覽,2014(24):18-19.
編輯:王金梅